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 AI「造壳」成为常态,开发者为何更需要一个「严厉」的守护者?
近期的鸿蒙,正处在一种高速增长所特有的「烦恼」之中。
一方面,是生态肉眼可见的「热」。HarmonyOS 5 终端设备数突破 2300 万,超 800 万开发者涌入,主流应用纷纷完成核心功能适配。在巨额激励计划的推动下,大量开发者正热情高涨地涌入这条全新的赛道。

另一方面,是「成长的烦恼」。近期,在一些开发者社区,开始出现关于「应用审核未通过」的讨论。部分开发者感到困惑,甚至沮丧:为什么我开发的应用被驳回了?鸿蒙的审核标准到底是什么?
这种「摩擦」,并非平台刻意设置「高门槛」,而更像一个高速成长的生态中,平台与开发者之间必经的「认知对齐」过程。
面对开发者的困惑,鸿蒙的应对非常迅速且直接:选择审核机制高度「透明化」。他们不仅公布了详细的《应用审核指南》,还梳理了典型的拒审案例库,甚至开放了自助检测工具。
鸿蒙试图通过这一系列动作,与开发者「拉齐」一个核心共识:看似「严苛」的审核,出发点是守护用户体验。而在我们看来,尤其是在 AI 生产力爆发的今天,保护用户,最终就是在保护那些真正用心创新的优质开发者。
一、 鸿蒙的「审核红线」:到底在拒绝什么?
对于开发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规则」。如果规则不清晰,审核就像「开盲盒」,这无疑会打击开发热情。
我们仔细研究了鸿蒙官方公布的典型拒审案例,发现其审核标准并不「玄学」,而是有着非常清晰的价值导向。鸿蒙不希望激励金变成「流水线式的重复数字」,而是希望奖励「用心创造的价值」。
总结下来,鸿蒙的「审核红线」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拒绝「功能单一」与「体验不完整」。 这是新开发者最容易「踩」的坑。平台方明确表示,应用需要提供「差异化、高质量的体验」。很多被拒的应用,本质上只是一个简单的 H5/Web 页面「套壳」,或者是一个纯粹的信息聚合器,比如简单的诗词罗列、生活指南或法律案例展示。在平台看来,用户希望下载的是一个「完整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一个「网页快捷方式」或一段静态代码。
其次,是严卡「重复提交」与「自我复制」。 鸿蒙明确规定,同一开发者不得提交多个内容相同或高度相似的应用。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机海战术」或「马甲包」刷量。比如,有的开发者试图将一个「动物识别」功能,拆分成 N 个高度相似的「A 物种识别」、「B 物种识别」应用;或者提交多个功能几乎一致的节日倒计时应用。鸿蒙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不让好创意被淹没」,避免用户在应用市场被大量同质化内容所困扰。

再次,是驳回那些「缺乏实用价值」或「创意性」的应用。 应用需要具备明确的价值。有些被拒的应用,可能无实质功能,比如一个仅用于「记录想说的话」的简单文本框;或者是资讯类应用,但其「最新资讯」模块展示的还是 2016 年的新闻。这种缺乏维护、无实质价值的应用,显然不是平台希望扶持的创新。
最后,是规避「同质化内卷」。 这一点很有意思。鸿蒙明确指出,应用不得与华为应用市场上已有的大量类似应用雷同。这意味着,即使你的应用功能完整,但如果在一个已经「饱和」的类别下(比如「敲木鱼」、「桌面时钟」、「简易计算器」等),又不能提供显著的差异化价值,平台也可能会选择拒绝。这背后是一种更深层的生态治理思路:引导开发者去探索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领域,而不是在红海里「卷」同质化功能。
综上所述,鸿蒙的审核标准,并非要「限制」谁,而是希望通过「严审」这一手段,帮助开发者打磨作品,从源头上引导生态走向「优质」和「创新」。
二、「对用户负责」才是对开发者的「长期利好」
对于任何一个投入了心血的开发者而言,应用被驳回的第一反应都可能是沮丧和不解。
但如果我们跳出「提交-被拒」的单一环节,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平台、用户、开发者三方的博弈中,就可以重新审视「严审」的价值。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用户的「痛点」才是平台的「生死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移动互联网「野蛮生长」期,尤其是开放的安卓生态,用户深受其苦。我们每个人恐怕都经历过:应用「权限滥用」,不给通讯录权限就不让用;「恶意弹窗」防不胜防,每周都要清理;「后台自启」和「偷跑流量」,让手机电量焦虑不堪。
这些体验的「负资产」,最终会侵蚀用户对整个平台的信任。
因此,鸿蒙从一开始就选择扮演「生态守护者」的角色。通过严格的审核和拦截机制,为用户构建一个「下载即放心」的使用环境。每一次拒绝低质应用,都是对用户时间、隐私和体验的尊重。
其次,这种平台级的「信任」,最终会反哺给开发者。
这里最好的例子,就是苹果的 App Store。
在智能手机早期,苹果 iOS 凭借其「高墙花园」和严格的应用审核策略,虽然也曾备受「封闭」的争议,但它成功地在用户心智中,将 App Store 与「安全」、「优质」、「体验好」牢牢绑定。
这种平台级的信任,最终会「溢价」到平台上的每一个应用。用户因为相信平台,所以更愿意在 App Store 下载新应用,更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这种信任,极大地降低了优秀开发者的「获客成本」和「信任成本」,让那些真正做出好产品的团队率先获得了极其丰厚的回报,从而推动了整个生态的繁荣。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在 AI 时代,「严审」是优质开发者的「必需品」。
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为什么?因为 AIGC 正在让「造应用」的门槛史无前例地降低。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借助 AI 工具,在短时间内「敲」出代码,生成一个功能简单的应用「套壳」。
试想一下,如果平台不设置「严审」这道门槛,会发生什么?

最可能的结果是,在激励计划的刺激下,平台迅速被海量的、AI 生成的、同质化的,甚至是专门「薅羊毛」的应用所淹没。
在这样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中,谁受到的伤害最大?
是那些真正投入时间、精力和创意,用心打磨产品的优质开发者。他们的好作品,将被彻底淹没在这些低质应用的海洋中,用户根本没有机会看见。
因此,鸿蒙的「严审」,本质上是在为所有优质开发者「站岗」。它用一个看似「严厉」的姿态,拒绝了「野蛮生长」的诱惑,为的是保护生态的「干净」。它在做的,就是确保那些「用心创造的价值」,能在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中,更快地被用户发现和认可。
结语
鸿蒙选择在此时主动公开审核规则、提供自查工具,其目的不是「封堵」,而是「引导」和「沟通」。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认知拉齐,目的是帮助开发者降低试错成本,更高效地融入生态。
从「技术生态」走向「治理生态」,是一个平台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审核机制、开发者教育、激励计划,是鸿蒙打出的一套组合拳。
对于广大开发者而言,与其抱怨规则的「严苛」,不如静下心来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在 AI 时代,单纯「凑数」和「铺量」的打法注定会失效,只有转向「价值深耕」,真正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优质体验,才能在鸿蒙这个日益干净和繁荣的生态中,实现平台、用户和开发者三方的「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