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 C 端元年要来了?
AR C 端元年要来了?
作者 | Amelie
编辑 | 赵健
近半年里,消费级 AR 市场变得热闹异常:
今年 3 月初,OPPO 第三代 AR 眼镜在官网发售,具备消息提醒、翻译、导航、提词等功能。OPPO 研究院院长刘畅表示,OPPO AR 目标要成为继手机、手表之后,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第三块屏幕"。
同月月底,AR 智能眼镜企业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Rokid」)宣布获得 7 亿元人民币的 C 轮融资。该公司在去年 12 月开售的消费级 AR 眼镜 Rokid Air,已在天猫、亚马逊、京东等多个渠道售卖并位居 AR 销售榜首;在 B 端 AR 市场,Rokid 也深度涉足安防、汽车等多个场景。
随后另一家 AR 眼镜企业 Nreal 宣布获得 3.8 亿元融资。Nreal 在今年年初发售了新款 AR 消费级眼镜,主打时尚、轻薄等卖点。
TCL 雷鸟也赶在今年发布了新款 AR 眼镜。CES 2022 大会上,雷鸟发布了首款双目全彩 MicroLED 全息光波导 AR 眼镜,功能与 OPPO 眼镜类似。
除此之外,小米、联想、华为、苹果等有头有脸的手机和电脑厂商,近期均取得了 AR 眼镜新的专利突破。
与前两年 AR 技术扎堆向 B 端相比,今年 AR 厂商陆续在 C 端有了从 0 到 1 的尝试。不难看出,初代问世的消费级 AR 眼镜,还处在"黑科技"阶段,其拍照、信息提示等功能,更多是为消费者提供了"尝鲜"的价值。
近期,「甲子光年」采访了 Rokid 副总裁向文杰和国内市场负责人赵江。本次采访,我们试图从市场热度、消费侧 AR 进展、B 端落地价值等三个方面,还原当前 AR 的发展现状。
1. 今年是 C 端落地元年
甲子光年:从 2012 年开始,AR 在国内经历了几波起起伏伏。这一轮 AR 热,您认为跟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Rokid:从去年 10 月份开始到今年,AR 行业维持了较高的热度,今年真正开启了 AR 在 C 端的元年。
我们观察到最大的区别在于应用端。之前的几波 AR 热潮,都没有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花了上千元买了一个 AR 硬件,既不能观影又不能游戏,它能做什么?很多企业只在乎它有没有 AR 的形态,但忽略了核心应用。
新一代 AR 产品的定位比较明确,通过搭载第三方开发的游戏或者其他娱乐应用,成为比较舒适的消费产品。
硬件的价值需要通过内容、应用体现出来,这一代产品在内容端下了不少功夫。
甲子光年:你们怎么定义"元年"?元年的评判标准是出货量吗?
Rokid:之所以说 C 端元年,是因为市场上出现了能够初步满足消费级产品形态认知的 AR 产品,提供消费者以观影、游戏等体验。一些早期的用户可以尝鲜,提前享受到新科技带来的新体验和新感受。
但市场达到多大量级才算实现消费级,还很难判定。我们的观察是,这是一个成长型市场,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销售量都在增长,不过距离单品突破百万级,成为主流商品,还有不少距离。
甲子光年:看电影这些娱乐活动,能真正体现 AR 眼镜的价值吗?
Rokid:AR 产品的想象力远比我们目前看到的更大,从垂直场景应用,到虚拟世界的入口,虚实结合的连接点,都是 AR 的可能性。我们反而不敢定义 AR 到底是什么,因为它的可能性有无数种。
比定义更重要的是,Rokid 已经走出了从 0 到 1 的跨越,把 AR 产品实实在在地交到了消费者。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每天在线玩游戏、看电影,和我们不断地沟通和反馈产品体验,帮助我们改进产品。我们拒绝纸上谈兵,更看重和用户共同研讨、探索的过程。
甲子光年:2020 年的时候,你们有一个判断,认为 3-5 年内 AR 在 C 端会爆发,目前依旧维持这样的判断吗?
