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日均生成AIGC内容已破千万。
上周,百度搜索进行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升级。
表面上看,这是关于文心助手AIGC创作能力的增强、「蒸汽机」长视频模型的突破和数字人智能体的亮相。
但深入其内里,这更像一场关于「搜索」身份的革新。百度搜索正尝试换上一个新身份——「万能搭子」 。
这一转型的底气,不仅源于大模型技术,更在于百度沉淀二十年的生态闭环:一边用「百科」等权威内容对抗AI幻觉 ,另一边用MCP的B端服务交付能力,将「搜索」从信息中介变为任务执行者 。
这场革新将导向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未来:AI正在让一切边界「模糊化」 。当搜索、推荐、内容创作乃至游戏融为一体 ,当用户从「工具化需求」无缝滑向「情感化陪聊」 ,一个延续了二十年的「关键词-链接」时代或许正在终结。
百度搜索不再满足于做「路标」,它想成为那个无处不在的「万能搭子」。
一、新能力、新交互、新「引擎」:当搜索框开始「不务正业」
上周,百度搜索做了一场AIGC能力的集中展示。
首先,最直观的变化来自文心助手。它的AIGC创作能力进行了一次「全家桶」式的升级,现在支持AI图片、AI视频、AI音乐、AI播客等足足8种模态的创作。背后有一个更惊人的数据:截至目前,百度搜索用户日均生成的AIGC内容已经突破了千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户来到百度搜索,不再仅仅是「寻找答案」,而是在「创造内容」。
在发布后的采访里,百度副总裁、百度搜索总经理赵世奇坦言,这个增长速度「比预期的快一些」。他原本认为创作有门槛,但用户的接受度远超想象。这印证了一个行业趋势:用户正从被动的内容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创意参与者」。赵世奇认为,人们「不缺创意、不缺想法、不缺想象力,缺的也许就是这么一个工具的赋能」。
现在,百度搜索正在成为那个赋能工具。文心助手甚至提供行业领先的长视频生成玩法,输入一段话,就能创作一部3分钟的故事大片。从情节、角色、场景到配乐,全流程AI搞定。
其次,是交互形态的更新——行业首个开放式实时互动的数字人智能体。这个智能体具备高逼真度、低延时、开放式实时互动和情感识别能力。用户可以与持证真人专家的「数字分身」进行1v1对话。想象一下,用户不再是「搜索」法律条文,而是直接与一个「AI律师」对话,或是在规划旅行时,与一个「AI旅行家」实时商讨。
这背后,是百度搜索从「工具化」向「人格化」转型的野心。在圆桌上,百度搜索文心助手产品经理李想透露了一个很有「网感」的细节:文心助手搭载了28种人设,包括各种MBTI和星座。当用户遇到情感问题,比如「和女朋友吵架了,她是白羊座」,他可以「艾特白羊座来帮你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看似「花哨」的功能,实则是百度搜索试图建立「粘性连接」的关键一步。李想将其定义为从「工具化向搭子去转型」。一个工具可以被轻易替换,但一个「更懂你」、有「极致的个性化」、甚至有「情绪」和「温度」的「搭子」,其护城河要深得多。
还有视频生成模型「百度蒸汽机」的升级。
这次升级的核心是「行业首次实现AI长视频实时交互生成」。它突破了传统AI视频10秒左右的时长限制,并且生成速度超越国内主流模型。更关键的是「实时交互」。用户可以在生成过程中「随时暂停、或在任意节点修改提示词」,实现对剧情、画面、转场的「全程干预」。
百度蒸汽机团队将此称为AI视频从「单向生成」迈向「双向共创」。技术更新的通许,产品哲学上也作出了转变。它意味着AI不再是一个「黑盒」,用户不再是那个按下按钮、等待「开奖」的许愿者,而是成为了创作过程中的「导演」。
这一系列组合拳的效果如何?从第三方数据来看,百度搜索的十年最大改版已初见成效。
Omdia的报告显示,百度AI搜索在综合技术能力(如技术创新、内容质量)上排名行业第一。而QuestMobile的数据则显示,今年8月,百度AI搜索的月活用户规模高达3.65亿,同样位居国内第一。
技术、产品、交互、市场,百度搜索在AI搜索的牌桌上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但这些升级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更宏大的战略:彻底重塑「搜索」的定义,将那个我们熟悉的「百度一下」,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万能搭子」。
二、从「信息入口」到「任务交付」:百度搜索的身份重构
「万能搭子」,这四个字,精准概括了百度搜索对未来的想象。
百度AI搜索产品负责人杨宁解释道,这代表着百度搜索从「原来的一个信息的检索获取」,转变到「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然后再到最终的一些任务的交付,包括最后我们可能还会加入一些情感形成的人格性」。百度搜索希望它能够成为用户的「第二人格」和「超强大脑」。
这个转变的底气,源于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但在我们看来,这更是百度利用其沉淀了二十年的生态优势,试图构建的一个「AI闭环」。这个闭环至少包含两个层面:数据的权威性和服务的交付能力。
