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9491 万千瓦/2.22 亿千瓦时。
9 月 12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下称《行动方案》)提出,2027 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1.8 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 2500 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9491 万千瓦/2.22 亿千瓦时。这意味着,中国储能将在 2 年半的时间内将装机规模「翻一番」。
业内普遍认为,《行动方案》针对未来的储能装机规模给出了明确规划,将「市场预测」升级为「政策目标底线」,同时进一步理顺独立储能的盈利模式。当前海外需求大增叠加政策明朗持续推动储能行业形势向好,储能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
1.8 亿千瓦的目标在前,储能电芯的产能与安全是绕不开的「必答题」。一边是需求爆发带来的供给新机遇,一边是国家标准实施筑起的安全新防线,头部企业已率先交出答卷。这场「大考」的结果,不仅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地位,更将定义中国新型储能产业的未来高度。
当前储能行业处于缺「芯」潮,头部储能电芯企业接近满产状态,订单甚至排至 2026 年。这背后本质上是供需之间的阶段性错配:一方面,国内储能在「136 号文」实施后加速市场化,河北、内蒙等多省出台容量补偿、容量电价等收益政策,同时新能源全面入市峰谷价差拉大,储能项目收益确定性提升。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方面同步复苏,美国关税、法案等扰动因素逐步消除,欧洲、澳洲、拉美、东南亚等地需求良好。
从供给侧来看,储能电芯正处于从 300+Ah 向 500+Ah 升级的代际切换期,多数头部厂商暂停了 300+Ah 电芯产品的产能扩张,将重点放在新一代大容量电芯上,但由于新产能尚未完全释放,短期内加剧了供需矛盾。
在过去一年里,300+Ah 电芯市场渗透率持续上升,已是当下的行业主流产品,当前市场需求也以 300+Ah 为主。《2025 年上半年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全国电力安委会企业成员单位已投运电站装机占比 Top 5 的电池厂商分别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海辰储能和远景动力,总装机占比超 65%。这也与近一年来海内外各项储能出货量排名基本一致。
2025 年 1—6 月,中国企业新获 199 个海外储能订单/合作,总规模超 160GWh,同比增长 220%。进入下半年后,头部电芯企业的好消息依然不断。
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以来,全球储能电芯的领头羊——宁德时代已斩获的公开储能电芯订单达 47GWh;海辰储能公开的主要储能订单累计超 33GWh。8 月,远景动力获得十余家头部储能集成企业共 40+GWh 的电芯订单,其为全行业最早发布、量产、大规模交付 300+Ah 的企业。
与此同时,下一代 500+Ah 电芯的研发与量产进程也在加速,500+Ah 电芯支撑的 6+MWh 储能系统,已成为行业进化的重要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电池厂商 TOP 5 中已有玩家走在前列,但标准暂未完全统一。Infolink 分析指出,当前电芯厂商尺寸设计的核心考虑在于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的平衡,因此,即便电芯容量相同,不同企业的尺寸设计仍存在差异。
今年 5 月底,远景动力沧州工厂率先下线 500+Ah 储能电芯,为行业首个。6 月 10 日,宁德时代 587Ah 储能电芯开启量产交付,目前在济宁基地生产。海辰储能此前披露其 587Ah 储能电池已于 4 月开始全球送样,将于下半年实现量产。
业内普遍认为,300+Ah 储能电芯的行业主流地位还将持续 2-3 年,此后国内会率先大规模切换 500+Ah 及更大容量电芯的应用,继而逐步传导至海外市场。
与产品迭代同步的是,头部玩家也在带动储能行业的安全标准提升。
8 月 1 日,中国首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GB 44240-2024 正式实施,中国储能安全迈入「强制」时代。8 月 29 日,GB/T 46261-2025《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监测预警系统通用技术要求》批准发布,将于 2026 年 9 月 1 日正式实施。
GB/T 46261-2025 的发布实施填补了电化学储能电站早期火灾监测预警产品标准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在储能设施消防安全领域迈入系统化、规范化新阶段。过去一年内,阳光电源、华为、远景能源、比亚迪、海辰储能、阿特斯等主流系统集成商均完成了烧舱测试。
电芯作为储能系统的最小能量单元,其安全特性直接决定了系统级安全设计的边界条件。近期,远景动力基于全球权威标准设计并通过了一组电芯极限安全测试:以远超现行全球最严标准要求,完成跌落、高温外部短路、过充、针刺、燃烧抛射、热失控等多项高风险测试,电芯全程不爆炸、不起火。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2 月,远景动力获得了中国首张 GB 4424-2024 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标准认证的企业。除远景动力外,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瑞浦兰钧、中创新航等头部电池企业也均已通过该标准测评。
未来两年半的时间里,中国储能不仅需要实现规模的「翻番」,更要完成质量的「跃迁」。唯有将规模赋能于技术,将安全融入进化基因,才能真正引领全球储能产业走向成熟与可靠。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