Rokid:我们仍然坚持这个观点,2023 至 2025 年,AR消费级市场会有大的突破。这种突破不是说瞬间爆发,而是会出现可以满足市场基本消费需求的消费级产品。这一阶段,市场会进入产品试水、拓展需求的时期。
甲子光年:距离 2023 年还有 1 年时间,当前还有哪些限制因素?
Rokid:按照重要性排序,限制因素在于重量、生态、设计三个方面。
首先是重量,因为任何穿戴类产品,舒适度一定是第一诉求。AR 设备的重量将极大地限制其佩戴的舒适度和持久性,也决定了它使用的场景。重量问题,是任何一个设备生产商绕不开的问题。
其次是生态。坦白说,硬件产品的想象力更多来源于它的内容生态,平台应用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产品的市场规模。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态内容,硬件产品不会吸引众多消费者买单。
第三是设计。AR 设备不像 IPod,可以简简单单揣在口袋中,也不是放在家里,不被别人看到的产品。AR 眼镜非常便携,可以随身佩戴,为所有人看见,所以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审美会是很大的诉求点。
甲子光年:像 OPPO 等手机大厂,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消费级 AR 眼镜产品。和大厂相比,你们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优势在哪里?
Rokid:大厂瞄准一个新兴产业的时候,如果做不到壮士断腕,一般会很难把新业务做起来,因为一旦牵扯到原有手机业务的利益矛盾和 KPI 考核,新业务的发展效率不容易提升,发展后劲容易不足。
甲子光年:你们和手机厂商的 AR 眼镜产品定位是否有区别?
Rokid:大厂的产品定位更轻量化,产品更多是把现有的手机应用,如微信、高德地图等做投屏,但没有形成真正属于 AR 的应用生态闭环,它更像是一个手机配件。
Rokid 作为第三方厂商,没有手机品牌的包袱,我们会跟所有手机品牌、应用厂商合作,共同开发游戏、音乐等独立 AR 应用,而不会定位于手机的附属品。
甲子光年:如果像苹果这样的大厂,推出了第一款爆款消费级 AR,对整个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Rokid:对市场发展肯定会更有利。以苹果的品牌力和市场影响力,其市场培育和市场教育的能量远远强过我们这些第三方厂商。以手机为例,苹果进入中国,大大地推进了国产智能机的普及。
我们希望有更多大厂下台参与 AR 这场游戏,这样才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 AR 终端产品到底是什么。市场空间是足够大的,没有一家厂商能把 AR 市场通吃。
2. 从 0 到 1,创造需求
甲子光年:Rokid 业务中,既有 to C 的部分,又有 to B 的部分,而大部分 AR 厂商会偏重于 B 或者 C 的一种。为什么 Rokid 选择同时发展两种业务?
Rokid:B 端需求更短、更垂直,C 端需求相对更大、更复杂。AR 作为一种全新的科技,早期不可能满足复杂的功能需求,难以快速实现 C 端商业化。所以选择 B 端作为开局,先建立起公司的产品工艺,开拓营收,C 端则承载着更大的梦想,想象力也足够丰富。
从今年开始,我们尝试把 B 和 C 业务做一些隔离,等到 C 端业务更为成熟,还考虑将其独立运作,单独形成子品牌。
甲子光年:针对 C 端业务,公司组织做了哪些调整?
Rokid:从今年开始,我们正式把 to B 和 to C 分成了两大独立的 BG,单独运作。
随着业务板块扩大,B 和 C 能够共享的部分一定会越来越少。拿华为举例,华为政企、消费者板块早已独立运营。对我们来说,只要 C 端业务可以单独运营,我们一定会把它独立出去,给予相应的资源和帮助。
甲子光年:如果把 AR 眼镜类比为手机之类的消费品,那么 Rokid 作为智能终端生产商,业务边界在哪里?
