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与启境,如何定义「第三种造车模式」

摘要

理工男的算法与制造派的执念。

2025 年 11 月的广州车展前夕,汽车圈的聚光灯再次打向了华为。在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一个全新的名字——「启境」正式亮相 。作为华为乾崑「境」系列的首个落地品牌,启境的出现不仅仅是广汽集团与华为的一次握手,更像是汽车工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后,传统制造巨头与顶尖科技大厂试图共同解答的一道复杂命题:当所有的车都做成了电子消费品,汽车的机械灵魂该何处安放?

从「电动化终点」到「智能化起点」

在媒体沟通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将汽车工业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福特 T 型车的流水线革命,丰田的精益制造变革,以及特斯拉开启的电动化时代 。在他看来,电车渗透率超过 50% 并不是变革的终点,而是智能化重塑产业边界的起点 。

启境正是在这个节点上诞生的。不同于华为以往的合作模式,启境是广汽集团投资、华为乾崑深度赋能的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 。双方的合作并非简单的供应关系,而是采用了「合署办公、同频同步、共同决策」的深度捆绑模式 。这种合作被靳玉志形容为「1+1>2」,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充满了「火花迸溅」 。

这正是行业观察者最感兴趣的部分。过去几年,科技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往往面临「软硬磨合」的阵痛。启境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样本:当华为的算法思维撞上广汽的机械逻辑,会发生什么?

「消失」的 3 厘米与不妥协的空间

启境 CEO 刘嘉铭是一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 25 年的「老兵」 。他在沟通会上分享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细节:为了打造一款面向年轻人的「Dream Car」,设计团队希望将车身高度降低 3 厘米,以营造出低趴、动感的猎装姿态 。

在传统的造车逻辑中,压低车身往往意味着牺牲车内空间,或者导致底盘电池包布局困难。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物理矛盾:要造型美,就得忍受「坐小板凳」的压抑;要空间大,车身就会变得臃肿方正 。起初,工程团队根据过往经验判定这「不可能」,甚至有人建议放弃 。

 

但双方团队最终选择了死磕。为了这 3 厘米,他们没有简单地削减头部空间,而是通过技术手段一点点「抠」细节:压低座椅几毫米、优化底盘布局几毫米、重新设计前机舱盖线、甚至重构顶棚和悬挂物理结构 。最终,首款车型在保持「华系最美猎装轿跑」姿态的同时,并未牺牲内部乘坐体验,打破了美学与空间的零和博弈 。

这个关于「3 厘米」的故事,折射出启境品牌「Make Difference」的核心价值观 。它不再是用户在自我个性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妥协,而是试图用技术手段填补市场空白,满足那些被主流平庸产品掩盖的真实需求 。

当算法接管机械

如果说造型是显性的博弈,那么底盘调校则是隐性的较量。广汽在机械底盘领域拥有深厚的 Know-how 积累,而华为乾崑则擅长软件算法与数字控制 。当两者结合时,冲突不可避免。

靳玉志透露,双方技术团队曾为了底盘调校的方向争执到「拍桌子、摔门而出」的程度 。做机械出身的工程师相信物理极限和经验手感,而做软件出身的工程师则相信数据和算法模型。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融合」:广汽负责底盘调校逻辑的定义和硬件落地,华为负责软件算法的赋能 。

这种融合的产物是全系搭载的「华为数字底盘引擎」 。它打通了原本分散的动力、制动、车身、底盘 X/Y/Z 三轴控制,实现了全域融合 。在襄阳试车场的极限测试中,这款车表现出的「超稳」性能,让靳玉志感叹达到了行业顶级水平 。这或许代表了未来汽车底盘的发展方向:用最强的数字大脑,去激活最扎实的机械素质 。

比「国标」更严苛的「华为标准」

在智能化之外,安全被启境定义为「最高优先级」 。华为将其在 ICT 领域对质量的严苛要求带入了造车环节。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是,华为电池团队为启境引入了 144 项安全相关设计要素和 86 项电池 DV 测试标准 。

 

这些标准在许多传统车企看来简直是「魔鬼级」。例如,进水实验的标准是国标的 96 倍,盐雾实验是国标的 5 倍,冲击标准是国标的 2.8 倍 。甚至还首创了「四纵横耐久测试」,将湿热交变、高温高湿、振动、充放电四种极限工况叠加在一起进行测试 。

刘嘉铭回忆,当华为拿出这套标准时,甚至担心启境会因为成本高而讨价还价。但启境选择了「照单全收」 。这种对安全底线的坚守,很大程度上源于任正非的理念:「车首先是交通工具,安全是最高优先级」 。在电池安全成为新能源用户最大痛点的当下,启境这种「过剩」的安全投入,无疑是为了构建品牌最坚实的信任护城河。

红海中的新航向

根据规划,启境将于 2026 年推出两款新车,首款车型预计在 6 月正式上市 。这并非一个激进的时间表,但在瞬息万变的中国新能源市场,稳扎稳打或许更为关键。

目前的汽车市场,用户往往面临「二选一」的困境:要么选择智能化突出但机械素质平平的新势力,要么选择底盘扎实但车机拉胯的传统品牌。启境的野心在于,它试图结合广汽的制造底蕴与华为的科技王牌,打造一个没有短板的「六边形战士」 。

从吐鲁番 46℃ 高温下的夏季测试,到 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的全链条导入,启境展示出的不仅仅是一款新车,更是一套传统制造业向智能时代转型的全新范式 。正如靳玉志所言,华为乾崑与启境的合作,目标是让汽车成为一个移动的智能体,最终实现比人类驾驶更安全的「零事故」愿景 。

对于启境而言,2026 年不仅是产品的交付之年,更是验证这种「1+1>2」造车模式能否跑通的关键之年。在百万级销量目标的背景下,启境能否如其名般「开启新境界」,市场将给出最终的答案。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