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年,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对麦当劳中国的收购曾引发热议,麦当劳中国公司改名「金拱门」还登上了微博热搜。大家都很好奇,这个著名跨国快餐品牌在中国股东的管理下会有什么变化?如今看来,麦当劳中国在中信接手后的发展速度,甚至比当时最乐观的预计还要迅猛:今年初麦当劳中国宣布门店数已经超过 5000 家,与收购之初相比足足翻了一倍。
麦当劳中国正是并购基金助力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典型案例。
过去五年,麦当劳中国几乎完成了一次再造。
2017 年,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对麦当劳中国的收购曾引发热议,麦当劳中国公司改名「金拱门」还登上了微博热搜。大家都很好奇,这个著名跨国快餐品牌在中国股东的管理下会有什么变化?如今看来,麦当劳中国在中信接手后的发展速度,甚至比当时最乐观的预计还要迅猛:今年初麦当劳中国宣布门店数已经超过 5000 家,与收购之初相比足足翻了一倍。
信跃升是中信资本私募股权投资部门(信宸资本)管理合伙人,他见证了新麦当劳中国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他向投中网表示,麦当劳中国今年将开超过 900 家门店。
【注释: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并购投资的另类投资机构,中信资本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部门于 2021 年初推出新品牌「信宸资本」,继续聚焦在国内及海外的控股和成长型投资机遇,旗下明星项目包括顺丰、阿里巴巴、新浪、亚信和分众传媒等多宗项目。麦当劳中国是其近年来又一标杆案例。】
并购交易在欧美私募股权市场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但在国内,由 PE 发起的并购依然不算多见,很多人并不相信 PE 机构能够管好企业。信跃升回忆道,两三年前在业内还经常有人质疑:「财务投资人凭啥做并购?」而麦当劳中国交出的成绩单,成功示范了并购基金是如何让一家跨国企业焕发出巨大活力。在信跃升看来,对麦当劳中国的收购效果是让「中国本土的企业家精神」与「跨国公司的管理和品牌」合二为一,而这一组合的威力无疑是巨大的。
并购在当前一级市场上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时代红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热背景下,VC 过去一直是国内股权投资市场的绝对主流。而并购基金「优化存量资产、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强大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历史阶段,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行业和赛道在减少,求转型求发展求稳健的企业慢慢增多,此前冷门的「控股型投资」逐渐热了起来,很多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 PE 机构都在跃跃欲试。其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当一个经济体进入成熟阶段,并购基金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最合适的资本工具之一。
信跃升曾总结过,如今 PE 更依赖于通过并购实现「四化」来创造价值,即家族企业的职业化、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和集团公司的专业化。而麦当劳中国正是并购基金助力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典型案例。
麦当劳中国「蜕变记」
时间回到 2014 年 4 月,麦当劳中国在广州专门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华餐厅总数将突破 2000 家。当时的麦当劳很有紧迫感,因为老对手肯德基在中国的门店数早已突破了 4000 家。在这场发布会上,麦当劳中国宣布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相当「激进」的开店计划:预计 2014 年全年要新开 300 家店,将刷新麦当劳在单一国家年度开店数的纪录。
而实际上,到 2017 年中信股份、中信资本等入主之时,麦当劳中国的门店数依然只有 2200 家左右。麦当劳中国真正开启大扩张是在这场收购之后——2017 年之前的十年,麦当劳在中国平均每年大约开店 200 家;而在中信入主之后,麦当劳中国平均每年开了 500 家店,速度增长了一倍还多。
收购前后麦当劳中国的品牌没有变化,管理团队也基本维持原样,为什么仅仅是换了新股东,发展速度就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
作为亲历者和决策者,信跃升认为麦当劳中国在并购后最大的变化是实现了本土化发展,包括战略式加速开店、数字化赋能、供应链等等本土化策略。
连锁餐饮企业最核心的指标是门店数,而麦当劳中国早期在国内面临开店不足的问题,这直接导致麦当劳在国内远没有获得应有的市场份额。根据第三方的统计,2016 年麦当劳在国内连锁餐饮市场的份额不到 6%,远远落后于肯德基。
