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Banana 风口下,VAST 跻身全球 AI 产品增速榜 TOP10

摘要

当谷歌 Nano Banana 凭借「一键生成真人手办图像」功能,在小红书、TikTok、X 平台斩获超 10 亿播放量时,行业目光多聚焦于这一现象级工具本身。但实际上,一条隐性增长线索正浮出水面——哪些上下游企业借势实现了实际增长?

当谷歌 Nano Banana 凭借「一键生成真人手办图像」功能,在小红书、TikTok、X 平台斩获超 10 亿播放量时,行业目光多聚焦于这一现象级工具本身。但实际上,一条隐性增长线索正浮出水面——哪些上下游企业借势实现了实际增长?

除了直接关联的视频生成赛道外,答案藏在 3D 生成领域。第三方机构最新发布的《AI 产品榜・出海总榜》显示,Tripo3D 以 282 万月访问量、49.2% 环比增速位列第 33 位,这一增速远超榜单不足 10% 的平均水平,更使其成功跻身「全球 AI 产品增速榜」第八位,这也侧面印证 3D 生成正成为 AI 应用的新兴需求场景。

更关键的信号来自用户端。受 Nano Banana 带动的 AI 创意热潮影响,Tripo 于 8 月快速将 Nano Banana 的生图能力接入前置生图模块,为 3D 生成提供更适配的输入素材。数据显示,此举直接推动其生图调用量环比上涨超过 50%,用户规模顺势突破 300 万,完成全球市场的跨越式增长。而其背后运营主体 VAST 披露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已突破 1000 万美元,也为 3D 生成赛道的商业化潜力提供了具象注脚。

从 DeepSeek 到 Nano Banana:三次「不期而遇」的增长拐点

拉长时间线可见,Tripo 系列产品的用户规模跃升,始终与 AI 行业关键技术节点形成自然共振。

2025 年初,国产大模型 DeepSeek-V3 因性能突破引发行业震动时,Tripo3D 以「一键生成 3D 模型」的低门槛特性,精准契合早期技术爱好者对 AI 落地工具的需求。其打造的「DeepSeek+生图工具+Tripo3D」工作流迅速风靡社交媒体,甚至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4-5 月,OpenAI 推出 GPT-4o,其吉卜力风格虚拟形象与风格化生成能力再次掀起创意热潮。国内外媒体涌现出大量「GPT-4o+Tripo3D 实现手办盲盒自由」的教程,这一组合玩法一度成为创意圈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Tripo 官网春节期间上线的「一键定制到家」功能,快速承接了用户「从创意灵感到实物手办」的全流程需求,进一步推动用户留存。

如今 Nano Banana 爆火,Tripo 的应对动作更显成熟:一方面通过产品生图板块快速承接热点流量,另一方面借助社交媒体及时发布官方案例与操作教程,同时联动柔性供应链,同步承接用户「3D 模型转实物」的潜在需求,形成「流量-转化-留存」的完整链路。

风口来了,但它似乎早有准备

若仅用「踩中风口」概括 Tripo3D 的增长,显然不够准确。一位关注 AI 应用的行业观察者直言:「3D 生成赛道本身在升温,但多数工具要么停留在『炫技』阶段,要么过度依赖单一场景。Tripo3D 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始终在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从降低专业门槛到适配新工具特性,每一步都像在给需求填空。」

回到近期的增长节点,Tripo3D 的「巧合」背后,是技术团队对行业趋势的提前预判:在 Nano Banana 爆火前,其团队已察觉「低成本生图+3D 建模」可能成为中小创作者与团队的刚需,因此提前优化了工具接口兼容性;在 3D 生成被纳入 AI 应用主流讨论前,其社区已积累超 4000 万件用户创作的 3D 模型,主页用户投稿的模型画廊(gallery)形成「创作-分享-再创作」的正向循环;而在手办风格内容爆火前,团队已打通全彩 3D 打印的柔性供应链,为「虚拟转实物」需求埋下伏笔。

随着 AI 3D 生成技术的成熟,行业正从「大模型技术探索」向「场景落地应用」过渡。对于 Tripo3D 而言,当前的增长或许只是起点:如何将 300 万用户规模转化为更稳定的商业闭环将是其接下来需要突破的方向。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类「热点衔接能力」与「技术沉淀」结合的案例,或许也为 AI 工具的长期国际化增长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不是被动追逐风口,而是让技术储备与行业需求形成主动共振,进而推动 3D 创作从封闭、高门槛、劳动密集的传统模式,走向更开放、更高效、创意蓬勃的新阶段。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