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环球时报》一篇报道,将公众目光吸引到 AI 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报道直击行业痛点——「算力高墙」。
近日,《环球时报》一篇报道,将公众目光吸引到 AI 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报道直击行业痛点——「算力高墙」。报道指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高资金负担、长研发周期,使其在 AI 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中更加力不从心。
事实上,在全球 AI 产业扩张浪潮中,「算力高墙」叠加生态开放程度不足,已经成为了阻碍产业深层次发展的重要问题。
AI 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据《环球时报》报道,算力瓶颈让不少 AI 企业,尤其是小规模企业举步维艰。一套英伟达 DGX SuperPOD 系统采购价超 2.5 亿元,GPT-4 训练成本达 7800 万美元,高端算力门槛让企业望而却步。
即便租赁 GPU,企业也要承受高成本与低效率的双重压力,更棘手的是生态开放水平不足。首先,不同算力平台的标准接口不统一,平台间难以兼容,若更换平台,迁移成本极高;其次,技术对齐与产业协作困难,巨头主导的封闭生态中,中小企业难获取适配技术支持;再者,长期依赖单一生态,中小企业还可能面临技术路线被锁死的风险,丧失自主创新空间。
大量创新主体缺席,直接影响产业生态平衡,多元与可持续发展受限。
破局微光
如何破局?在实践中其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
以某智能驾驶企业为例,其曾受大模型学习训练时长不可控等问题制约,开发事宜一度受阻。之后该企业通过算力体系的开放型构建,加快训推过程,并采用「AI 加速」智存产品,以智能驾驶应用开发一体化解决方案,加速其智驾相关应用落地,大大提升其创新开发效率。
可见,AI 企业根据不同项目规模、不同预算以及不同应用场景,算力需求千差万别;只有在更为开放、多元的算力生态中,才能适配更为精准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促进多元算力架构发展与开放生态构建,为行业发展提供创新动能的同时,也加速了细分场景应用「落地开花」,这或许正是 AI 产业所需的破局之道。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