中信资本接手后,着力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开店。在中信集团的支持下,中信资本牵头麦当劳与多家地产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仅这些战略合作每年就能够为麦当劳贡献上百个新增优质店铺地址。信跃升透露,麦当劳 2023 年的新开门店数预计将超过 900 家,将创下麦当劳中国又一个历史新高。从经营情况来看,这些新店所取得的成功,也证实了中信资本开店策略的正确。
在加速开店的同时,中信资本也推动麦当劳中国补课数字化。信跃升透露,中信资本刚接手时,麦当劳对国内数字化生态并不适应,一直没有便捷的线上入口。但彼时国内餐饮市场的数字化程度已远超其他国家,不掌握线上入口对于麦当劳这样级别的快餐品牌来说将是一个重大战略缺陷。因此,中信资本入主后,第一时间就找腾讯合作,仅用六周时间就开发出了麦当劳中国的小程序。从小程序开始,麦当劳中国着手打造过去没有的会员体系。如今,麦当劳打造了全渠道的 App、小程序,会员数量超过 2.5 亿,麦乐送服务遍及全国,形成了一个专属的稳固生态。
除了加快开店速度和数字化赋能,中信资本还在麦当劳供应链的本土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极大助力了麦当劳降低成本。例如,中信资本帮助麦当劳在国内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并持续加大投资,在降低自身营运成本的同时,也很好地带动了国内食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与农户、供应商结成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互利多赢。
可以说,中信资本带给麦当劳中国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在收购之初,麦当劳中国曾提出过一系列的五年目标,包括到 2022 年餐厅数量达到 4500 家,三四线城市餐厅占比达到 45%,超过 75% 的餐厅将提供外送服务等。如今 2022 年已过,这些目标都已超额完成,门店数在 2022 年末已经接近 5000 家,提供麦乐送服务的餐厅则超过 90%,覆盖中国内地 29 个省区市,共计 266 个县市。
在信跃升看来,从麦当劳到金拱门的蜕变,是一家一度陷入发展瓶颈的跨国公司中国业务,在并购基金的加持和助力下,成长为本土龙头企业的过程。
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张懿宸在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麦当劳中国取得的长足发展,背后主要依靠的是中信集团的战略支持、中信品牌的独特优势以及中信资本长期专注并购投资形成的专业化、国际化的项目管理能力。张懿宸还强调,中信资本持续看好麦当劳中国及其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未来仍将继续推动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增长。
麦当劳中国 CEO 张家茵在近期与投资者交流时表示:「我们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们有一个非常懂国内市场的董事长与董事会,所以我们走的也是扎根中国、有『金拱门』特色的发展道路。」
没有金刚钻,做不好并购投资
在国内一级市场上,控股型投资不好做是公认的,优秀的并购案例甚至很难数满十个指头。做早期和成长期投资更多是靠眼光,投对了项目往往就意味着成功,而控股型投资并非如此。「类似于麦当劳这样的公司,大家都知道它很好,但你未必敢买下来。」信跃升表示。
信跃升认为,做并购需要非常综合的能力——在投资端需要复杂交易的能力,收购麦当劳中国的交易中,光是合同摞起来就比人还高。
而更重要的无疑是管理公司的能力,这也是 PE 机构作为财务型投资人最容易被质疑的地方。国内一级市场上过去常说的「并购基金」,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资本运作型」的并购基金,这些并购基金不愿意也不敢为公司治理负责,而是依赖与企业创始人「对赌」来控制风险。实际上,信跃升过去也常常碰到这样的误解,以至于他不得不解释,信宸资本所做的「完全是业务的并购,把一个公司买下来之后,还要把它真正管起来。」
管理一家公司的首先要有人才。在信跃升看来,普通财务投资人比较容易缺乏的是「找到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把人才放到正确岗位上的能力」,这也恰恰是并购基金的核心能力。信宸资本如今在所关注的每个行业都有运营合伙人,既有储备人才,也知道怎么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人才。
2019 年,信宸资本从日本企业味之素手中买下了有百年历史的传统酱油品牌淘大食品,当时淘大食品的管理团队是由日本方面派驻,在收购行为完成后就全部撤回了。信宸资本为了完善淘大食品的企业管理架构,提升其运营能力,派出了以集团 CEO 为核心的高管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接手公司的运营管理。
管理团队是企业的「大脑」,信宸资本还致力于打造为被投企业服务的「外脑」。信宸资本成立了专家库制度 (Expert in Residence),通过聘请行业专家顾问作为运营合作人、更好地为企业赋能,在管理被投企业、研究投资赛道的过程中,请专家给出扎实深度的指导建议,扩充投资团队的行业能力,部分 EIR 也会在需要时被聘请出任被投企业的高管, 这一制度的建立十分有助于团队提升管理被投企业的专业能力。
