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关于“索尼是谁”的线下漫游。
比起那些在数字世界里不断迭代的“黑科技”,我更喜欢观察一家巨头企业如何在线下空间里与用户进行真实的互动。因为线上的参数和性能展示,无论多么炫酷,都隔着一层屏幕;而线下的实体空间,每一次触摸、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光影的变化,都是一次直抵感官的对话。它必须在科普的严谨、娱乐的趣味、品牌的表达和商业的可持续性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
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从不是科技馆的唯一追求,激发探索欲和创造力,传递“情绪价值”,才是新一代体验空间更深层次的考量。如何在科普、娱乐、艺术等多个维度上都做到引人入胜,同时又能清晰地传递出品牌的独特价值,这极其考验运营者的智慧和决心。

每一个深耕文旅和科技领域的团队都明白这其中的玄机,而索尼探梦科技馆在北京隆福寺的新馆,显然是索尼交出的一份深思熟虑的答卷。它不仅是一次场馆的搬迁升级,更是一次品牌角色的进化——从一个纯粹的公益科普基地,转型为一个“LBE(线下实景娱乐)试点基地”。
创意娱乐:当索尼开始“现身说法”
“索尼探梦”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北京的80后、90后来说,是一段珍贵的童年回忆。自2000年在朝阳公园开馆以来,它以“光与声音”为主题,用区别于传统“灌输式”的互动体验,为无数孩子种下了科学的种子。但25年过去,当年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新一代青少年则成长于短视频和游戏的包围中,他们的“娱乐阈值”和“触动门槛”早已今非昔比。
面对这样的变化,索尼探梦新馆给出的答案是:依托索尼作为创意娱乐公司的综合实力,打造差异化体验。
这或许是新馆与旧馆,以及与其他所有科技馆最根本的不同。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科普场所,更像一个窗口,让公众直观地看到“索尼的技术与艺术如何结合,为生活服务”。馆内的40多项展品,淘汰了约三分之二的旧内容,新增的部分大量融合了索尼在影视、音乐、游戏、动画等领域的深厚积累。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有两项展品。一是“明星梦工厂”,它利用专业级的虚拟拍摄(VP)技术,让普通参观者在短短两分钟内,就能制作出一段特效惊人、内容完整的短视频。这背后是索尼在影视工业领域的顶尖技术,但在这里,它被转化为一种极具成就感的个人创作体验。
另一项是从旧馆保留下来的“定格动画”。在一个采光极佳的核心区域,参观者可以利用《恐龙日和》等索尼的IP素材,创作属于自己的小故事。整个过程更像是纯粹的“玩乐”,影像技术被巧妙地“隐藏”在了幕后。这种“科技隐形化”的设计理念,贯穿了整个新馆。无论是aibo机器狗传递的“情绪价值”,还是“分身数字人”带来的游戏化身,技术始终是服务于体验的手段,而非炫耀的目的。
这种融合是“痛并快乐着”的。据馆长介绍,这是他多年来经历的最复杂的跨部门合作项目,联动了索尼在华乃至日本总部的设计、研发、半导体、软件等多个团队。正是这种“One Sony”理念的驱动,才使得新馆能够整合如此多元的资源,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复合式体验。
体验设计:在“意犹未尽”中传递价值
在筹备新馆时,运营团队面临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持续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答案是创造“意犹未尽”的体验。

新馆的展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用户的反馈动态调整,目标是让参观者“半年来一次就有新体验”。这种思路体现在对细节的打磨上。比如,旧馆中原理简单却极受欢迎的“彩色影子”被保留下来,并巧妙地使其颜色与新馆LOGO色调相呼应;而看似过时的“跑马灯”展品,因其出色的工艺和设计感被保留,并与现代的“定格动画”并置,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时空穿越”感。
除了馆内的展品,新馆还在探索更多元的体验维度。未来计划推出的“探梦咖啡”,将结合索尼独有的“协生农法”项目,让参观者在品尝咖啡的同时,了解可持续农业的理念。而“探梦商店”也将引入Aniplex等索尼旗下的IP文创产品,实现“看、玩、买”的全链条体验。
这种运营思路的背后,是索尼对新馆角色的清晰定位:它不仅是科普、娱乐的场所,更是索尼与用户的“触点”,一个让用户全面认识索尼的窗口。
因此,商业化并非新馆的核心目标。虽然会通过门票、文创和餐饮实现营收,但所有收入都将反哺于场馆的运营和内容更新。相比于收入数字,运营团队更关注的是“软性指标”:用户的表情、社交媒体的分享、以及那些在调查问卷上写下长篇建议的热心反馈。在试运营期间,一位住在附近的小朋友,在国庆假期8天里来了6次——孩子不会说谎,这种“用脚投票”的行为,或许就是对“试点成功”最直观的证明。
选址隆福寺:文化与创新的交汇点
为何将新馆选在北京,选在隆福寺?这背后同样有深思熟虑的考量。
首先,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目标客群。其次,隆福寺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活力的文化地标,它融合了传统与潮流,本土与国际,为新馆“传递多元价值”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在这里,索尼探梦不仅能服务于本地的青少年和家庭,还能触达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和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

更重要的是,北京这座城市浓厚的创新氛围。索尼探梦新馆的转型,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将全球唯一的探梦科技馆,升级为LBE线下实景娱乐试点基地,这体现了索尼作为“探索者而非追随者”的勇气。正如馆长所说,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关键是做出特色。
结语
索尼探梦科技馆新馆是一次勇敢的自我革新。它在一个充满怀旧与情怀的品牌基础上,精准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从一个单纯的科普公益场所,进化为一个融合了创意、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式体验空间。
它不再满足于解答“世界是什么”,而是试图与每一位参观者共同探讨“我们可以创造什么”。它将索尼在娱乐领域的深厚积累,转化为一种可触摸、可感知、可分享的“情绪价值”。在这里,“感动(Kando)”不再是一句写在财报里的企业理念,而是用户在离开时那份“意犹未尽”的真实心情。

对于一个已经25岁的品牌而言,敢于打破舒适圈,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本身就值得尊敬。而对于我们这些用户来说,能有这样一个“常来常新”的线下空间,无疑是一件幸事。正如宣传片结尾所说,这并非结束,而是“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