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里, 新鲜事常有, 因为科技的力量正在大规模「渗透」。更高产的种子、更智能化的装备、更高效的农艺, 融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力量, 正在不断重塑农业。
田野里, 新鲜事常有, 因为科技的力量正在大规模「渗透」。更高产的种子、更智能化的装备、更高效的农艺, 融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力量, 正在不断重塑农业。
农田里的「中国制造」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 占到了 75%。刚刚过去的秋粮收获阶段, 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 3000 万台套, 水稻、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超过 94%、80%、82%。
伴随机收率提高的, 还有国产化率。
因为最了解中国耕地特点的, 自然还是中国农机。
搭载了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农机, 让农业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秋收季, 北京海淀区的京西稻智慧农场, 看上去可没那么忙。技术人员坐在办公室就可以远程开启无人收割机进行收获作业, 每小时作业面积达到 15 亩。这背后, 正是基于强大算力支撑的智慧农机控制系统。
京西稻智慧农场通过集成应用新一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 搭建了一个以高标准农艺为保障, 以智能农机为核心, 以精准化栽培为手段, 以农场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为依托的, 可靠感知、全面互联、数字化智能调控的智慧农场, 是北京首个以「技术+服务」三产融合为核心的智慧农场示范区。
河北衡水, 位于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水在这里就极其珍贵。今年小麦播种, 当地选用了既能播种还能同步铺设滴灌灌带的农机。水通过灌带, 会以水滴的形式滴入小麦根部, 一年两季, 每亩就能节水 90 立方。
四川眉山丹棱县, 大片丘陵山地。国产的山地单轨运输车穿梭在高低起伏的果园里, 解决了丘陵地区柑橘搬运难题。不到 20 分钟, 便可完成 700 米的山地运输任务, 每亩每年节约人工成本 500 元。
农忙时节, 无论是高原地带, 极寒区域, 还是平原和丘陵, 水稻机械直播、玉米籽粒机收、油菜全程机械化,4000 多种我国自主研制的农业机械装备, 驰骋在不同类型的田野上。
在江苏盐城的一个家庭农场, 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小麦条播机正按照北斗规划好的播种路线, 匀速前进。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一气呵成, 作业误差在 2 厘米以内。十年来, 我国带有北斗定位功能的智能化农机从不到 1 万台增长到今年超过 90 万台。
如今, 我国已经拥有相对完整的农机工业的产业体系, 能够满足 90% 左右一般性的农机需求。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 农机装备总量接近 2 亿台 (套), 总动力达到 10.78 亿千瓦,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2%。
2000 万亿条农机大数据唱出的「丰收曲」
「麦收」「秋收」, 农民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 农谚中常以「争秋夺麦」来形容收获的忙碌。今年, 装上了北斗定位系统的国产农机, 用自己的工作轨迹, 在田野上画出了一张张收获热力图。
这是 1.2 万台玉米收割机画出的作业热力图。从 9 月 22 日起, 玉米进入丰收的高峰期, 大面积的红色热力区域覆盖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 这些地方都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
如果说秋收是千万台农机大规模作战, 那夏收则是农机跨区迁徙, 与时间赛跑。追踪 5 万多台跨区作业的小麦收割机运行轨迹, 我们得到了一张小麦「夏收」图。
5 月 17 日, 湖北钟祥,80 多万亩小麦正式开镰收割, 打响了夏收跨区作业的第一战。此后一个多月里, 小麦由南向北陆续成熟, 农机的轨迹也一路追逐。
5 月 29 日, 小麦主产区河南、安徽进入了集中收获期, 夏粮大面积收割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农业设备和农机手投入「三夏」会战中。
在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 就有 50 万台套农业机械、28 万名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手活跃在 6000 多万亩农田中。6 月底, 活跃农机的数量逐渐减少, 夏粮主产区的麦收基本结束。
在 5 万多台农机产生的轨迹数据中, 我们还找到了一位夏收冠军。这台来自河南驻马店正阳县的农机,「三夏」季节里, 工作时长达到 1500 个小时, 作业面积超过 1.9 万亩, 相当于 2000 个青壮年连续劳作 10 天的工作量。
从夏收到秋收, 超过 13 万台现代化农业机械, 用 2000 万亿条大数据, 唱出了一支时序更替的四时农业丰收曲。
科技种田 留守老人变「甩手掌柜」
年轻人都去打工了, 留在村里的老年人怎么种地? 远在黑龙江克山县 57 岁的留守老人郭文才就面对着这个「难题」。
这还真不是个案。
郭文才所在的克山县西河镇, 是当地重要的粮食产地。镇上像老郭这样的留守老人有 1800 人, 占常住人口近四成。他们手里多则几百亩地, 少则也有几十亩的土地, 但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 就是家中缺劳动力, 谁来帮忙种地?
为了帮助像郭文才这样的留守老人解决种粮难题, 郭文才所在的克山县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管等社会化服务。选择全托管, 还是半托管、环节式托管, 留守老人可以根据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定「菜单」。政府作为监管方和见证人, 组织村组干部和托管代表对托管工作进行全程的监督, 让留守老人对托管工作心里更托底。
种地「老把式」郭文才就把自家 38 亩地就托管给了村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但每到农忙时节, 不放心的他都要到地里去看看。这一看, 老郭还真吓了一跳。过去自己种小垄的时候, 一亩地就播十斤;现在机械化耕种, 大垄密植, 一亩地能播到 12 斤, 产量就上来了。再一个, 各种喷药设备都智能化了, 既省药又省肥, 效果还好。
这下老郭明白了, 地还是那块儿地, 但更加精细化、更有科技含量的种植方式却让这块地的价值更高了, 小农户搭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托管老郭土地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 合作社已经实现了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作业, 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60% 实现农业数字化管理, 做到提质增效。今年的大豆, 亩产在 400 斤以上, 比老郭自己单种要增产 50 斤。
而在全国, 这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已经达到了 104 万个, 服务的小农户数量超过 8900 多万户。
科技加持 盐碱地「变身」丰产田
今年丰收的粮食中, 有不少来自盐碱地的贡献。我国有 15 亿亩盐碱地, 其中具备农业利用前景的超过 1 亿亩, 这些盐碱地成为各地争相改造的耕地后备资源。
盐碱地怎么改, 才能种好粮食, 现在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
改地适种: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改良土壤, 降低盐碱成分, 让这片土地适应农作物种子的种植。
在山东省巨野县甘庄村, 技术人员将带有孔隙的管道铺设在地下, 灌溉或者降雨后, 管道上层的盐分就会溶于水, 紧接着汇入管道, 通过管道流出这片土地, 带走盐分。现在, 甘庄村的土壤盐分从 6‰降到了 3‰以下, 适应了粮食作物的生长。
改种适地:
研发适应盐碱地的良种, 是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新思路。
今年 8 月, 滨州市无棣县诞生了山东首个耐盐碱彩甜糯玉米品种。经专家组测产, 鲜穗亩产量为 1333.4 公斤。
为了培育出这颗能在盐碱地上高产的玉米种子, 远在 200 公里之外的山东省农科院, 刘霞带着她的科研团队,6 位博士,5 位研究生,3 位科研助理, 从 2012 年连续用了 10 年, 筛选几千份材料来研发耐盐碱高产玉米品种。十年磨一剑, 而在全国, 科研人员培育的 950 个区域适应性更强的品种, 让每一块耕地都有了适应自己的种子。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