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短短半年内, 人类就有两次对 AI 发展为之惊叹的时刻。
在过去短短半年内, 人类就有两次对 AI 发展为之惊叹的时刻。
去年 11 月,OpenAI 祭出 AI 聊天机器人 ChatGPT, 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充分满足了人类所有的好奇心。与此同时,AI 作画也同时爆发, 只要给机器一段文字描述, 它就能秒懂意思, 生成一张难辨真伪的绘画作品。
AI 领域内的科技突破打开了机器辅助人类工作与生活的新天地, 更重要的是, 它跨越了传统智能的功能单一性这一缺陷, 带来更全能的用户体验。在此之前, 人们嘲讽 AI 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跨行工作的能力。阅读类的 AI, 只懂文字;写代码的 AI, 只懂编程;搞图像创作的, 像个文盲。但是这一波「生成式 AI」则不同, 它们以全模态的姿态到来, 文字、语音、代码、图形元素样样精通。
显然, 一专多能, 甚至多专多能的产品, 比单一模式的产品, 更能够全方位满足用户工作乃至生活中的多样化需求。屏幕上的 AI 应用是如此, 屋子里帮我们做家务的吸尘器也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 打扫卫生是一项繁琐的工程, 扫帚、拖把、抹布、水桶、手套、口罩齐上场, 好不容易打扫完, 还得花时间清理工具, 其实徒增了很多麻烦。所以, 吸尘器作为日常居家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身要在设计上做「减法」、功能和效率上做「加法」。
说到吸尘器, 就不得不提戴森, 创始人詹姆斯·戴森老爷子被英国媒体誉为「英国设计之王」, 戴森品牌自身也向来是把创新精神刻进 DNA 里。而一向脑洞大开的戴森, 推出的首款洗地吸尘器 V12 Detect Slim Nautik 就主攻一机多用、干湿全能。我们最近上手体验了这位选手, 发现它的确有点东西。
图为戴森 V12 Detect Slim Nautik 洗地吸尘器。出镜:蛋卷。
「全能选手」, 专为解决中国家庭清洁痛点而来
一款好的产品, 首先一定要踩准目标群体的核心需求。
戴森不仅在过去 30 多年里一直研究「室内灰尘」, 当进入中国市场后也持续关注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清洁习惯和清洁需求。戴森发布的《全球灰尘研究报告》指出,98% 的中国家庭都是硬质地面。也因此, 中国家庭雷打不动的必备清洁流程是:拖地——每两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认为, 拖地是日常清洁的重要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 由于灰尘颗粒往往因物理或静电作用「粘」在硬质地板上, 如果没有第一步「干吸」, 只对脏的地面进行「湿拖」, 可能只是把地上的灰尘、碎屑推到其他地方, 并不会真正把这些脏东西清洁掉, 甚至可能让细菌在潮湿的环境中更活跃, 带来更多看不见的健康威胁。换言之, 清洁地板, 其实是一个横跨「干湿」的全模态场景。
再来看市面上传统的洗地机, 普遍存在吸拖「一步到位」的清洁误区, 这就导致在实际打扫过程中, 不少人面对的是一系列难题, 比如洗地工具的卫生问题、用起来笨重费力、甚至在干吸过程中也无法实现「深度除尘」等。
这时候戴森 V12 Detect Slim Nautik 上场了, 它是戴森专为中国家庭「湿式」清洁偏好而研发的一款集「清洗地面、灰尘探测、防缠绕」于一体的整屋深度清洁解决方案。
这款洗地吸尘器最大的亮点之一, 就是戴森全新推出的 Nautik 洗地滚筒配件, 它脱离于传统「干湿一体机」的常见外观, 而是用一种巧妙的设计把「干吸」和「湿拖」集合到了一起, 是个多模产品。
Nautik 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三个关键词理解:释水浸润、吸附、刮污, 实现三步一体。
「释水浸润」方面, 可以看到背后的清水箱, 通过中间的水泵, 清水箱里的清水被抽取, 沿着滚筒分布的 8 个释水口喷洒至滚筒滚刷。别看清水箱不大, 只有 300ml 的容量, 却可以提供最优化的出水量、出水时间, 来浸润前面的滚筒滚刷, 保证地面可以均匀润湿。
