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Cursor、Manus AI背后的隐形基建

摘要

一个名字反复出现,成为了这些AI先锋企业背后不可或缺的“订阅收银台”——Stripe。

当新一轮AI浪潮席卷全球,无论是基础模型公司还是应用层面的初创企业,几乎都绕不开一个共同的商业环节:订阅和收款。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一个名字反复出现,成为了这些AI先锋企业背后不可或缺的“订阅收银台”——Stripe。

福布斯发布的2024年全球AI 50强榜单直观地揭示了这一趋势:榜单中78%的企业选择在Stripe上构建业务,而在所有需要在线收款的公司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00%。透过Stripe,我们不仅能理解AI公司当下的选择,更能窥见AI生态的下一步进展。

最近,笔者参加了Stripe在新加坡举办的Stripe Tour。当现场多个AI创企都聊起Stripe对出海的帮助,笔者更加理解了为什么Stripe是AI 创业公司绕不开的“订阅收银台”。

为什么是Stripe?AI时代的“水电煤”

对于一家“AI优先”的初创企业而言,最宝贵的资源永远是研发时间和算力。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它们的商业模式和用户行为也与传统SaaS截然不同,这对其底层的金融基础设施提出了远超以往的苛刻要求。

首先,AI公司“生而全球化”。 不同于传统软件需要本地化部署,一个好的AI应用或模型服务,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其潜在用户就遍布全球。这意味着它们不能等到业务成熟后再考虑出海,而是必须在Day 1就具备接收全球付款的能力。Stripe提供的正是这种开箱即用的全球支付网络,让一家硅谷的AI公司能无缝收取来自日本、巴西或印度的付款,反之亦然。

其次,AI服务的用户流失(Churn)呈现出独特的“高水平迁移”模式。 这是一个关键的行业洞察。用户的高流失率,并非常见的“不再需要此类服务”,而是在不同提供商之间高速切换——今天用Midjourney,明天就可能因为新的功能而去尝试Stable Diffusion;这个项目用OpenAI的API,下一个项目可能就转向了Anthropic。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技术迭代极快、产品同质化风险高以及用户乐于“尝鲜”的现实。

这带来了一个致命的挑战:在AI领域,支付体验的摩擦力几乎等同于用户的“一键叛逃”按钮。 在这个竞争激烈到以“周”为单位计算的赛道上,任何在注册、订阅环节的不顺畅,都可能导致潜在用户毫不犹豫地流向下一个竞争对手。因此,Stripe提供的价值就远不止是收钱。它优化的全球结账流程(Checkout)和一键支付(Link)是为了在转化的“临门一脚”时留住用户;而其智能催款(Smart Retries)和自动更新银行卡信息等功能,则是为了防止因支付失败这种“非主观”原因,给用户一个“顺理成章”去尝试竞品的理由。

最后,AI企业的计费模式远比传统订阅复杂。 简单的按月/按席位收费,已无法满足AI服务的需求。基于使用量的计费(Usage-based Billing) 才是主流——按处理的Token量、API调用次数或模型训练时长收费。这种模式对计费系统的灵活性、准确性和可扩展性要求极高。Stripe的“可编程”特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强大的Billing引擎能支持复杂的混合计费模式,让AI企业可以像调用API一样,轻松部署和调整其定价策略。

正如Stripe东南亚、印度及大中华区区域主管兼董事总经理鑫利塔(Sarita Singh)所言,Stripe的使命是构建“可编程的金融服务”。对于AI公司而言,这不仅仅意味着稳定可靠(其核心API可用性高达99.9999%),更意味着这套金融基础设施,从底层逻辑上就深刻理解并匹配了它们全球化、高水平迁移、动态计费的独特商业现实。这才是它们不约而同选择Stripe的根本原因。

 

出海“血泪史”的终结者:不止是“省事”

在活动现场,Stripe的高管们并没有过多地渲染技术的复杂性,而是反复强调了一个中国出海企业感同身受的词:“省事”。对于任何一家生而全球化的AI公司而言,这个词背后,是用无数“血泪史”换来的沉重认知。

在与几位同样来自中国的创业者交流时,我们几乎可以复盘出一条惊人相似的心路历程。创业初期,我们都以为“出海”无非就是把网站翻译成英文,再接入Visa和Mastercard。但当你真正迈出第一步,现实会迅速告诉你,这是一种多么致命的天真。

