
随着新能源加速崛起,储能作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能量调节器」,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 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预计将达到 175.8GWh,同比攀升超过 70%。
随着新能源加速崛起,储能作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能量调节器」,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 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预计将达到 175.8GWh,同比攀升超过 70%。
然而,在高速扩张的背后,火灾与爆炸事件频发,储能安全已成为悬在行业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热失控、起火爆燃、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接连暴露,储能系统的安全已不再是单一技术难题,而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
面对挑战,以「本征安全」为核心的新一代储能技术正逐步走上前台。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 深地储能生态大会」上,浙江沃橙新能源推出「星曜石系列」地下掩埋储能系统,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区别于传统地面储能方式,该系统采用「地下掩埋+蜂巢抗爆结构+AI 智能矩阵」三位一体的创新设计,将火灾风险压缩至极限,真正迈向「免火」时代。这不仅是储能设备形式的革新,更是储能安全理念的深层次重构。
从防范火灾到根除隐患,本征安全正在引领储能行业迈入一个全新的安全纪元。
从「灭火」到「免火」:安全逻辑的根本性改变
长期以来,储能系统的安全设计逻辑基本建立在「事后干预」思路上:在热失控或初期起火后,通过灭火系统、气体抑制、物理隔断等方式进行干预。这种路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事故扩散,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会烧」的问题。
这正是「本征安全」概念提出的背景。
本征安全(Intrinsic Safety)并非等同于加强外部防护,而是强调从材料、结构、系统运行机制等内在特性上彻底消除风险源。
具体到储能系统中,本征安全意味着,热失控不易发生;即使发生,也无法蔓延;即使蔓延,也不会对外造成威胁;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备「自感知、自隔离、自修复」的能力。
沃橙新能源的地下储能系统「星曜石系列」,正是这一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具象化体现。
地下掩埋:物理隔绝,消除燃烧三要素中的「氧气」
「星曜石系列」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地下掩埋架构。通过将储能模组埋入地下的方式,系统在物理层面实现「隔氧」,直接切断爆燃的三要素之一——氧气。这一「无氧」环境下的储能系统,即使发生热失控,也因无法持续燃烧而终止于局部。
图: 沃橙新能源董事长徐一尘先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掩埋并非简单「埋土为安」,而是一个高度工程化的系统:首先是耐压结构设计,可抵抗 8 级地震、200 米水压浸泡。其次,隔离单元布局:每个模组为独立封闭单元,避免热扩散。以及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全流程 AI 监测与预警。
从系统设计上看,这是一种从环境隔离到结构分区,再到智能调控的「多维防火墙」,而不是传统储能系统中「等火烧再救」的被动反应。
蜂巢抗爆+AI 矩阵:系统级「自愈」能力的构建
热失控的本质是一种「链式反应」——一个模组起火,迅速波及整个系统。因此,如何打断这个链条,成为储能系统设计的重中之重。
在「星曜石系列」中,沃橙新能源设计了蜂巢式抗爆仓体结构。该结构不仅具备高强度耐压能力,还能有效隔绝热量传导和冲击波扩散。
图: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储能标委会秘书长李建林博士
同时,AI 系统的深度介入使得「星曜石」具备了「自诊断-自隔离-自修复」的完整闭环。智能预警,就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异常温度、电压、电流波动。模块隔离,就是系统可在毫秒级别对异常模块实施隔离,确保故障不扩散。去中心化运算,则支持 256 个模组并行工作,任何单点失效不影响全局。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从集中控制到去中心化自治,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安全形态,真正构建起「可持续运行」的智能储能体系。
安全之外的战略价值:节地、低碳与环境适应性
储能作为能源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大规模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土地占用、景观破坏、生态影响等问题。地下储能方案的推广,有望在空间利用上实现重大突破。
行业数据显示,传统储能系统每 1MWh 约占地 40~50 平方米,而地下掩埋系统则可将单位储能所需土地占用降低 80% 以上,且对地表环境几乎「零扰动」。
同时,在城市密集区域、高温沙漠、湿润南方等极端气候下,地面储能系统存在高温散热难、设备腐蚀快、稳定性差等问题,而地下系统因环境恒温、物理隔绝,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
可以说,地下储能不仅是「安全性」的解法,也是「城市友好性」的解决方案。
本征安全的商业化路径仍待探索
当然,从行业观察的角度来看,本征安全与地下掩埋储能系统,技术与理论上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但要实现商业化落地,仍需跨越几个关键门槛,首先是前期成本问题:地下掩埋系统在初期投入上明显高于传统地面储能系统,如何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降低单位成本,将成为影响推广的关键。
另外,标准体系缺位,当前全球尚无针对地下储能系统的统一标准,从设计、建设到运维都存在监管模糊地带,亟需国家及行业机构介入制定「新规」。
最后,行业观念滞后,传统储能模式根深蒂固,产业链上下游在采购、安装、验收等环节仍以旧标准为主,教育市场需要时间与验证。
尽管如此,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言:「任何一次能源结构的大转变,都以安全为前提,而地下储能系统的出现,正是这一『前提』的全新解法。」
提到能源安全时,更多地是在宏观层面,比如能源供应安全、能源结构安全。但真正支撑这些「宏观安全」的,是以储能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系统本身的「微观安全」。
沃橙新能源「星曜石系列」所代表的地下掩埋架构及本征安全思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将「安全」从补丁式修复,转变为系统性原生设计的一部分。
行业的进步,从来不是靠「修补」前行,而是靠「重构」推动。
而地下储能,或许正是储能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安全引擎」。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