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芯片者得天下」:地平线用 1000 万销量,为智能汽车的「终局之战」写下中国序章

摘要

地平线迈向 HSD 千万量产新目标

2025 年的成都国际车展,热度最高的或许不是某款惊艳的车,而是一个数字——10,000,000。

这个数字属于地平线,一家中国的智能驾驶科技公司。8 月 29 日,地平线正式宣布,其征程®家族车载智能芯片的累计出货量,正式突破 1000 万大关。这不仅是中国本土车载智能芯片首次达成的千万级量产里程碑,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在智能汽车这条价值万亿的赛道上,决定胜负的核心——「大脑」(车载计算方案),正被「中国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这句在发布会现场被反复提及的话,简单、直接,却掷地有声。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到来:一个由中国企业定义、由中国技术驱动的智能驾驶普惠时代。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长达十年的技术长征,和一个意图成为「机器人时代 Wintel」的宏大野心。

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博士现场发言

千万量产的含金量:从「能用」到「好用」的信任投票

在汽车行业,一千万的出货量意味着什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销售数字,而是一千万份来自全球最严苛客户——汽车制造商——的信任投票。它代表着地平线的产品已经通过了从实验室到真实道路,从极寒到酷暑,从颠簸到平顺的亿万公里级验证,证明了其技术的领先性、稳定性和大规模量产落地能力。

对此,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的发言,无疑是这份成绩单上最有分量的背书。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在见证仪式上直言:「地平线征程突破千万量产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也证明了地平线车载智能芯片技术的领先性和稳定性,以及生态圈构建、产业链协同和大规模量产落地的非凡实力。除了征程 6B 之外,基于征程 6E/M 打造的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已获得 10 多款车型定点,目前正在集中交付并即将于年内量产。」

吴永桥的这番话,点出了千万量产背后的三重意义:

  1. 技术的领先与稳定:汽车是人命关天的产品,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远超消费电子。千万级的量产,意味着地平线的芯片在性能和稳定性上,已经达到了世界级 Tier 1(一级供应商)的严苛标准。

  2. 产业链的协同:芯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传感器、执行器、操作系统、软件算法等协同工作。千万量产的背后,是地平线与全球超 40 家车企、数百家软硬件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的庞大生态。

  3. 规模化落地的能力:从芯片设计到成功「上车」,再到保证持续、稳定的供应,是一条漫长且复杂的链条。地平线不仅跑通了,还跑出了惊人的效率。

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博士在现场的感言,则更显谦逊与格局:「征程家族累计量产出货突破 1000 万,既是地平线自身发展的里程碑,更离不开广大车企客户与生态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他深知,这千万荣耀,是整个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出席见证仪式

征程之路:覆盖全场景的「超级大脑」是如何炼成的?

支撑地平线从 0 走到 1000 万的核心,是其自研的智驾专用计算架构——BPU®(Brain Processing Unit)。如果说征程芯片是汽车的「大脑」,那么 BPU 就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结构。

历经十年三代架构的迭代,BPU 的计算性能实现了超越摩尔定律的、超过 1000 倍的惊人提升。这种专注与积累,让征程家族得以用一个统一的架构,灵活满足从几百元成本的主动安全,到数万元成本的高阶城区辅助驾驶的全方位需求。

2025 年开启量产的征程 6 系列,正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

  • 征程 6B (入门级):面向最基础也最广泛的主动安全市场。它就像是车辆的「危险预警员」。博世基于它开发的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平台,计划于 2026 年量产,并已获得多家全球和中国车企的定点。这意味着,未来最主流的家用车上,都将有一颗来自地平线的「芯」在默默守护。

  • 征程 6E/M (中阶):这是当前辅助驾驶市场的绝对主力,支撑着高速 NOA(导航辅助驾驶)等主流功能。吴永桥透露:「基于征程 6E/M 打造的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已获得 10 多款车型定点,目前正在集中交付并即将于年内量产。」此外,地平线自身也已获得超 20 家车企的定点,将赋能超过 100 款车型。本届车展上亮相的埃安霸王龙、岚图梦想家等,都是其最新成果。

  • 征程 6P (旗舰级):算力高达 560TOPS,这是目前市场上可获得的「最强大脑」。它瞄准的是智能驾驶的终极场景——复杂多变的城市道路。

从 6B 到 6P,地平线用一套「全阶成熟」的产品组合拳,告诉所有车企:无论你的车型定位如何,预算多少,都能在征程家族中找到最合适的计算方案。这种「最大公约数」的定位,正是其能快速达成千万量产的关键所在。

下一个千万目标:HSD,让高阶智驾「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说第一个千万,是地平线在「硬件」上建立的壁垒,那么下一个千万,则是其在「软硬结合」上的更高追求。

在活动上,余凯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未来 3-5 年,希望 HSD 达成千万量产。」

HSD(Horizon SuperDrive)是地平线基于最强芯片征程 6P,倾力打造的软硬结合全栈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它被许多媒体誉为「中国版 FSD」,其核心优势在于采用了「一段式端到端」的先进架构和强化学习能力。

通俗地讲,传统的辅助驾驶系统像一个「分工明确但沟通不畅的团队」,感知、规划、控制等模块各司其职,决策链条长,难以应对突发情况。而 HSD 则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老司机」,直接根据看到的画面(输入)做出驾驶决策(输出),反应更快,行为更拟人,能提供「安全、专业、可靠」的极致体验。

首款搭载 HSD 的车型——星途 ET5,也已在成都车展亮相,并将在 2025 年 11 月量产上市。这标志着地平线不再仅仅是「卖芯片的」,而是成为了一个能提供从底层硬件到上层软件全套解决方案的「技术合伙人」。

从千万「征程」到千万「HSD」,这一目标的转变,深刻地揭示了智能驾驶下半场的竞争核心:普惠。只有当过去少数高端车型才有的城区高阶智驾功能,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体验,普及到千家万户,智能驾驶的革命才算真正完成。

终极愿景:「机器人时代的 Wintel」

在成都车展的快闪活动现场,除了搭载征程芯片的汽车,我们还看到了维他动力的机器狗、云鲸的扫地机。这并非「不务正业」,而是地平线宏大愿景的冰山一角。

余凯和地平线的目标,是成为「机器人时代的 Wintel」。

地平线智驾科技畅行俱乐部快闪活动现场

在 PC 时代,英特尔(Intel)的芯片和微软(Windows)的操作系统构成了产业的底层基石,无数的硬件和软件厂商在此之上构建了繁荣的 PC 生态。地平线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扮演同样的角色——提供最底层的、通用的智能计算平台,无论是智能汽车,还是各种形态的服务机器人,都能基于地平线的「大脑」和「操作系统」来开发。

快闪活动现场机器人

正如余凯博士所言:「科技的进步,不是让机器更强大,而是让人更伟大。」

从智能驾驶到智能机器人,地平线正在做的事情,是为万千机器装上智能的「大脑」,让它们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服务人类。一千万的出货量,只是这条漫漫征程上的一座里程碑。它证明了地平线的技术实力和商业成功,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由中国科技企业深度参与并积极引领的,更安全、更美好的智能出行未来。

这,或许才是那串冰冷数字背后,最激动人心的温度。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