你很快会发现,支付的世界远非信用卡这么简单,它是一个由无数本地化“孤岛”组成的复杂联邦。你的增长报告会无情地揭示问题:为什么在巴西的转化率奇差?因为当地近一半的交易是通过一种叫PIX的即时支付系统完成的,没有它,你几乎等于放弃了半个市场。为什么在印尼打不开局面?因为那里是电子钱包GoPay的天下。当你把目光投向欧洲,又会陷入荷兰iDEAL、德国Giropay等银行转账系统的“迷宫”。

这些你出海前闻所未闻的名词,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巨大的、你原本无法触及的用户群。

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你觉得接入几十种支付方式只是个工程问题,那么全球合规就是一座深不见底的“矿坑”。你可能知道欧洲有增值税(VAT),但你知道美国每个州的销售税税率和规则都不同吗?你知道处理用户数据需要遵循GDPR,而处理支付信息又要符合严苛的PCI DSS标准吗?这些问题,每一个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法律、财务和安全风险,一旦出错,轻则业务中断,重则面临巨额罚款。

Stripe在现场给出的答案,几乎是一个“降维打击”式的解决方案。它让企业无需在当地设立实体,就能一键开启印度UPI、韩国NaverPay等本地支付渠道,把那些支付“孤岛”连接成一片大陆。更重要的是,通过Stripe Tax、Radar防欺诈Managed Payments等工具,它将复杂的全球税务合规、风险管理等“脏活累活”打包成了一个服务。

本质上,Stripe做的已经不是“帮你省事”了,它是在为你**“铲平”出海之路上那些你事先根本意识不到的巨坑**,让AI公司得以从这些足以拖垮一家初创公司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将百分之百的精力聚焦于模型训练、产品迭代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核心业务上。

未来已来:为“AI代理”和稳定币铺设轨道

如果说解决当下的出海难题是Stripe的“基本功”,那么为下一代互联网商业铺路,则彰显了其真正的远见。在这次新加坡巡展上,我最深的感受是,Stripe不仅在思考“今天”的商业,更在用实际的产品和布局,定义“明天”的商业。现场讨论的两个核心:智能代理商务(Agentic Commerce)和稳定币,就是通往未来的两条清晰轨道。

  1. 为“AI买家”打造支付系统

Stripe预测,未来互联网商业的核心入口将从我们熟悉的网站和App,转向由大型语言模型(LLM)和AI驱动的浏览器所构成的原生交互界面。一个惊人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82%的亚洲企业计划采用AI驱动的销售渠道。

这意味着,未来的“买家”将不再只是人类,而是一个个自主运行的AI代理。现场,Maia Josebachvili描绘了一个颠覆性的场景:你的AI助手自动为你采购云算力,或者企业的AI采购系统直接向另一个AI服务商下单并付费。这将创造一个由机器主导的、规模庞大且高频的全新经济体。

这并非空想。Stripe的调研显示,在亚洲,已有20%的企业正在使用代理式AI,另有47%已准备好引入。 为了服务这些未来的“AI客户”,Stripe正在积极构建全新的基础设施。现场演示的Order Intents APIModel Context Protocol,以及与Vercel、Cursor等前沿开发平台的集成,其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顺畅、安全地自主发起、管理并完成整个商业支付闭环。

  1. 将稳定币从“趋势”变为“现实”

如果说AI代理是未来的交易“主体”,那么稳定币则被视为重塑未来交易“血脉”——即跨境支付——的利器。它天然具备降低成本、加速资金流转的优势。这次活动甚至请来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官员共同探讨,足见其在主流视野中的重要性。

亚洲企业对此尤为积极。Stripe的研究表明,近一半(46%)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24个月内开始在海外市场使用稳定币。

Stripe的布局早已深入。目前,它可以在全球超过120个国家处理稳定币支付。现场一个数据震撼了全场:去年,在Stripe稳定币支付功能上线的第一周,处理的交易笔数就超过了2015年一年半内处理的比特币支付总和。 这种指数级的增长,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为了推动这一进程,Stripe不仅完成了对BridgePrivy等关键公司的收购,还与Visa合作,在数十个国家推出了可直接使用稳定币余额消费的Visa卡。这彻底打通了从数字资产到现实消费的“最后一公里”,让稳定币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真正可用的商业工具。

 

从解决当下最棘手的出海合规和支付难题,到为未来的AI代理经济和稳定币支付构建基础设施,Stripe正在做的,早已超越了一个支付工具的范畴。它正在成为AI时代不可或缺的商业底层操作系统。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