深耕并购 20 余年之后,信宸资本旗下控股企业年销售额总计已经约千亿元之巨,规模相当于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从这个角度看,完全可以将信宸资本视为一家大型的产业资本,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产业资源为各家被投企业赋能。
就拿消费领域来说,信宸资本在 2021 年投资了国内现制饮品配料龙头企业德馨食品,并于 2022 年又完成对复合调味料企业圣伦食品的战略收购。除了这两家,据信跃升介绍,信宸资本还在「捋着」产业链看更多的上下游企业,既包括餐饮供应链上的烘焙、预制品、调味品,也包括针对门店的节电管理、厨房管理,还包括针对食品行业的检测认证等等。信跃升表示,通过麦当劳中国,信宸资本进一步加深了对整个食品餐饮产业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为被投企业赋能,「投资出错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20 年深耕 迎来并购大时代
在并购投资这个技术活上,中信资本是当前国内市场上少有的具备「know-how」经验的 PE,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2002 年中信资本在香港成立,自那以来一直以控股型并购投资为核心策略,20 年余来始终没有动摇。
考虑到并购投资在国内市场上的长期「少数派」处境,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信跃升向投中网坦言,刚开始做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竞争少,但项目也很少。过去在国内做成长期投资回报丰厚,相比之下并购投资做起来是又麻烦又苦又累。
在中信资本成立的早期,由于国内市场上并购投资机会不多,于是把视野投向全球,在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做了几十笔并购。这些投资大多与海外老牌 PE 合作,信跃升表示:「我们最初的经验是在海外市场打拼学来的,跟国际上最先进的基金学习怎么解决管理层问题,怎么做行业整合,怎么做供应链重组,这些东西当时在国内市场是没有的。」
在国内市场,中信资本敏锐的把握住了历史上几次大的并购浪潮。第一波是 2011 年到 2012 年间的中概股私有化,中信资本随后操刀了分众传媒、亚信科技、豪威科技等标志性案例。第二波是 2017 年至 2019 年,中信资本完成并购多家大型集团公司、尤其是跨国集团分拆的业务,除了麦当劳中国之外,还有大家熟悉的杰士邦、金可儿、悠可等等。这个过程当中,中信资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经验和知识,并在行业里建立起了影响力。足以可见,中信资本的并购投资能力是练出来的。正如信跃升所说:「你必须在浪潮里抓住了很多项目,经验才能越来越多,否则你永远没有机会。」
到现在,透过旗下管理的基金,信宸资本已在中国、日本及美国等地完成约 100 笔投资。截至目前,旗下管理基金的资金总额达 86 亿美元。在主要关注的四个重点领域(消费、科技及高端制造、商业服务、医疗健康),信宸资本都建立了丰富的平台,积累了专业的经验,有能力帮助被投企业与产业端深度融合,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和整合。
中信资本坚持了 20 余年的时间,终于迎来并购市场重现暖意、并购投资加速活跃的新篇章。
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发展阶段,并购基金在产业结构优化及企业提质增效上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当下国内大多数细分行业中的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尤其是不少企业进一步增长遇到瓶颈,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也很困难,并购基金的用武之地恰恰就在于此。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懿宸提交了鼓励人民币并购基金发展的提案,提案剖析了并购基金的特点和属性,并指出并购基金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通过控股对公司进行战略性的指导,然后提升企业经营的管理效率,从而推动产业整体的整合升级。可以说,中信资本这一类的并购基金在助力企业及其所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确具有独特优势。并购基金牢牢抓住产业「链头」企业并带动产业链发展的独特作用,也完美契合了当前人民币 LP 对产业发展的诉求。
张懿宸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麦当劳中国的成长案例说明,只要链头企业能够实现本土化加速增长,将对产业链的升级、对经济规模的提升乃至对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带来非常大的贡献。尽管目前并购基金在国内私募市场的占比仅为 11%,总量和占比均较小,但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后,未来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预计未来 5-10 年中国会出现一大批并购基金,属于并购基金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