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与「原创」:科学探索奖如何为国内基础科研「破局」?

摘要

「年轻」,「女性」双破记录

 

8月25日,「科学探索奖」2025年的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在1238位申报者中,50位青年科学家最终入选。这份名单透露出的几个关键数字——9位女性、6名「90后」、13个专为年轻学者设立的名额、8家首次上榜的机构——表明这个由腾讯出资设立、科学家主导的奖项,正在以更具针对性的机制设计,回应中国基础科研领域面临的深层挑战。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负责运营,自2018年由杨振宁、潘建伟等14位科学家与马化腾共同发起设立以来,已累计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每位获奖者将在五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可自由支配的奖金,这在国内同类青年人才资助项目中金额名列前茅。

比资金规模更值得关注的,是它运作七年来持续迭代的理念与实践。

它试图通过一种非官方的、由科学家群体主导的模式,去解决几个核心问题:如何更早地发现和支持那些最具潜力的青年人才?如何将资源有效地引导向真正「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社会资本又该如何为国家科研体系提供有益的补充?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将获奖者们称为可能点燃未来的「火苗」。他表示:「很高兴看到一批瞄准原创突破,敢于大胆假设,不被框架束缚的青年科学家得到资助,他们代表着奖项的‘含金量’。」

这次评奖,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科研的一次长期实验。它所探索的,正是如何构建一个更具活力和前瞻性的创新生态。

1 用「新星名额」校准人才天平

 

本届「科学探索奖」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年轻科学家的集中出现。

 

获奖名单中,35周岁及以下的男性和38周岁及以下的女性科学家共有13位,其中包括6位「90后」。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的7位,增幅明显。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者中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占比达到一半。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奖项在2025年首次设立的「新星名额」制度。该制度在奖项覆盖的十大领域中,每个领域都提供一个名额,专门用于遴选和奖励处于学术生涯早期的青年学者。

 

这一机制调整直接带来了申报者结构的变化。高文院士介绍,2025年奖项总申报人数为1238人,高于历年平均水平,而增量主要来自年轻科学家群体。今年共有261位年轻科学家申报,占总数的21%,相比去年的11%,占比几乎翻倍。

 

设立「新星名额」的初衷,根植于对科研创新规律的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引用科学史的例子解释道:「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今年正好是现代量子理论建立100周年,当时海森堡只有24岁。很多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来自年轻科学家的创新活力。」 他也指出了现实的困境:「但把不同年龄的科学家放在同一条标准线上比较,年轻科学家在积累上确实不占优势。」

 

传统的评审体系往往更看重已有的成果积累和学术声望,这对于刚起步的青年学者而言,存在不利。「新星名额」的设计,相当于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开辟了一个新的评价维度,从单纯的「成果赛道」分化出一条「潜力赛道」,让评审的焦点从「已经做出了什么」部分转移到「未来可能做出什么」。

 

这种倾斜也并非无条件的降格以求。潘建伟强调,评审中依然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最终获奖的13位年轻科学家都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除了年龄,性别是另一个被该机制重点关注的维度。今年共有9位女性科学家获奖,是奖项设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占获奖总人数的18%。这得益于奖项持续的制度优化。

 

此前,奖项已将女性申报者的年龄上限放宽至48周岁(男性为45周岁)。今年的「新星名额」也延续了这一思路,为女性设置了38周岁的年龄线(男性为35周岁)。同时,奖项还在评审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提升女性评委的比例。

 

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认为,这些举措传递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今年18%获奖人是女性,是探索奖历年来女性获奖人最多的一次。也是给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女性一个很大的激励:她可以,我也行,这条路前人走过了,没那么难。」

 

可以说,「科学探索奖」通过主动的、结构性的制度设计,对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年龄和性别壁垒进行「校准」,试图为那些最富创造力、但尚未完全进入学术高峰期的青年人才和女性科学家,提供一个更公平的被看见、被支持的机会。

 

2 回归本质:以「原创性」为核心

 

「你为什么能做出前人做出的工作?」

「你有什么独创性的方法?」

「你的创新点在哪里?」

 

