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O × 英特尔× 央美共探 AI 艺术新生态:技术重塑创作、教育与产业未来

摘要

契合 AI 与艺术融合趋势,PICO 携手中国顶尖艺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英特尔,举办「AI 赋能下的艺术、教育与产业生态论坛」。

AI+艺术的融合正在加速:AI 重塑设计流程,使创作者更专注于美学思辨;三维重建技术以毫米级精度改写传统工艺,为文物复原提供科学依据;虚拟数字展厅则凭借沉浸式体验与互动,为看展策展提供了新可能……

契合 AI 与艺术融合趋势,PICO 携手中国顶尖艺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英特尔,举办「AI 赋能下的艺术、教育与产业生态论坛」。英特尔作为活动的技术支持伙伴,抢先布局 AI PC,推出了以英特尔酷睿 Ultra 系列处理器为代表的创新产品。搭载酷睿 Ultra 处理器的 AI PC,支持智能抠像、文生图、AI 辅助剪辑,提升内容创作效率,为艺术创作者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

本次论坛聚焦 AI、VR 等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融合领域,为艺术家、学者、科技从业者搭建交流平台,用深度交流及跨界合作为艺术创作注入新灵感,为艺术领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新启发。

AI 技术重塑艺术创作,产业化落地成效初显

「今年的生图模型有三个关键词:更懂意图、更可控、更快交付。」PICO UED 专家康荣昇指出,随着多模态生图模型的全面爆发,AI 生成正在进入新阶段。海外 Nano banana 已能实现复杂多图融合与风格迁移,支持连续对话式修改,并能精准理解参考图与用户意图;国内的 Seedream 4.0 则在精准指令编辑、特征保持、深度意图理解、多图输入输出与超高清质量方面表现突出,在中文字体与海报设计上的优势尤为明显。

AI 生图能力的跃迁,正在重塑传统设计流程。过去商业人像拍摄,从概念设计选定、模特场地选择、布光布景到选片修图,往往需要一到两个月,如今借助 midjourney 快速生成参考图、形成情绪板,配合 lora 专项训练和 comfyui 的精确控制,设计师只需两三天即可完成从创意验证到成套方案落地。「AI 让设计师的参考面更广、跨媒介更自然、审美更数据化、方法论更易沉淀」,康荣昇总结道,设计师要发挥 AI 的最大价值,就必须提升审美力,学会拆解需求,沉淀可复现的工作方法,并能在不同场景下灵活选择或串联模型,实现 AI 价值的真正放大。

图片与视频生成热潮的兴起,核心驱动力在于视觉生成模型技术的持续迭代与突破。火山引擎三维视频技术专家赵思杰表示,当前视觉生成模型已在多场景实现落地:在电商领域,可深度融合文本指令、商品参考图及扩展模型,精准生成商品图像与视频;在双目视频领域,可模拟人眼双眼视差,生成具备沉浸式立体感的视频;在内容创作领域,支持短视频出海多语言译制,同时可实现动漫风格转换,赋能短剧内容再生产。未来,「理解与生成统一大模型」与「World Model」将成为两大重要演进方向,为多模态内容的精准理解生成,构建实时交互式虚拟场景提供新可能。

在内容创作外,AI 技术还进一步延伸至超高清视听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与创新领域。京东方中联超清运营中心总经理孙泽斌表示,当前超高清技术已在文博展陈、城市视觉、智慧出行等多元领域实现深度应用,并催生出贴合场景需求的创新产品。中联超清推出的「魔屏 AI 一体机」便集成了 AI 自助旅拍、拍照/选片/打印等全流程服务功能,能为游客提供便捷、智能化的互动体验。截至目前,该设备已在北京、浙江、江苏、山西等地的 43 个景区实现落地,推动文旅行业向智慧化方向转型。

AI 艺术创作+教育双向创新,共探科技与艺术融合新路径

当前,虚拟展览、数字活化、AI 教育革新等前沿探索持续涌现。这些新技术深刻重塑 AI 时代艺术呈现形态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路径。现场,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以及设计、科技公司的代表围绕 AI 艺术创作与教育展开分享,为科技与艺术融合提供了多元思路。

北京灵境世界科技 CEO 宋阳分享了 2025 中央美院毕业季虚拟展示项目:在虚拟 VR 沉浸式展厅,借助三维重建、2D 转 3D 生成算法、AI 生视频及超写实 VR 场景,呈现出虚拟相生的独特艺术形态;展览还融入 MR 互动体验与 AR 校园寻宝玩法,以互动任务与特色文创奖励,探索观展互动新方式。宋阳指出,此次虚拟展示项目不仅拓展了艺术呈现的边界,也为元宇宙注入了生命力,展现出央美在新时代艺术教育与数字创新上的前瞻布局。

央美设计学院讲师、艺术与科技方向主任张文超从数据集角度,剖析了人工智能艺术以数据集为方法展开的新尝试。张文超将「构建数据集」视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思维路径:从河流的流动、人的行走到故事的演变,皆可成为新的线索。艺术家通过有意识地组织数据的联动、混排与再生成,为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央筑光成艺术总监张亚婷在分享中以法海寺壁画为例,指出「数字活化」正成为文物重现与艺术创新的重要路径:借助 AI 技术,法海寺壁画中的历史场景得以复现;数字化角色互动设计,为观众深入理解壁画人物形象与文化故事提供可能;高精度扫描、3D 建模技术以及 AI 艺术化处理,在保留原始风貌与历史痕迹的基础上,增强了色彩、线条等细节表现,使壁画数字化复原更加生动鲜活。

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工作组吴小虎认为,AI 正重塑艺术创作与教育格局,艺术家不再局限于创作单一作品,而是转向风格、模型与生成规则等「元风格」的构建。伴随 AI 与艺术家成为共同协作的「智能体伙伴」,艺术教育也需迎来转型,从技能训练转向概念思维与跨学科融合,引入计算机科学与数据科学,培养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 AI 浪潮下,艺术教育要守护手工温度与情感智慧,同时引导学生熟练运用 AI 工具,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现场圆桌环节,人工智能专家、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围绕「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未来展望」主题,就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融合可能带来的社会、文化和伦理问题展开讨论。

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为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带来前沿科技与艺术理念的碰撞,拓宽学术视野,更在学术层面搭建起跨界交流桥梁,明确了 AI 与艺术融合的发展方向;在实践层面为艺术创作注入新灵感,推动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未来,期待各方持续深化合作,以科技为笔、艺术为墨,共同书写 AI 时代艺术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互联网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