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 CEO 冯思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该如何决策?| IF X

摘要

巨头转身,不盲从,用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与行业发展的共振。

80 多岁的大众汽车,按照人类的年龄判断,已经是一位迟暮的老人。不过站在汽车工业的长河里回看,此刻的大众正值当年,裹挟在变革的潮水中,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搏击着、前进着。

 汽车产业的变革已是必然趋势,但大众汽车集团的特殊性在于,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以及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身量足够庞大,但对新四化(AECS)的战略路径转变也足够笃定迅速。

那么理应保守的巨头,对我们还在争论的电动化、数字化、移动出行等技术路线,不断强调 All-in 的逻辑是什么?

在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迪斯博士看来,作为传统汽车制造商,大众对电动化的态度不是在跟风,不是当做一件「试试看」的小事。在我们看不见的背后,大众已经在推动涉及电池、技术、供应商等整套体系的大系统的建立,目的是成为电动领域的「顶层设计者」。

而大众对电动化这件事的判断,从更宏观的维度看,All-in 是缘于他们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可:相信未来可持续发展将会从今天一个精英群体倡导的、理念性的东西,变成整个人类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即便如今电动车的市场份额还很小,未来十年也不会有超越燃油车的可能,但大众这个体量的公司,每一次「打方向盘」都会面临巨大的成本和时间周期,并不能说变就变。而在面对无数不确定的时候,尽早做好全面布局才能在未来十年,甚至三十年开启「拐大弯」的过程。

所以,和电动化一样,大众在数字化以及未来出行领域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亦是如此。数字化被大众视为人和汽车关系的一次重构—从原来的工具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它扮演的是为未来出行构建基础的角色。最后所有的努力成果都将导向消费市场,只有获得用户亲睐的变革方向才是值得推崇和遵循的。

前路茫茫,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像大众这样的巨头公司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独立思考,在对产品重新定义的能力上,实现与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共振。

以下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 冯思翰在 GeekPark IF X 上发表的演讲,主题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该如何决策?」(经极客公园编辑整理):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 冯思翰 | 现场拍摄


大家上午好。

非常开心来到极客公园。我的同事告诉我 GeekPark IF X 是一个非常炫酷的舞台,对这样炫酷的舞台,我相信也有很多很酷的朋友会来,所以今天早晨我非常纠结怎么穿衣服。

通常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朋友,像汽车产业,像我基本人到中年了,能穿得像史蒂夫•乔布斯吗?所以我今天也试了一下我的黑色高领毛衣,我自己看了一下,心想「这是不是真的我」。后来我又想今天早上可以像樊登先生一样,穿上红色的卫衣,但我觉得这都不是真实的自己,所以我最终决定穿上我的商务正装。当然我也不会完全自由发挥,此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想告诉大家传统产业是什么样的。希望通过我的演讲,大家能够知道,哪怕像大众集团这样来自传统行业的公司,我们也会做出改变。

         冯思翰穿上黑色毛衣,变身极客 | 现场拍摄

当然「改变」对中国而言也是一个标志。我刚来中国是 2004 年,当时我还带着自己的大女儿,2004 年的时候她 6 岁,刚刚上小学。我 2004 年刚来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时候正是 12 月,当时全中国的汽车产量在 260 万辆左右。15 年后的今天,仅仅是大众汽车单一品牌,在中国一年就可以交付 300 万辆汽车,还不包括集团的其他品牌,而且经过 15 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超过了众多其他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这是在我到中国 15 年间发生的事情。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2004 年的时候,我们使用的都是内燃机,但现在我们讨论的都是新能源汽车。2004 年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在传统的机械硬件上发力,但现在我们不仅在做硬件,同时也在平行进行相关软件技术的研发。

伴随着整个汽车行业的转型,大众汽车集团也正努力从汽车生产逐步转型成为出行服务提供商。我们目睹了很多变化,不光是大众汽车集团的变化,还有很多产业的变迁。

今年 11 月,我和张鹏总在广州见过面。我们当时讨论了近一个小时,他也问了我很多问题,比如公司策略的正确性等等。几周前,张鹏总也在德国与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迪斯博士进行了对话,那时候他就邀请我来极客公园,借着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十周年活动的机会,聊聊作为传统产业的领导者是如何应对整个产业面临的挑战的。

之前我们讨论过三个问题,今天我也借此机会用事实来解释下这三个问题:

一、电动汽车出行肯定会实现吗?

