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日产中国 40 周年品牌之夜后
2025 年 10 月 16 日,杭州。当聚光灯汇集在日产汽车 CEO 伊凡·埃斯皮诺萨(Ivan Espinosa)与东风日产高管团队身上时,一场名为「四十载,伴 NI 行」的庆典,试图为这个老牌合资巨头在中国的四十年征程,画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注脚。
这是一场信息量密集的品牌之夜。从全球首款插混轿车 N6,到全球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天籁,再到性能图腾 Z NISMO 的引入承诺,日产以前所未有的产品密度和技术姿态,向外界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面对中国市场的剧变,日产正在「加速」。
然而,透过璀璨的灯光与激昂的宣言,我们更应理性审视:这场盛大的四十周年庆典,究竟是日产吹响绝地反击的号角,还是一次在焦虑下的战略防御?对于已入「不惑之年」的日产中国而言,前路是重拾往日荣光,还是继续在时代的洪流中「迷航」?
「敢为人先」的辉煌与「后发制人」的窘境
「敢为人先」(Dare to do what others don't)是日产传承至今的品牌基因。回望四十年,日产在中国市场的确扮演过这样的角色。从 1985 年设立北京办事处,成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车企,到 2003 年与东风汽车成立当时规模最大的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日产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
随后的「黄金十年」,东风日产凭借「技术日产」的金字招牌,以轩逸、天籁、奇骏等一系列现象级产品,构建了从家用到商务,从轿车到 SUV 的强大产品矩阵。其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尤其是在舒适性、可靠性和燃油经济性上的深厚功力,使其一度成为中国车市的「优等生」和「常胜将军」,收获了千万用户的信赖。这是日产中国的「光荣」。
然而,近五年来,中国汽车市场风云突变。当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这位昔日的「优等生」却显得步履蹒跚。在电动化转型上,日产起了个大早(LEAF 聆风是全球最早的量产纯电车之一),却赶了个晚集。当中国新势力以颠覆性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用户运营模式重塑市场格局时,日产的产品迭代速度、智能化水平和品牌沟通方式,都出现了明显的滞后。
这种滞后,本质上是跨国车企庞大决策体系与中国市场「分钟级」变化速度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在现场坦言「深感压力」,这并非客套,而是对过去几年「后发制人」窘境的真实写照。日产的「迷航」,始于对中国市场变革速度与深度的错判。
两款新品,一次「妥协」与一次「融合」的战略博弈
面对困局,日产必须拿出解药。此次发布的两款重磅新品——N6 与天籁·鸿蒙座舱,正是日产开出的两剂药方,它们清晰地反映了日产在当前阶段的战略博弈。
1. N6 插电混动:迟到的「市场妥协」与技术底蕴的坚守
N6 作为日产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其象征意义大于技术突破本身。在中国市场,当比亚迪 DM-i、吉利雷神、长城 Hi4 等技术路线已深入人心,PHEV(插电混动)市场已成红海之时,日产的入局无疑是「迟到」的。
这是一款向市场「妥协」的产品。它表明,日产终于正视了中国消费者对「可油可电、无里程焦虑」的现实需求,放下了过去在纯电和 e-POWER 增程路线上的某种执着。对于庞大的存量用户和潜在的燃油车转换用户而言,一款拥有「日产」品质背书的插混车型,依然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然而,我们更应关注其背后的技术逻辑。发布会上提到,N6 基于「日产全新新能源技术架构」,并延续「高品质与高可靠性」。这暗示了日产并非简单地「拿来主义」,而是试图将其在发动机、电驱和电池管理领域(尤其是在 Formula E 赛场上验证过的三电技术)的长期积累,整合进这套 PHEV 系统中。N6 未来的市场表现,将直接取决于其动力系统的平顺性、能耗表现和长期可靠性,能否超越现有竞品,形成「技术日产」在混动时代的新标签。这既是挑战,也是日产证明其技术底蕴的关键一役。
2. 天籁·鸿蒙座舱:一次「借船出海」的智能化破局
如果说 N6 是补课,那么天籁·鸿蒙座舱则是一次精明的「融合」。作为全球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这一举动堪称日产近年来在智能化领域最大胆、也最正确的一步棋。
日产深刻地认识到,在智能座舱的生态构建和迭代速度上,已无法与华为这样的本土科技巨头抗衡。与其投入巨资自研一套可能「发布即落后」的车机系统,不如「借船出海」,直接将业界公认的第一梯队智能化体验「拿来我用」。
这次合作是双赢的。对日产而言,它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弥补了自身最大的短板,让天籁这款舒适长板极为突出的车型,瞬间拥有了顶级的智能化长板,形成了「舒适+智能」的双轮驱动优势,有望在 B 级燃油车市场重新树立标杆。对华为而言,这是鸿蒙生态向合资品牌燃油车腹地的又一次成功渗透,扩大了其在汽车领域的影响力。
这步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承认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体现了日产中国在新管理团队下,更为开放和务实的战略思维。
「Glocal」模式:组织变革能否成为破局的胜负手?