曾经在一次采访中, 负责戴森地板清洁品类产品的工程师告诉科技行者, 高效清洁一片区域, 其实并不需要给水箱注入太多水, 一方面容易留下水渍, 另一方面出水过多有可能过度消耗水量, 反而达不到高效清洁效果。所以,Nautik 在设计时进行了用水的优化, 在滚筒滚刷、马达、不锈钢刮条的配合下, 可以在用水适量的同时保持高效清洁。
「刮污」方面, 滚筒上带有一块抗弯曲强度达 230 兆帕的不锈钢刮条, 借助每分钟 900 转的滚筒转速, 可以实时刮除滚筒上的脏水和污垢, 并将其排入 360ml 的污水箱里。而污水箱容量大于清水箱的设计, 也避免了污水满溢、或清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
据官方数据, 这样一个小小的洗地滚筒配件, 可以清洁 110 平米的居家空间。所以可想而知, 它不仅适用于小户型, 同样适用于中大户型的日常清洁。
图:我用牛奶和糖浆模拟了污渍, 洗地前、洗地后效果对比显着。
一款好的产品, 在解决用户的问题需求之余, 还可以反过来为用户创造价值。整个产品体验下来, 我们感觉 Nautik 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一是易操作性, 二是安全性, 三是整机维护。
说到「易操作性」, 传统的洗地机大都比较笨重, 水箱虽大, 用起来不方便不说, 更是难以进入一些犄角旮旯的清洁死角。为此, 戴森的这款洗地吸尘器, 在外形设计上主打「轻便灵活」风。首先, 它的主机身仅重 1.5kg, 也就相当于一个小板凳的重量;其次, 吸头接口的转轴设计转向灵活, 且可以压的非常低, 轻松伸进低矮的家具底部, 打扫时再也不用又是弯腰又是蹲下那么费力了。
关于「安全性」。我们都知道, 潮湿环境是细菌滋生的温床, 常见的干湿一体机由于机器设计没有做到完全的「干湿分离」, 难以保证机器本身被彻底清洁, 长期使用下来, 不但会散发异味, 严重的话更会滋生细菌。据戴森的研究发现,55% 的中国消费者对机器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的异味问题表示担忧。对此, 戴森以有别于传统设计的「干湿分离」设计巧妙应对。
如果你细看 Nautik 的设计, 会发现马达、清水箱、污水箱、刮污条、滚筒, 每一个零部件都恰到好处地排布, 在确保设计轻量紧凑的同时, 洗地模式下收集的脏污并不会经过主机, 避免了异味和细菌在主杆、集尘筒乃至精细的滤网结构中滋生并在干吸模式下喷发带来二次污染问题。
「整机维护」方面。市面上大多数干湿两用的产品都有自清洁功能, 可以把污水排空, 来清洁滚筒, 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根据戴森的研究,34% 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干湿一体机的日常维护是个难题。面对这一用户困扰, 戴森也做出了自己的尝试。通过配件上的「一键拆卸」功能, 用户可以轻松拆卸零部件, 中间的污水箱、甚至马达都能单独拿出来冲洗, 整个配件清洗下来, 就像洗了个马克杯一样方便。
先「干」后「湿」, 才是「有效除尘」
话说回来, 如何才能真正来一场简单高效的大扫除呢? 戴森相信,「先干吸、后湿拖」, 才是更科学更有效的清洁秩序。
具体而言, 先用「光学纤巧软绒吸头」以及各种清洁配件吸头进行全屋深度吸尘, 再换上「Nautik 洗地滚筒配件」进行湿式清洗。
在「光学纤巧软绒吸头」上, 吸头的右侧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Laser Detect」绿色字样, 这是一个距离地面 7.3mm、夹角 1.5 度的发光二极管, 当清洁的时候, 打开下方的开关, 二极管会通过一个透镜向外散射, 正好形成一片绿色光带, 从而照亮前方的灰尘视野。
戴森工程师说, 这种光束具有方向性好、能量大等物理特性, 对于人眼而言, 绿光比红光或者蓝光亮 8.5 倍, 可以提供 500lux 的环境光。
为了验证 V12 洗地吸尘器光学探测的效果, 我在地上撒了一些盐, 肉眼几乎不可见, 但是光源打开后, 灰尘暴露得很清楚。
对于肉眼可见的垃圾, 清扫效果自然是比较直观的, 但是怎样才能够知道灰尘是否已经吸干净了呢? 戴森的方法是, 先让机器看见灰尘, 再让用户看见灰尘。
要让机器看见灰尘, 除了光学探测外,V12 搭载了「压电式声学传感器」, 这种技术多用于 NASA, 用来检测太空碎片, 以避免与空间站相撞。
它的压电式声学传感器每秒监测颗粒物 15000 次, 持续统计吸入灰尘的大小和数量。当传感器发现大量的灰尘颗粒时, 芯片便会将这一信息发送给马达和电池, 从而增大吸力;当灰尘的水平恢复正常时, 吸力也会相应的减弱, 从而更好地保障了机器的续航能力。