Rokid:Rokid 充当的角色是一体化的 AR 终端服务商。在硬件方面,公司会尽可能选择成熟的第三方供应商,依赖行业资源,打造优质的硬件产品。软件方面,我们有专属生态内容团队,负责打造平台基础设施,吸引更多开发商到我们平台上做内容开发。
目前 Rokid 的眼镜采用分体机的形式,需要依赖手机来调用相应的 APP 功能,同时也会抓取手机应用,呈现在 AR 设备中。
甲子光年:AR 产品最终形态会是一体机吗?当前技术距离一体机还有多远?
Rokid:一体机一定是 AR 产品的最终目标。但目前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供应链能力。举例来说,当前电池能力不足以支撑一体机的形态,续航、体积等指标,都亟待改善。目前的分体机还需要调用手机电源,依赖手机 OS 中相应的功能,未来要把 AR 供应链能力补齐。
甲子光年:在市场还有颇多限制因素的条件下,推出 C 端产品的目的是什么?
Rokid:最大的意义在于完整地践行了从 0 到 1 的过程,完成了从市场宣传、认知教育到商业化的闭环。
这个过程中,产品本身也创造了用户需求,重新定义市场。
甲子光年:用户需求可以被创造吗?
Rokid:在 C 端 AR 设备问世之前,你可以理解为,市场本身还没有需求,因为没有产品先例,没有人会想到购买 AR 设备。
Rokid 推出分体式 AR 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品类,很多数码爱好者、高端游戏玩家,对黑科技产品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机会做出"尝鲜"的消费动作,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在创造新的需求。
甲子光年:目前分体机设备主要的应用场景在哪里?
Rokid:场景主要分三块:观影、游戏和办公。
观影即戴上 AR 眼镜,通过投屏设备,呈现 3D、IMAX 的效果;游戏方面,Rokid 内容生态中已经搭载了超过 20 款游戏应用,适配 AR 设备终端;办公方面,在高铁、飞机等差旅场景中,用手机处理远程会议、表格填写等动作带来诸多不便,利用眼镜投屏效果,呈现画面更清晰、准确。
Rokid 销售渠道主推适配观影和游戏场景的产品,适配办公场景的 AR 眼镜,则主要通过钉钉渠道销售。Rokid 硬件能力和钉钉远程办公的内容能力相结合,共同探索办公场景的合作可能。
甲子光年:平台怎么吸引尽可能多的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合作?
Rokid:就像 Switch 游戏机一样,用户每下载一款游戏,都需要为其单独充值付费。平台方和内容方,只要设置好清晰的分账规则,就能够维持体系有序运转。
AR 生态也类似,只要平台积累的用户基数不断扩大,愿意和平台一起合作的开发者会愈来愈多。游戏行业本身正处在十分内卷的阶段,很多开发商也在寻求 AR、VR 等平台合作,以期开拓用户。
相比于生态合作,供应链保障反而是更严峻的挑战。Rokid 当前有超过 2 万台订单,但因为疫情和缺芯潮影响,导致我们产品供不应求。
甲子光年:当前供应有多紧缺?
Rokid:由于疫情等影响,Rokid 部分工厂被迫封闭,对订单交付影响较大。产品从去年 12 月开始上市,直到现在第一批订单还没完全交付。比如有客户下了 1000 台订单,当前产能只能满足 200 台,只能先少量供货。
供应链短缺是当前整个数码行业都面临的问题,疫情将会对全行业产能造成巨大的影响。
3. 产业价值关键看企业管理效率
甲子光年:在产业端,这两年市场需求是否发生了大变化?
