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汽车内饰」这个词未来会被取代?

摘要

「生态系统」与「跨界延伸」将成为关键词。

从曾经冷冰冰的交通工具,到如今个人工作、生活之外「第三空间」的延伸,汽车扮演的角色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智能座舱作为重要的载体,反映出汽车行业拥抱新兴技术趋势,开始从消费者应用场景的角度出发去构建 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人机交互界面) 体系。

如果说电动化对传统汽车工业的颠覆是自上而下的,那么智能互联化则在横向维度上进一步拓宽了汽车的功能和实用性。作为用户出行生活中留存时间最久的地方,座舱成了实现空间塑造的核心载体。

各大主机厂、一级供应商与部分科技公司开始将视线聚焦在智能座舱领域,希望通过提前布局占据智能座舱生态圈的高地。从年初的 CES 国际消费电子展到年末的广州国际车展,如果跳出整车产品来看的话,「智能座舱」可能是所有公司推势最猛的技术概念。无论哪个展台都有单独的体验区域,借助 VR/AR 等设备,消费者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被种草。

近日,知名调研机构罗兰贝格联合地平线发布《智能座舱发展趋势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就汽车消费者需求、智能座舱发展趋势与智能座舱产业链动态进行探讨和趋势展望。

         


新需求下的新购买力

座舱的智能化始于 2018 年推出的电子座舱域概念,通过将中央显示屏、GPS 导航、影音娱乐及车辆和驾驶信息进行充分整合,座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功能。这是座舱向智能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为了满足用户对车载交互体验的新需求,车载中控屏正向高清化、大屏化方向发展;而原先的其他显示方式也逐步被「显示屏」替代,如仪表、后视镜被高清液晶仪表、流媒体后视镜替代。此外,许多新的显示方案也开始在座舱中普及,如抬头显示 HUD、增强现实 AR-HUD 等。

目前整个全球汽车工业正处于电子座舱域的成熟阶段,这直接带来的技术驱动是催生出座舱域控制器这种域集中式的计算平台。而这种变化的价值在于成本下降的同时有利于整合系统资源,提升复杂功能在车辆上落地的可能性。

以此为起点,智能化座舱未来将逐渐跨过智能助理、人机共驾、第三生活空间三个阶段,部分移动端需求也将向车载应用转移,最终实现生活与驾驶的全打通、线上与线下实时互动。

         第三生活空间主要「车」功能实例 | 罗兰贝格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识别技术应用,能够催生驾驶员监控系统迭代,增强车辆感知能力。同时车内人机交互方式也相应升级,从仅有「物理按键交互」(即硬开关),发展至与「触屏交互」(软开关)、「语音交互」、「手势交互」并存的状态,也助推着智能助理的前身—多模交互技术在智能座舱的落地实现。

根据极客公园(ID: geekpark)了解,主机厂、Tier 1 供应商都在针对人机共驾的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例如大陆集团的 Continental Driver Monitoring 系统以及法雷奥的 MyMobius 系统解决方案,目的是实现感知-机-人的自助交互。与此同时,伟世通的 Smart Core 规划中的跨屏图像互动功能,希望做到根据驾乘人需求在多屏间实现交互自由。而作为很早开始研发智能座舱的奥迪,它的 Virtual Cockpit 技术可将信息进行优先排列,显示与当下驾驶场景最相关的信息。

从硬件上来看,电子控制单元 ECU 会逐步向域控制器 DCU 的电子架构过度,车载娱乐信息系统底层硬件的计算能力快速增强,得以支持一芯多屏,AI 引擎逐步成熟,大幅提升智能化体验。随着技术的成熟,座舱域控制器在智能助理阶段会参与车身域的控制,如空调、车门、车窗等,但还为参与到动力&底盘域,例如通过语音控制给车辆换挡这种对安全性有高要求的操作。

最终硬件架构的进一步集中,会加速「驾驶域」与「座舱域」的融合,并最终形成车载中央计算机。

E/E 电子电气架构的革新趋势 | 地平线


智能座舱四大发展趋势

罗兰贝格在白皮书中预测了智能座舱的四大发展趋势:

  • 近期座舱智能化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点;
  • 车辆视觉感知「由外向内」发展,车内感知需求日趋强烈;
  • 触摸屏不是交互的「终点」;
  • 多模交互要求整合分散的感知能力,催生出「独立感知层」。

之所以座舱智能化会成为近期汽车产业关注的重点,很大原因是由于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迟迟未来造成的。而数字座舱技术实现难度低、成果易感知,有助于迅速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拥有大屏幕的数字座舱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新交互体验的需求了。这个时候要求车内视觉感知能够有效支持座舱多样化功能的技术实现,让个性化的车内体验成为可能。譬如更加场景化的氛围灯设计,自然语音语义被广泛应用,更多控制选择的温度和气味。

未来智能座舱生态圈发展主题将围绕「生态协同」与「跨界延伸」| 罗兰贝格、地平线

当然,使用触摸屏会与驾驶闭环产生资源抢夺,所以自动驾驶正式落地前,智能座舱 HMI 设计主要是以驾驶任务为中心的。原则是尽量少地占用「手-眼」资源,即取消触控屏,采用「语音-HUD/AR」等的智能多模交互模式。在罗兰贝格看来,多模交互的优势在于直觉化、个性化、智能化以及多终端无缝连接,真正推动其出现的因素既来自于消费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是以域控制器为基础新电子电气架构、云计算等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最终,独立感知层的出现要求电子电气架构 E/E 架构需要进一步革新,即从分散逐步走向集中,整合座舱域硬件计算平台。尽管单颗性能出众的 AI 感知芯片会成为算力提供的主要来源,但之外还应该建立独立的 AI 计算,即「独立感知层」,实现车内/车外视觉感知及语音识别等多模感知算法。

在罗兰贝格看来,未来智能座舱生态圈发展主题将围绕「生态系统」与「跨界延伸」进行动态变化。


责任编辑:王训魁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