这是张鹏总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电动汽车出行是肯定会实现的」。或许我们的想法和大家不完全一样,但是大众汽车还是下定决心做出变化;

上周,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了 2019 气候变化大会。我们其实很清楚,气侯变化仍在不断加剧,我们需要为此做出努力。大众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之一,也是这么想的。

在全球范围内由交通出行产生的碳足迹当中,大众占了 1%。大家可能会说 1% 谁会在乎呢?但对一家体量如此之大的汽车制造商而言,如果我们不在乎这 1% 的话,别人肯定都不会在意了。

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最晚在 2050 年实现全面碳中和,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生产销售电动汽车,还要确保整个供应商体系、工厂都使用绿色能源。希望在座的各位在未来出行的时候都能实现零碳足迹。

今年,大众中国已经陆续推出了 14 款新能源车型,10 月份位于上海安亭的上汽大众 MEB 平台工厂开始了新能源车型的试生产,2020 年下半年将投产首款 ID 家族纯电动车型。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安徽省合肥市打造「智慧城市项目」。屏幕上展示的这些数据,代表了大众汽车在电动化上的决心。未来一年,我们计划投资 40 亿欧元来实现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重点投向电动出行领域。

         大众汽车今年在中国市场总计推出14款新能源车型 | 现场拍摄

大家可能会问,电动汽车是唯一选择吗?是不是还有其它选项呢?其实我们知道电动汽车是可预见的未来,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当然,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电动出行也是更加经济,更加有趣的。而且现在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商用车也十分友好。

同时,我们知道燃料电池的能源效率可能并不如电池好,因为我们要有相应的设施去生产氢气,把氢气储存起来作为能源,然后再把氢气放在汽车当中进行能源转换作为汽车动力,这样汽车才可以行驶,所以它的能源效率要比锂电池低 2.5-3 倍。而且如果想要减少温室气体,我们需要寻找最高效的方法,我们是不能失败的。

还有一点是,以前中国主要是跟着全球趋势在走,但是在电动出行上,中国实际是扮演着领跑角色的。大众汽车进入中国迄今已经有 35 年的历史了,我们希望和中国消费者一起做出这样的改变,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我们没有其它选择,我们不希望失败,我们有决心实现这个目标。

二、将来谁引领汽车行业的未来,是软件公司还是汽车公司?

现在看来未来的创新会由技术或者软件来引领,因此会不会有很多软件公司逐渐威胁汽车生产制造商的位置呢?我也可以告诉大家,事实并非如此。

对初创公司而言,作为一个汽车生产商,我们是为人们提供出行服务的。所以我们对故障是持零容忍态度的。大家可能会觉得在软件方面,作为一家传统工业公司,我们没有见长的软件优势,但是我可以给大家做一个比较。

现在一辆汽车上各种软件代码量可以达到 1 亿行,在未来随着自动驾驶的不断普及,可能需要的软件代码行数可以达到 10 亿行。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一台联网汽车而言,所需要代码、软件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远比战斗机的代码量更大。

         谁将引领行业发展,这是很多传统汽车制造商思考的问题 | 现场拍摄

另外作为一家大公司,我们要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就像大家都听说过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能力这个概念实际上是由四大能力组成的:

第一,责任力。

大众汽车现在已经有超过 80 多年历史了,我们在全世界有超过 60 万多名工作人员,很多人和他们的家庭都要依靠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承担好自己的这份责任。还有比如说供应商等也要依赖我们,这是很大一份责任;