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权威性。大模型是「黑盒」,极易产生「幻觉」。一个「任务交付」如果「胡说八道」,就一文不值。
赵世奇举了一个关键例子:百度百科。他指出,大模型回答问题需要「权威和精准」。百度搜索在做大模型溯源时,「百科的权重肯定还是很高」。因为百科里有大量专家贡献的内容,比如百度与中科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机构的合作,很多老师在贡献词条。这些内容「肯定比网页来的更权威、更精准」。
这是百度搜索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护城河」。当别的模型还在「大海捞针」时,百度可以直接从自己的「金矿」里提炼最纯净的知识,这保证了其作为「超强大脑」的可靠性。
第二个层面,是服务的闭环交付。一个「搭子」不仅要能「聊」,更要能「办事」。
这就是MCP(Multi-Content Providers/Partners)服务能力。赵世奇举了电商和票务的例子。他坦言,AI提供了一种新的交互方式。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提问,AI在回答过程中,顺势就把商品链接或飞机票、火车票的预订服务嵌入进来。
目前,百度搜索已经接入了携程等几十家票务及其他服务商。这意味着,当用户向「文心助手」表达一个复杂的出行需求时,他得到的不再是一个「携程」的链接,而是一个由AI助手协同几十个后台服务、为你量身定制并可一键执行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任务交付」的核心价值:它不再是一个信息中介,而是成为了一个任务执行者。
这种从「工具」到「搭子」的转变,也带来了全新的产品挑战。赵世奇提到,团队追求的「不可能三角」——既要准确,又要快,还要有服务化。他透露,团队曾搞「闪电计划」,最终将AI搜索的生成速度做到了「业界最好竞品的5倍」。
而在创作端,百度搜索则展现出一种「AI平权」的理想主义。百度搜索运营负责人杨强表示,百度搜索希望提供低门槛、免费的创作工具。让普通人能用上「Sora2」那种把自己的脸带入不同场景的能力,让没有乐理知识的人也能创作一首「专属于你的风格和你的心路历程」的音乐。
杨强称,AI目前「完全取代人是不可能,也不是百度搜索希望的」。AI的角色是帮助两类人:一是提升效率,二是让他「做不到的问题」变成「能做到」。
总结来看,百度搜索的「万能搭子」战略,是一个「人格化前端」+「生态化后台」的组合。前端(文心助手、数字人)负责感知、理解、陪伴,建立情感连接;后台(百科、MCP、蒸汽机)负责提供权威知识、执行复杂任务、生成创意内容。
通过这个闭环,百度搜索的身份改变了——不再是那个用户「有事才来」的工具,而是试图成为一个用户「时时需要」的伙伴。
三、边界的消融:当「搜索」不再是搜索
当百度搜索开始具备人格、包办任务、并产出千万级AIGC内容时,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它还「是」搜索吗?
在采访最后,赵世奇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谈到,AI技术正在让很多东西的「边界都在模糊化」。
首先,是「搜索」与「推荐」的边界。赵世奇提到,OpenAI最近的产品,大家已经很难定义它到底是助手还是在做内容推荐。当一个AI「搭子」拥有了长期记忆,它会比你更懂你,它给出的内容,是「搜」出来的还是「推」给你的?已经不重要了。
其次,是「搜索」与「内容」的边界。当AI不再是「搬运」链接,而是「生产」答案时,搜索行为本身就变成了内容消费。
再次,是「搜索」与「创作」的边界。当用户用百度的工具做了个视频,这算搜索吗?。如果用户是搜索「视频制作网站」,然后再去制作,这很好理解。但现在,AI能力的前置,让「搜索」和「创作」在同一个界面、同一个动作中完成了。
最后一点,是「工具」与「娱乐」,乃至「游戏」的边界。
赵世奇谈到,随着AI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好玩,比如实时互动的动漫角色,它和游戏的边界也会越来越模糊。用户是在「搜索」一个动漫角色吗?不是,你是在和它「闲聊」。但这个聊的过程,又可能涵盖着信息的沟通。
百度搜索智能体产品经理黎宇昕补充了一个案例。他发现,在情感领域,有30%到35%的流量是「军师型」问题,比如「这个女生说了这一句话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工具化需求」。但团队发现,用户在得到答案后,会「逐渐逐渐逐渐会演化成一个陪聊」的诉求。
这就是边界消融的瞬间:一个工具化的需求,无缝地滑向了一个娱乐化、情感化的需求。
技术的发展正在「快速的重新去塑造每一个东西的定义」。赵世奇总结道,「未来你很难区分开谁叫搜索,谁叫推荐,谁叫内容,谁叫游戏」。
这或许就是百度搜索这场变革的未来。
我们用了二十年,习惯了在那个长条框里输入「关键词」,然后等待一个「链接列表」。
那个「搜索框」的物理形态或许还会保留很久,但它的核心已经变成是一个「意图的入口」。用户入的不再是关键词,而是「需求」、「任务」、「创意」甚至「情绪」。
而百度搜索返回给你的,也不再是链接,而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AI造物」,或者是一个「数字伴侣」。
不再满足于做互联网的「路标」,百度搜索想成为那个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万能搭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