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打了半年,吉利如何做到核心利润暴增102%?

摘要

销量暴增232%的「吉利银河」品牌,成为关键变量。

2025年8月14日,吉利公布了它的「期中考试」成绩单,结果非常有意思,甚至有点「矛盾」。

首先,是「学霸」的一面: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卖出了将近141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多卖了将近一半(猛增47%),仅次于比亚迪(214.6万辆)、上汽集团(205.3万辆),市占率首次突破10%。卖了这么多车,总收入当然也很可观,达到了1503亿元,增长了27%。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吉利这波稳了,肯定赚翻了!然而,反转来了。财报显示,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4%,至92.9亿元。

今年以来,吉利汽车股票已经上涨了32%到19.19港币,最新总市值为1935.25亿港币。

为什么会出现「增收不增利」这种矛盾情况?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新能源占比超过50%

要读懂吉利的真实状况,必须穿透财务数据的表层。

总体来看,吉利正上演一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精彩大戏。

在整个汽车市场平均增速仅为13%的背景下,吉利汽车上半年实现了47%的惊人同比增长,总销量突破141万辆。这不仅是「学霸」级别的表现,更说明它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强大的「圈粉」能力。

其中, 新能源转型「超车」,是吉利故事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今年上半年,吉利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72.5万辆,同比暴增126%,占比首次超过了50%(达到51.5%),这意味:

吉利不再是一家「燃油车为主,新能源为辅」的公司,正式迈入了「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时代

其中,纯电动车和插电混动车销量分别达到51.1万辆和21.4万辆,增速分别高达173%和6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吉利的爆款车型——银河星愿,拿下了A0级市场冠军|图片来源:吉利银河官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吉利银河品牌销量达54.8万辆,同比增长232%,成为了绝对的销量担当。其中,「银河星愿」前6个月累计销量达到了20.5万辆,拿下了上半年中国市场的单车销量冠军。

与此同时,在大家普遍认为燃油车市场正在萎缩的时候,吉利的燃油车业务不仅没有下滑,反而实现了8%的增长。根据汽车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整体销量546.69万辆,同比下降4.5%

吉利汽车的主要财务指标 | 图片来源:财报截图

尽管销量喜人,但吉利的毛利率(16.4%)却同比微降0.3个百分点,稍微落后于主流竞争对手。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国内汽车市场已经「杀红了眼」的价格战

5月下旬,比亚迪率先发起了大规模降价,部分车型优惠高达5.3万元。面对竞争,吉利别无选择,迅速为旗下最畅销的「银河」系列等多款车型提供了5000至18000元不等的补贴,与比亚迪展开「贴身肉搏」。 随后,奇瑞、零跑等众多车企纷纷加入战局,整个市场都卷入了以降价换销量的激烈竞争中。

这场价格战直接压缩了单车售价和利润。吉利汽车CEO桂生悦在业绩会上坦言,上半年单车平均售价减少了1.4万元,降至9.6万元。

除了外部价格战,吉利自身的产品销售结构变化,也加剧了平均售价和毛利率的下滑。这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定位主流市场的「银河」品牌成为绝对的增长引擎,上半年销量高达54.8万辆,同比暴增232%。银河系列虽然成功抢占了市场份额,但其定价相对亲民,这自然拉低了整体的平均售价和毛利率

另一面,作为吉利旗下的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上半年交付了9.1万辆车。虽然销量数字还在增长(同比增长3%),但增速与去年同期的106%相比,出现了断崖式下滑。高端车型增长乏力,也使得提升整体毛利水平变得更加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在「海外竞赛」暂时落后。数据显示,上半年吉利汽车出口总量18.4万辆,同比下滑8%。这与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实现258万台销量、总增长超过10%形成反差。桂生悦直言这是「140.9万台销量中的最大短板」。

核心净利润增长102%

上面提到了吉利销量的「高光时刻」,但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卖得这么好,为什么利润反而下滑了14%呢?

看一家公司的财报,千万不要只看表面的「增」或「减」。要学会识别并剔除那些一次性的、非经营性的项目,才能看清它最核心、最真实的「造血能力」。

仔细查看,可以看到吉利汽车最近两年主要有两个一次性的、与核心卖车业务无关的「特殊收入」:

  • 2024年上半年,吉利做了一件大事——把自己的发动机业务,与雷诺、沙特阿美等公司合资,成立了一家新公司(Horse Powertrain)。这个操作在账面上产生了一笔高达77亿元的一次性收益。这笔钱不是靠卖车赚的,更像是一次性的「资产重组」红包。它让去年的利润数字显得特别高。
  • 2025年上半年,因为一些海外市场的货币升值了。吉利因此获得了一笔约26亿元的净收益(外汇汇兑收益)。这笔钱也不是靠卖车赚的,而是汇率波动带来的「意外之财」,同样不属于日常经营。

简单说,抛开那些「干扰项」,吉利汽车的核心经营利润从2024年上半年的33亿元,飙升到了2025年上半年的66.6亿,同比增长超过102%。

所以,吉利汽车并非「增收不增利」。在整个行业都在拼命「价格战」的艰难时期,吉利依靠强大的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让自己的核心赚钱能力翻了一倍

在吉利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一家主流自主品牌在时代剧变中,向新能源智能汽车企业转型的缩影。

「一个吉利」下的「加减法」

对于下半年的发展,吉利似乎超级有信心。本来他们今年的目标是卖出271万辆车,这已经是个很厉害的数字了。但最近,他们直接把目标上调到了:

300万辆

那么,吉利的底气来自哪里呢?答案是:一大波又酷又能打的新车正在路上。

下半年,吉利汽车将推出极氪 9X、领克 10 EM - P、吉利银河 A7 及吉利银河 M9 等 5 款全新智能电混产品;此外,千里浩瀚辅助驾驶 H9 方案、雷神醇氢技术、新一代 Flyme Auto 智能座舱等多项科技也将落地应用。

吉利的另一个爆款车型——银河E5,上市11个月销量超过15万辆|来源:吉利银河官网

除了产品和市场端,吉利汽车正在经历更深层次的变革——组织架构与战略整合。

以前的吉利,像一个「联邦」。它旗下有吉利、领克、极氪等好几个品牌。它们都很优秀,各自有自己的粉丝和市场。但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兄弟之间偶尔也会「内卷」,比如研发一个新技术,可能好几个品牌都在做,有点浪费资源。

现在的吉利,要变成一个「帝国」。核心思想就一个:打破品牌之间的墙,回归「一个吉利」。「极氪」这个品牌,是理解吉利未来战略的钥匙。2025 年 2 月,极氪、领克官宣合并;7月,吉利宣布拟以现金或换股方式,将上市仅一年多的极氪从纽交所私有化。

桂生悦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吉利汽车将在9月5日举行股东大会,极氪则将在9月15日举行股东大会。如果双方股东大会都通过(合并决议),那法律意义上两家上市企业才算合并完成。后续具体交割工作则将在年底前完成。

通过主动的产品结构调整,大胆的战略整合,吉利正在重塑自己的竞争优势。

但汽车行业的战争远未结束。下半年新产品的市场表现、极氪私有化的推进情况,以及全年300万辆目标的实现程度,都将成为验证其战略方向的重要指标。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