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金融业生成式 AI 应用报告》发布,GenAI 有望为金融业带来 3 万亿增量

摘要

1 月 24 日, 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度小满、《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动态竞争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2024 年金融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报告》正式发布。

1 月 24 日, 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度小满、《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动态竞争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2024 年金融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研究关注了国内外 170 余家银行、保险、资管等金融机构, 系统性揭示了金融业生成式 AI 的创新能力、商业价值和政策期望, 为国内金融机构应用生成式 AI 技术提供了指引。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发布报告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

《报告》认为, 生成式 AI 重新定义客户体验, 正在形成新服务。生成式 AI 可以充当有价值的助手, 提出实时响应建议并满足客户多样需求。例如, 应用生成式 AI 的聊天机器人能够在对话中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复杂性, 可能消除传统语音机器人不准确的响应缺陷, 从而增强客户的参与度和信任度。生成式 AI 还可以通过与 RPA 等其他技术协同创新, 带来新制造。例如, 大模型可以分析来自各种来源的大量文本数据, 为优化供应链管理提供可操作的建议;通过分析客户反馈、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数据来加强产品开发。

度小满 CTO 许冬亮表示:「短期看, 大模型是数智化的延申, 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长期看, 大模型将演进为超级智能体, 重构企业业务流程。」

度小满 CTO 许冬亮

有望给金融业带来 3 万亿增量

《报告》提出, 生成式 AI 正在席卷金融业, 释放新的生产力, 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全球金融业的格局, 一些创新的银行将从「采用技术的银行」迈向「最懂技术的银行」, 并向「最懂银行的先进技术服务商」领域拓展, 充分释放其高质量数据价值, 有望给金融业带来 3 万亿规模的增量商业价值, 并可能将彻底改变交易的进行、投资的管理和风险的评估方式。

生成式 AI 在金融行业初见成效,3 年后有望迎来规模化应用

生成式 AI 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尚处于技术探索和试点应用的并行期, 预计 1-2 年内, 首批大模型增强的金融机构会进入成熟应用期,3 年后将会带动金融业生成式 AI 的规模化应用。

在行业大模型层面, 度小满、蚂蚁集团等金融科技公司先后发布了金融大模型。2023 年 5 月, 度小满开源了国内首个千亿级金融大模型「轩辕」, 并获得了上百家金融机构申请试用。目前, 大模型技术已经应用在度小满各个业务场景, 从营销、客服、风控、办公再到研发, 已经初见成效。在代码助手方面, 用大模型辅助生成的代码, 采纳率能够达到 42%, 帮助公司整体研发效率提升了 20%;在客服领域, 大模型推动服务效率提升了 25%。在智能办公领域, 大模型目前的意图识别准确率已达到 97%。我国银行业正在积极拥抱大模型。财报信息显示, 已经有 6 家上市银行公开发布大模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信息。工商银行在国内同业率先实现百亿级基础大模型在知识运营助手、金融市场投研助手等多个场景应用;农业银行发布的 ChatABC 重点着眼于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内容生成能力以及安全问答能力;平安银行探索自研 BankGPT 平台, 研究构建大模型在个性化营销内容创作、交互式数据分析、非结构化数据洞察等场景中的应用落地;北京银行发布了 AIB 平台, 打造运营助手、客服助手等 7 个问答机器人, 同时推出「北银投顾 GPT」。

「2023 年是基础大模型智能涌现的一年,2024 年生成式 AI 将从模型层走向应用层。开拓落地应用场景, 不断提高客户采用率和大模型的利用率, 更好发挥大模型的潜在价值, 将会是 2024 年生成式 AI 突破发展的重要内容」, 报告的主要负责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表示。

来源:互联网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