产品是表象,组织是根基。日产中国能否走出「迷航」,关键在于其宣称的「Glocal」(Global + Local)模式能否真正落地生根。
马智欣提到的「总部更高的信任和授权」、「中国团队更大的主动权」是这场变革的核心。过去,跨国车企在华合资公司的产品规划、技术导入乃至市场策略,往往受到全球总部的严格掣肘,导致反应迟缓,产品「水土不服」。日产显然已经吃够了这种苦头。
全新的「Glocal」模式,旨在将决策链条缩短,让最了解中国市场的本土团队,拥有从产品定义、开发节奏到供应链整合的全面主导权。这是一种权力下放,更是一种责任的压实。N7、N6 以及天籁·鸿蒙座舱的快速推进,正是这一模式初步成果的体现。尤其是启用了本土年轻设计师团队,让他们将对中国用户审美和生活方式的理解融入产品,这是在设计趋同的时代,找回品牌个性和情感温度的重要尝试。
然而,组织变革的阵痛是剧烈的。它考验的不仅是本土团队的能力,更是日产全球总部能否持续保持战略定力,真正做到「放权」而非「遥控」。同时,这种模式也对东风日产的整个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研发端: 能否在承接全球技术的同时,进行高效的本土化二次开发与融合创新?
-
供应链端: 能否在保证全球品质标准的前提下,更灵活、更低成本地整合本土优质供应商(如华为)?
-
营销端: 能否摆脱传统 4S 店的路径依赖,学习新势力的用户运营模式,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更直接、更深度的情感连接?
「Glocal」模式是日产为自己开出的一剂猛药,药效如何,尚需时间检验。但这无疑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四十不惑,前路依旧道阻且长
日产中国 40 周年品牌之夜,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沟通。它既回望了「技术日产」的辉煌过往,也坦诚地面对了当下的转型阵痛,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指明了未来的三大支柱:以 PHEV 为代表的多元化电驱路线、以鸿蒙为代表的开放式智能融合,以及以「Glocal」为核心的组织机制变革。
引入 Z NISMO,更像是一次精神喊话,意在唤醒品牌深处的「激情」与「性能」基因,告诉市场——日产骨子里依然是那个「敢为人先」的挑战者。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的窗口期不会永远敞开。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走高、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留给日产追赶的时间已经不多。N6 的定价是否具备竞争力?天籁·鸿蒙座舱能否将流量转化为销量?「Glocal」模式能否真正激发体系的内生动力?每一个问题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四十而不惑。对于日产中国而言,「不惑」或许意味着它终于想清楚了自己要走的路——不再盲目追随纯电的单一风口,而是立足自身「可靠、舒适」的优势根基,务实地补齐混动和智能化的短板,通过组织变革激发本土活力。
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它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场与自我的革新。日产中国能否在这场「中年危机」中成功突围,重返牌桌中央,不仅取决于其战略的正确性,更取决于其执行的彻底性与速度。四十年的积淀是其宝贵的财富,但也可能成为转型的包袱。未来的故事如何书写,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