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容变成待办清单,你的世界可能会「变轻」

摘要

当我们既难以阅读长篇大论,又不想在所谓碎片化阅读中失去焦点,用待办清单的形式来组织内容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编者注:阿禅是知名博客「可能吧」的博主,前极客公园 CEO,现创业中。


我第一次看到轻单的 demo 是在去年 12 月下旬,阿禅问我首先联想到了什么,我脱口而出:「Wunderlist」!知名待办事项应用 Wunderlist 在去年推出了「大众清单」功能,可以让用户把自己的清单列表生成公开链接分享出去。

此后一段时间,我一直不太能理解阿禅做这样一款产品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瞄准的是效率工具市场,那么市面上的竞品就太多了。

直到上周日晚上,阿禅启动了「轻单」alpha 版本的内测并给我发送了邀请码。在经过 3 天的亲手试用以及对其他数百位内测用户的观察后,我大致明白了轻单所要做的事情,以及它未来可能的前进路向。

更高效的内容组织形式

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应该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对内容创造、组织和传播的理解最为深刻的一人。他曾经先后参与创办 Blogger、Twitter 以及 Medium,同样是帮助人们向世界范围传播信息,但这三者所产生的影响却是迥然不同的。这也印证了,互联网内容呈现方式和运营机制的差异,能够带来多样化的使用体验和传播效果。

阿禅在运营博客「可能吧」时,为了让文章的观点和主题更为明晰,往往爱加上不少小标题,并且在博客的样式设计上对这些小标题进行凸显,比如配上序号,文字着色加粗。同时,他也是 Twitter 的资深用户,对于微博客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尤其是在移动场景中所能发挥的更高效率,他有着更深的体会。

在确定「轻单」为最终的产品方向前,阿禅做的是一个与著名效率工具 Omnifocus 类似的产品。当然,他本人也是 Omnifocus 的死忠用户。这几种不同方向的经验最终都在「轻单」上体现出来。

轻单目前的功能还比较初级,更像是一个增强版本的 Wunderlist,你可以在每个轻单项下面添加更具体的文字描述、超链接和配图,并给已完成的轻单项打勾。

QQ20150108-1.png

根据所添加内容的多寡,轻单页会展现出不同的效果:既可以是凝练简要的待办事项列表,也可以是一篇图文并茂和富有条理的文章。当你看到一则感兴趣的轻单时,可以将其复制到自己的账户里,并按照自身理解对其内容进行重新编辑。

轻单对比.jpg

正如轻单的 slogan 所说的,「发现一个更轻的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我们的确需要更加轻便和高效的内容结构。

简单背后的想象力

正是由于轻单足够「简单」,才使得它在 3 天时间里就拥有了众多风格迥异的内容。比如「那些值得付费的 Mac 效率 App」、「出国旅行装备」、「极简生活准则」,但它们都是基于清单样式的框架来组织内容的。keso(洪波)是国内最早一批 blogger 之一,他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停止博客写作,但昨天他在轻单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北京将专车认定为黑车的评论。他之所以愿意重新提笔,可能正是轻单的内容组织和展现形式,让他重新有了写作的动力。美团 CEO 王兴也发布了一则轻单,分享了他自己用过的手机。

对于创造者来说,轻单的价值在于更能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从而快速输出内容;而阅读者能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从当前的用户习惯出发,轻单也必然会是一个「移动为先」的产品,它本身就是对移动场景的内容形态所进行的一次勇敢尝试。

形式能否引导出内容?

轻单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其实非常明显:内容从哪里来?这不仅涉及到能否拉到足够多的用户来源源不断地创造新内容,还需要通过运营手段把优质内容从中筛选出来并过滤掉低质信息。这正是知乎所一直在试图解决的问题,但知乎毕竟已经有了相对充足的内容生产者。

前不久豆瓣 App 上线了 2.0 版本,把豆列作为组织内容的关键轴,用户可以从兴趣出发,把豆瓣里的书、影、音、商品等内容添加到豆列里。这和轻单的内容组织方式颇为类似,但豆瓣庞大的内容资源库和用户群是轻单尚还难以企及的。

在我们日常的写作当中,经常会有读者反馈说文章太长看不下去,甚至我们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各种移动阅读 App 所宣扬的「碎片化阅读」也在变相激发着这种需求。但回头想想,与其找手机屏幕太小、没有连贯时间等理由,是否是内容的形式出现了问题?一种真正意义上适合移动阅读的内容形式是什么样的?我无法做出回答,但至少轻单是一次有意义的试验。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