图:在整个清洁过程中, 借助机器的整机密封 HEPA 过滤系统, 能将灰尘锁在集尘筒中, 不用担心脏空气泄露而出现二次污染, 图中可以清晰看到, 灰尘被牢牢锁在集尘筒里。(官方介绍可以吸附且锁住 99.99% 小到 0.1 微米的颗粒物)。
而要让用户看见灰尘,V12 直接用上了可视化的 LCD 数显, 同时还附加了一个功能:灰尘分类。
当灰尘被吸入机器时, 会撞击集尘筒入口处的压电式声学传感器表面, 引起振动波。这个振动信息, 将通过压电传感器被转化为脉冲, 再转化为电信号, 并通过戴森的独特算法, 对灰尘进行大小测量和数量统计, 最终反映到 LCD 数显上。
不过吸尘器并不能直接识别花粉、螨虫、皮屑等这些灰尘的类型, 而是按照灰尘的颗粒度来区分, 它可以记录 PM10-500 范围的不同颗粒物, 以μm(微米) 为单位, 通过黄、橙、红、紫四条柱状图, 分别对应大于 10 微米、大于 60 微米、大于 180 微米、大于 500 微米这四类不同大小的颗粒物。
可以看到, 在吸尘器工作时, 显示屏上的数据会实时变化。当还有灰尘存在时, 数据会持续上升。当数据不再变化时, 就表明当前区域已经很干净了。通过可视化的形式, 用户可以看见每一次的清洁效果。
吸尘结束之后, 再换上「Nautik 洗地滚筒配件」去做一次地板的湿式清洁, 就能达到光脚踩地的彻底清洁感。
图:先「干吸」, 再「湿拖」, 干净如初。
你以为这样就完美了吗? 不, 戴森还考虑到了不同清洁场景下的复杂清洁需求, 通过 V12 搭载的丰富吸头配件, 实现真正的全方位清洁。
对于养宠一族或长发人士, 家居清洁最艰难的时刻, 莫过于到处可见的毛毛。即便是做完卫生后, 还要徒手清理刷头上缠绕的毛发。
这时候就可以换上「防缠绕螺旋形吸头」, 它是特别的锥形结构, 设计思路参考了古埃及的「阿基米得螺旋泵」, 简言之, 就是利用螺旋把水搬运到高处。
通过这一巧思, 难产的毛发被吸入刷条后, 就会顺着螺旋一端旋至另一端, 最终丝滑地被甩入集尘筒中。
我让家中的狗子营业, 借用它沾染过的毛织物, 用了 V12 之后, 清理得很干净。
再加上超窄缝隙转角吸头、无痕软毛除尘刷等精细清洁配件, 一套组合拳下来, 成就了 V12 这款「一机多用」的全能型选手, 主打的就是做家务会上瘾。它的出现, 不仅带来了清洁效率的提升, 更提供一种健康、科学、舒适的生活打开方式。
从研发端到用户端,「解决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当打开 V12 Detect Slim Nautik 的操作指南, 封面就印着这样的一句话:「Our mission is simple. Solve the problems others ignore. (我们的使命很简单, 就是解决其他人容易忽视的问题)」
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 不只体现在戴森的产品端, 也体现在它的服务端。换言之, 戴森不仅基于用户洞察, 持续开发新技术, 同时也十分关注消费者体验。从购买指导、到私人顾问、到售后保障, 戴森提供了一整个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比如, 为了方便用户体验, 戴森把品牌实用信息和帮助指南、戴森官方微信旗舰店、官方售后服务、会员专享服务等一系列核心服务集结到 Dyson 小程序上。
打开 Nautik 洗地滚筒配件的包装盒, 就能看到盒盖内侧贴着「快速开机指引」, 扫码就能进入 Dyson 小程序。
打开 Dyson 小程序, 可以看见「戴森机主服务」, 其中提供专业人工咨询、产品售后保障、升级新机礼遇。比如, 针对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疑难杂症」, 戴森提供了远程视频维修工程师服务 (Virtual Service Engineer, 简称 VSE), 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远程视频, 获得戴森工程师的一对一专业指导。
此外还有「问大家」社区, 这是一个戴森机主们自由交流产品使用心得的平台, 让他们可以快速上手机器并掌握功能, 充分解锁各种清洁「姿势」。Dyson 小程序有很多实用实用且好用的功能, 信息量巨大, 可以慢慢探索。
有时候, 我们对于 AI 工具在办公室解放大脑这件事一直很热衷。但其实, 我们同样需要在家中能解放双手的趁手工具, 戴森产品看样子就是为后者而生。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