第二,靠谱力。

我们绝对不能出现任何故障。想像一下,大家在京承高速上开车,天气很好,你甚至可以看到长城,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 120 公里,但突然间自动驾驶汽车出了故障,系统告诉你无法正常运行,如果要更新要等到第二天,你这个时候肯定希望自己没有在车里。

所以,对我们主机厂而言,我们绝对要有非常高的靠谱力,一定要确保从乘客上车一直到驾驶过程中都是安全可靠的。

第三,盈利力。

很多初创公司可以创造出非常好的客户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公司的消耗投资的程度,就是我们能从风投的手里可以拿到多少钱让公司发展。我要告诉投资人我需要多少钱,投资人把钱给我,然后公司才有可以运营下去的资本。但是像大众这样规模的公司来说,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比如说「我们的投资人说有一亿欧元给你,你们公司可以随便试错」,这个是不可以的。

对于我们全球 60 多万名工作人员来说,我们作为一个公司,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商业计划。

第四,可持续力。

大众汽车集团已经有超过 80 年的历史了,我们当然希望可以发展 100 年,甚至更久。当公司 100 岁的时候,我们还是希望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持续存在,继续为在座各位、我的孩子、我的孙子辈们提供出行服务。

所以,作为一家大型公司,我们需要承担好对于社会的责任。当然我们需要更快的发展,而且我们也需要去打造一些现在公司还没有的能力,所以我们正在不断构建自己的软件能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车上就会有 10 亿行代码,因此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让供应商帮助我们,在座的各位也都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供应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公司还需要自己在这方面进行发力。

所以大众汽车集团的计划是希望可以寻找到 10000 名软件专家,帮助我们开发自己的软件能力。我们希望在中国的市场上寻找到 3000-4000 名优秀的技术专家帮助我们,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和合作伙伴一起携手共进。

三、出行服务提供商会颠覆传统汽车制造商的角色吗?

很多人说,大众是造车的,现在类似滴滴、Uber、Lyft 等出行服务提供商雄起,造车已经是非常传统的理念了,将来大家会减少购车,只想订车、叫车,因为这样会非常方便,而且更便宜。

         如何平衡「造车」与「出行服务」?| 现场拍摄

我认为这个趋势的确如此。但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是非题,相反这是一道多选题,就像我的女儿跟我从德国一起来到中国,一起去三里屯吃饭,但是有谁敢在周六晚上自己开车去三里屯呢?可能有些人开着兰博基尼或者其它跑车愿意去秀一秀,但是一般没有人敢周六晚上开车去三里屯,大家都会选择叫滴滴。如果我周末想要去张家口崇礼滑雪,我还是想要开自己的车。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大家会拥有一辆车,哪怕大家现在没有车,也会在未来想要拥有车,同时我们还想要去享受出行的服务。所以说我们的出行服务既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同时可以确保消费者是拥有汽车的。

说到出行服务之前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数据。现在中国汽车的密度基本上是每千人 139 辆车,这是中国的汽车密度。但是,在德国是每千人 562 辆车,而美国是每千人 822 辆车。当然中国肯定不会变成美国,但是我们认为在中国我们可能在未来每千人的车辆保有量可以达到 200 辆或者是更高。这也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更好的商业机遇,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出行需求。

所以,我们也正在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也在和滴滴等出行服务商一起合作。从汽车共享服务公司当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而且我们现在知道,在中国很多地方,包括合肥都在打造智慧城市,我们也在和政府合作,希望一些城市地区,可以试点利用无人驾驶汽车来提供更先进的出行服务。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大众汽车也有自己独特的决策算法 | 现场拍摄         

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个机会也希望抓住这个机会,以上就是我和张鹏总讨论过的大众汽车目前面临的三大挑战。作为一家大型的传统汽车制造商,我们如何应对这样新的业界动态,该如何做?我们有没有专属于大众自己的「秘密算法」呢?