Rokid:在安防、工业,博物馆展陈等多个领域,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量变。
量变在于产品出货量大幅增加,早期硬件解决单点场景问题,如人脸识别、巡检等,到了这个阶段,AR 有了整合的解决方案,更多的融入到 B 端或者 G 端的业务场景中,将单点功能融合在一个业务系统或者业务场景中。
但拐点还没有发生,目前行业更多的工作还在于平台和生态的建设,硬件的量级还没有到爆发点。
甲子光年:仍有业内人士反映,不少 AR 设备交付后,被甲方放在仓库堆灰。AR 设备的价值没有完全得到市场认可的原因是什么?
Rokid:需要时间来进行市场和用户的培养。整个市场来看,正在发生改变,从早期的购买之后不使用,到每个月使用一两次,到每周使用一两次,到每天都会使用,这个趋势正在不同的行业中发生。当前产品中的重量、续航、FOV(视场角)这些技术性问题慢慢都会得到改善,产品技术和市场的进化是相辅相成的。
在我们做 AR 产品推广的时候,发现了比较有趣的事情,新产品刚刚开始推广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往往 AR 设备落地最好的地方是管理体系比较成熟的组织,能够配套的提供相应的管理制度来推动产品的日常使用,并且探索 AR 设备和自身业务的结合点,跟我们一起来探索 AR 设备的价值,这部分客户也是我们重点支持的头部客户,用来给行业打造标杆案例。
越重视管理效率的企业,越会花时间和精力尝试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也越愿意用AR技术参与到数字化系统建设中:员工培训,远程协作、智能巡检巡检,仓储分拣,AR 售后等场景中。
很大程度上,AR 眼镜被市场的接受程度,企业中员工的价值和员工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也是当前国内 B 端客户的一个趋势,员工薪资会逐渐提升,对单体的效率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正因如此,对 AR 的需求才开始遍地开花。
甲子光年:AR 解决方案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如何体现?
Rokid:第一个点是远程,价值最容易折算。将远程辅导、远程医疗、远程协作等场景所耗费的金钱和时间,和 AR 设备和服务的成本作比对,后者能明显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
第二个点在于基于AR的培训,这块虽然很难量化,但是相比于传统的培训或者 VR 培训,AR 提供的培训可以跟现实场景结合,效果更好,实操性更强。
第三个点是工作过程的指导和检查,结合 AI 算法,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提供相应的语音,图片,文本的提示,并且可以对工作结果做检测,这个能力也在慢慢成熟中,在不少指定领域已经开始成熟。对于人员流动比较大的行业,或者大部分行业的新人而言,AR 设备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助手,能够让员工快速上手,降低出错带来的损失。
第四个点是AR技术在系统作战中的价值,大家比较熟悉的美国陆军的 IVAS(集成视觉增强系统)就是典型应用场景,在国内的安防,应急,训练等领域,也开始落地。将传统指挥系统中的多个孤立服务,通过 AR 技术整合在一个指挥界面中,让指挥端和现场的作战人员通过虚实结合的画面,实时同步信息,实现高效的决策和协同作战,让现场更透明。
甲子光年:为了做好系统整合工作,你们会涉足前期设备采购环节吗?会提供一揽子定制化服务吗?
Rokid:我们不会涉及到设备采购工作,这虽然会给公司带来更多营收,但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从 Rokid 是一家产品公司,专注于做好的产品。而且大家往往会把系统集成工作想简单了,产品型公司做集成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最后往往难以交付出客户满足的成果。
甲子光年:如何评判不同场景对 AR 设备的刚需程度?
Rokid:在现阶段使用频率越高、越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场景,对AR技术的刚需程度越深。
我们的一个重点应用领域是汽车,是因为汽车行业涵盖了离散行业的大部分场景,AR 技术能够发挥的空间大、频率高;
能源行业和石化也是重点应用领域,它与安全生产强相关,安全生产的建设属于「不得不做」的范畴,AR 技术在生产和巡检过程中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 AR 设备,让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总结来说,人力成本、技术成本、管理精细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当前 AR 技术的应用深度。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