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开始「贴地飞行」

摘要

云计算,从拼技术到「拼服务」。

两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之后,全球公司排名前十的公司,大多属于铁路、制造和电力行业。互联网兴起不到 20 年,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目前被互联网垄断。如果说之前巨型企业的崛起背后靠的是石油,那么互联网科技的兴盛,背后则是海量的数据。

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原油」,已经有十几年历史的云计算平台则是新时代的「新基建」。第一批认识到数据背后价值的是互联网科技公司,他们自然也成为云计算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客户,因为科技公司离数据更近。而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的进步,更多传统行业由于数字化转型需求增大,也开始成为云计算的目标客户。

几天前举办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阿里云不仅是一家云计算公司,更是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商,下一步的重要战略是「做好服务」,通过设立 18 个行业和 16 个区域,从行业垂直度和地域两方面结合,更好的服务客户。

云计算,从单一的计算变成体系化的创新,云厂商在「拼技术」之外,还得「拼服务」,才能满足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阿里云

云计算「沉默的大多数」

刚刚结束的阿里云峰会,是阿里云自去年疫情之后第一次举行线下活动。也正是这场疫情,不仅开启了普通人数字化生活的加速键,同样让企业认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

2020 年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已经达到 38.6%。数字经济的增速是 GDP 增速的 3.2 倍。

与之相对,阿里云 2020 年全年营收 601.2 亿元,同比上一财年的 400 亿收入大幅增长 50%,在全球「三朵云」中依然保持较高增速。

但是,一些变化已经出现。

根据数据,2018 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中,互联网公司客户占比达到 60% 以上。一年后,互联网、政务、金融、制造业在云计算市场的占比分别为 33%、29%、19% 和 10%,可以看到以政务、金融和制造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开始拥抱云计算。

即便如此,我国企业云上创新程度仍比较薄弱。Gartner 预测,2020 年全球 IT 总支出的市场规模达到了 3.4 万亿美元,美国云计算占 IT 总支出的比例超过 10%,而中国云计算的 IT 支出占比不到 5%,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美国,由于一直有成熟的 To B 服务体系,并且信息化程度较高,所以亚马逊和微软的客户「上云」过程比较自然。而国内很多政企其实是跳过信息化,直接进入了云计算时代。

「可以看到政府和企业『上云』才刚刚开始,有一些是部分系统上云,例如金融行业;有的是寻找数据库产品的替代,其中制造业上云的比例更低一些。」张建锋在会后采访中说道,「所以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并且这个增速会非常快。」

而与科技公司不同的是,中国传统行业数字化渗透率认知比较低,和科技公司先天接受云计算不同,单纯主打技术升级或者云空间价格战,传统行业客户并不敏感,他们仍然需要「被打动」。

阿里云智能政企行业事业部总经理许诗军透露,一些传统企业谈到云计算,容易产生「上了云就万事无忧了」和「云计算还是不如老专家经验有用」两种极端看法。

云服务厂商在拿下客户之前,首先要深入行业,做好「咨询」,帮助客户构建企业数字化的认知,简言之,拼的是服务,而不仅仅是技术。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阿里云

到底什么是「好服务」

客户在变,云服务厂商的组织架构也在变。

一年多之前,包括阿里在内的国内云服务厂商,纷纷设立出单独的 BU,针对快速增长的细分行业如金融、教育和政务等进行攻坚。

阿里这次做的更加彻底,在行业方面细分出 18 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有一个总经理,负责该行业在数字化方面的创新,对每个人的要求是「代表这个行业先进的生产力」。

在地域方面,阿里云将全国分成 16 个区域,设立了 16 个区域公司的总经理,任务是进行本地化运营,包括和本地化客户连接,建立本地化的生态,这也是阿里首次采用这种管理形式。

「行业+区域能够相互配合,既在生产力上引领又在服务能力上贴近市场。」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采访中说道。

当然,并不是简单的「提高服务」就能解决传统企业日益增长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和云服务厂商能够提供的服务之间的根本矛盾。

传统 IT 公司在服务时,往往会陷于百依百顺「服务金主」的销售思维之中,在阿里云智能全球技术服务部副总经理张瑞看来,这样的服务其实算不上真正的「好服务」。

张瑞认为,阿里云所理解的好服务,有三个层次:首先,要定足够好的行业标准;其次,整个服务的过程是数字化和可视化的,例如一个项目的所有人都能在钉钉中看到项目进展,并进行高效协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洞察其在数字化过程所面临的问题与痛点,共创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价值增长点。

「从某种角度来说,所有好的服务,最后呈现出来的都是『定制化』的服务。」张瑞说道,但是如果做的不对,就会陷入到传统销售服务的陷阱,每一个客户都需要大量人力来服务和维护。「阿里云希望把技术能力与交付标准以平台化的方式输出,在此基础上,伙伴与客户得以专注于各自擅长领域,放飞想象,实现创新。」

例如,有了钉钉的低代码平台,某大型地产公司可以在一周内开发出一款可支持十万员工开线上大会的应用,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从行业来看,任何传统大型服务型公司都是数万人起步,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包括阿里云在内的云平台,人数将不可控制。因为目前阿里云面对的数字化转型项目的复杂程度,从海量的数据到复杂的场景,是之前传统 IT 项目想象不到的。

以郑州城市大脑项目为例,阿里云和生态伙伴一起累计归集数据 210 类、224 亿条,开发超过 150 个系统,上千人的服务团队同时作业,传统上「人堆人」的服务方式难以为继。

「今天做一个城市大脑项目,动辄数十家伙伴在里边,只能阿里云牵头,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整个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标准订立出来,把经验沉淀下来做成方案给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形成更大的服务体系。」张瑞说道。平台化是面对规模交付的数字化解决之道,这不意味着偷懒,反而是通过啃「硬骨头」积累经验这样看起来慢,但其实「快」的方法来更好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云计算发展这么多年,我们早已经过了仅仅交付一个产品、做一个项目的初级阶段。」张建锋认为,云计算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三个阶段:1,企业从本地机房迁移上云,形成统一的云基础设施;2,云解决了数据沉淀和计算问题,让割裂的应用和系统融合,形成数据智能;3,云和钉钉深度融合,企业直接在钉钉上用低代码、无代码方式开发应用。

而由于中国政务和传统企业,根据行业和地域不同,分布于三个阶段之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放低身段,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和服务这样的「苦活」「累活」,才能叩开政企市场的大门,因为后者代表了更大的可能。

「我们是最早为政企提供服务的云厂商,服务十年以上的企业就接近一万家。」张建锋说道。唯有为更多垂直行业的传统公司提供更多价值的平台,才有机会在竞争激烈的云计算市场竞争之中保持优势。


责任编辑:宋德胜

图片来源:阿里云

本文由极客公园 GeekPark 原创发布,转载请添加极客君(ID:geekparker)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