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数据和事实是胜于一切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我们有非常多的数据,我们可以去计算数据然后去寻找到合适的分析、结论,可能有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非常好的去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去尝试。

有的时候通过对消费者的洞察或者是分析,我们可以为自己提供非常好的决策依据,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朗逸车型,一直都是中国的畅销车之一,这个是专门针对于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的。

大家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没有办法找到我们的朗逸,因为这就是专门为中国市场推出的。这辆车就是基于我们从中国消费者身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做出来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有全局视角,之前我也提到过,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某个单一趋势,不要太冲动去决策。

有的时候看到趋势的时候我们要先放松,放松不代表我们在懒惰。我们知道放松和懒惰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首先要自信,但是又不能自负,我们要看一看自己周边的状况,全盘考虑。

第二,我们也需要踏出自己的舒适区。比如之前捷达车型我相信大家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但我们今年秋季的时候决定将这个品牌独立出来,而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收到了近 3 万份订单。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更多不同规模的城市推出这样的品牌。中国的城市情况各不相同,在超大城市当中,共享出行更加发达,因此我们也会感觉到大家对拥有汽车的热情在下降,但如果仅凭这个来做判断的话,就不会有面向年轻一代的捷达品牌推出了。

所以说,我们作为大型公司也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从而找到更多的机遇。

第三,我们在这里画了一个 X,它背后代表的是什么呢?这个 X 可以换成 U,而 U 就是你们,是人的因素,我们这里所说的就是企业家精神。今天早上我之前的两位发言人都提到了企业家精神,的确我们总是说要给自己的团队足够的自有空间,把一些好的想法贯穿到整个组织当中。

         一家好的公司应该具备企业家精神,让团队成员拥有自由空间,将好的想法贯穿到组织中 | 现场拍摄

但最终我们需要的是「个人」,有时候是我们一些普通的工作人员,不一定是 CEO 或者总裁,我们需要公司有人能够做出勇敢的决定,这个并不总是意味着我们要做市场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可以做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人,有的时候这个是成功的秘诀,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做一个快速跟随者也是很好的,因为这样我们有两个优势:

第一,可以全面了解情况,知道当前的趋势如何。如果说有机会,像大众汽车可以实现规模化的话,我们就算是作为快速的跟随者也可以通过规模化来弥补没有作为先锋者的遗憾。

所以,快速的跟随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尤其对一些初创公司而言。首先你要确保自己不会太晚,但是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一定要非常大胆、勇敢,要敢于迈出第一步。

我还记得 35 年前,当时有中国代表团来到了我们这里,我们打开门迎接他们进来了,所以 35 年之后大众汽车已经在中国出售了 4200 万辆的汽车,我们当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决定。

而且,电动出行是一个未来非常重要的趋势,我们可能并没有创造出电动汽车出行的方式,但是很有可能在未来让电动出行成为全世界的一个新常态。

作为一家传统汽车制造商,我们大胆地决定要加码提升自身的软件能力。我们公司需要超过 1 万名工作人员,为我们的汽车专门生产软件或者编写代码,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们并不会仅仅依赖于外部合作伙伴,我们在公司内部也会做很多优秀的投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合作,我们现在的合作量比以前大很多,而且我们也和很多中国企业合作,所以我们对合作是持开放态度的,而且我们希望更多年轻人跟我们合作,进入我们的公司。

刚才阿里的同事也为自己的公司做了一个广告,我这里也为大众汽车做一个广告。如果在座各位有兴趣跟我们一起把大众从一个汽车公司转型成为一个软件公司的话,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跟我们一起踏上这段旅程,我们都要大胆一点。

         大众汽车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共同面向下一个崭新的十年 | 现场拍摄

再过几天,一个崭新十年又将开始,既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具有诸多的可能性。

在 21 世纪 20 年代,出行工具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是载入史册的好机会。

在这个大变革的新世界里,我们不能孤军作战,我们需要新思想、新观点,更需要你们的助力!

让我们一同定义出行新时代!

谢谢大家!


图片来源:VPHOTO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