在「科学探索奖」的终审答辩环节,申报者们被反复问及这类直指问题核心的提问。这些提问背后,是奖项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鼓励原创」。

 

2025年,「科学探索奖」在评审机制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原创性」的考察。从同行评审、复审到终审,评价体系的设计贯穿着对候选人未来研究计划的原创性、开展研究的独立性以及学术贡献的独特性评估。

 

潘建伟院士指出,强调原创性是中国科技发展现阶段的必然要求。「中国科技创新经历着从模仿、学习、跟踪到并跑领跑的阶段,只有‘从零到一’的突破,才能引领创新的发展。选出最原创的工作,支持最原创的人,‘科学探索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从本届获奖人的研究课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导向。研究领域覆盖了从「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人工酶」等前沿基础科学,到「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的深空探索,再到「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等直接面向国计民生的应用技术。

 

这些课题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指向了各自领域的「无人区」,具有高度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是典型的「高风险、高回报」型研究。

 

要让「鼓励原创」的理念落到实处,一个公平、透明且具备公信力的评审流程是根本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作为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对此解释道:「科学奖项的公信力,首先建立在严谨的规则之上。‘科学探索奖’自创立以来,便制定了严格的章程和评审规则,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其中,严格的利益冲突回避机制是维护评审公正性的核心制度。奖项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打招呼」或非学术因素干扰评审工作。据统计,仅在今年的评审阶段,就产生了363人次的回避申请,这从侧面反映了该制度的执行力度。

 

通过将评审的重心锚定在「原创性」这一核心指标,并辅以严格的程序公正保障,「科学探索奖」试图构建一个纯粹以学术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它在奖励科学家过去成就的同时,也在对其未来探索潜能做出了一次前瞻性投资。

 

这种模式,对于激励青年科学家挑战重大、疑难问题,而非追逐短期、热门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3 社会力量如何为基础科研提供关键补充

 

「科学探索奖」的实践,也为社会资本如何有效参与基础科研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作为一个由企业出资、基金会独立运营、科学家主导遴选的公益项目,它展现了社会资金在支持基础科研方面区别于政府投入的独特优势。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将这种优势总结为「宽容度高、灵活性强」。具体而言,这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是资金使用的灵活性。获奖者获得的300万元奖金,可以由个人自由支配。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可以将资金用于传统科研经费难以覆盖的人员激励、跨学科合作乃至个人生活保障,从而将他们从繁琐的预算申报和审计流程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科研工作本身。

 

其次是对科研失败的宽容度。基础科学研究,尤其是原创性探索,本质上充满了不确定性。相比于强调绩效和产出的政府项目,由社会资本支持的奖项能够为科学家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稳定的环境,允许他们去尝试那些周期更长、风险更高、短期内难以看到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

 

「科学探索奖」的影响力,也正在从头部科研机构向更广泛的区域和单位扩散。2025年的50位获奖人,来自全国15个城市的33家不同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吉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8家单位是首次有学者获得该奖项。

这表明,中国的科研创新力量正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而「科学探索奖」正成为发掘这些新生力量的重要平台。

 

「科学家主导」是贯穿「科学探索奖」运作的另一条核心原则。从发起人阵容到各级评审委员会的构成,都确保了学术共同体在人才遴选和方向判断上的核心话语权。这使得奖项的评判标准能够紧密围绕科学价值本身,有效避免行政化干预,最大程度地保障评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总体来看,「科学探索奖」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并构建一套由科学家主导的、强调原创和未来的评价体系,为中国的科研资助模式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补充。它在现有国家科研体系之外,开辟了一块更灵活、更多元、更能容忍风险的「试验田」。

 

从设立「新星名额」到坚守「原创」导向,再到探索社会力量资助的新模式,「科学探索奖」的每一步迭代,都是对如何优化中国科研创新生态的一次具体回应。

 

正如潘建伟院士所期待的,这些获奖人将「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引领新的方向」,而奖项本身,也正在为更多这样的「火苗」成长为燎原之火,提供着必要的土壤和空间。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