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款跨时代的「全景无人机」,带我看到了「飞鸟」的世界。
几个月前,影石的小伙伴告诉我们,他们孵化的全新无人机项目已经进入到了关键阶段。
得知影石要做无人机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惊讶——不论是国内还是全球市场,大疆已经统治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多年,这是一个不论新玩家还是老玩家都很难突围的赛道。而在过往我们与影石创始人刘靖康的交流中,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极度冷静且理性的 90 后创业者,这就更让我好奇,影石为何选择无人机作为品类扩张的新方向。
很快我了解到这是一款全景无人机——这很像他们的风格。影石过去很喜欢把他们的全景相机送到高空,无论是绑在老鹰身上,还是随着卫星发射到天空,在更高的地方拍出不一样的全景画面,这似乎是他们早就想做的事。
那时,这个全新无人机品牌「影翎(líng)」的英文名已经引起我的注意——「Antigravity(反重力)」。我猜测,这次把全景相机搬上无人机,影石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拍照」。
不久前,我和同事在新疆提前体验了这款产品。尽管只是工程样机,但足以让我看清影翎的思路:这款全新的Antigravity A1 并不是一台「会飞的相机」,而是通过「实时全景拍摄+智能眼镜监控」,把人类的感官带上天空,让用户仿佛化身鸟儿一样,在城市或者山林里遨游。
它带给我的,是传统无人机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全景无人机:像鸟儿一样飞行
在新疆喀拉峻草原,我们试飞了一台 Antigravity A1——后者由无人机本体、Vision 飞行眼镜和 Grip 体感遥控器三部分组成。
A1 的本体是一台四旋翼无人机,重量仅 249 克,折叠后也就一个巴掌大小,可以直接塞进包里。机身配备了两颗上下排列的摄像头,前端还镶嵌了一个用于避障的视觉传感器。
Antigravity A1:搭载前视避障传感器和上下排列的鱼眼镜头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第一次正式试用 A1 前,我的心里其实有些紧张。因为这款全新无人机的操作方式,和我熟悉的传统「航拍无人机」有很大的不同。
操控传统无人机像是在玩街机游戏,操控设备上有一个中央屏幕+两侧操纵杆。用户既可以看到操作界面,也可以直接观察周围环境。
而操控 A1,则像是在玩一场 MR 游戏。我需要先戴上配套的 Vision 飞行眼镜,它会在飞行过程中传输无人机的实时画面;操控则依靠单手握持的体感遥控器,在实时监看无人机所处环境的同时,「盲操」完成各种飞行动作。
Vision 飞行眼镜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但实际体验的难度要比我预想中小很多。
首先,这款飞行眼镜的外屏会实时显示和内屏相同的画面。所以,我身边的影翎工程师可以直接根据外屏画面,对我进行操作指导。
其次,Grip 体感操控器的手势也借鉴了直升机操控,很贴合人体直觉:左右挥动即可改变水平航向,上举下放则改变飞行高度,操作起来像是在空中「拎着」无人机一样简单。
Grip 体感遥控器还提供三组实体按键:(从左至右)分别对应起降、调整左右方向、加速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在 2-3 次简单教学之后,我就熟悉了 Grip 体感操控器的手势,可以开始正式飞行。
来新疆前,我特地在小红书、抖音上刷了不少「无人机出片攻略」,随车的地陪小哥也总热情地告诉我每个景区的「最佳机位」。
不过,由于试飞时这款产品仍处在保密阶段,我们反而需要避开那些热门打卡点。这让我不免担心:没有了最佳机位,还能拍出满意的片吗?
不过,当无人机正式升空之后,我之前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
首先,由于搭载了两颗全景镜头,可以拍摄 8K 全景画面,所以 A1 实际也具备了和全景相机一样「先拍照后取景」的特性——也就是可以一次性把 360° 的景象全都记录下来,后期再选择任意角度的镜头。这样,就不用再担心因为分心飞行操作而错过精彩瞬间,也大大降低了取景和构图的门槛。
而且,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次试飞 A1 就是在草原上,当无人机飞得足够高的时候,我几乎不用费心「驾驶」,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看风景」。
我就像坐在了真正的飞机驾驶舱里,360°自由扭头转动视野,远处的雪山、两侧的峡谷、正下方烧烤和骑马的游客,全都尽收眼底。沉浸在「飞行」和「俯瞰」的乐趣里,我甚至觉得之前执念的「出片」也变得没那么重要。
另外,在我操控无人机的时候,我的同事也没有闲着。这款飞行眼镜还提供了一块外屏,可以实时显示和内屏相同的画面,让身边的人可以同步观看我的第一人称飞行视角,而不是在一旁无聊等待。
等到电量耗尽时,影翎的飞行系统会根据剩余电量和距离,自动提醒用户返航,避免因为过于沉迷而导致没有电量返航。用户也可以直接按下遥控器上的「一键返航」按钮,A1 会在发出提示音后自行飞回。
值得一提的是,在距离地面大约 1 米左右的高度时,A1 机腹位置的「起落架」还会自动展开,以保护底部的全景镜头在降落时不被刮花。
在测试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当我们把一些重物放在无人机背上的时候,A1 刚起飞就会放下起落架自动返航。影翎的工程师告诉我们,这个功能来自实时开启的负载检测系统,可以自动规避无人机违规改装风险。
为什么要做「全景无人机」?
笔者第一次见到 A1 无人机,是在极客公园的办公室里,那是一次 100% 的纯静态观看。所以,尽管看到了机器,但我面对这个新产品时,脑子里其实还有一堆疑惑并没有解开:
- 为什么当友商在拼命卷画质卷镜头的时候,影翎的产品要用鱼眼镜头取代长焦呢?
- 全景无人机=全景相机+无人机?这应该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加法。
- 这么做仅仅是因为影翎和影石要打造一个差异化的产品吗?
当我在新疆的草甸和高山实测完 A1 之后,我才终于意识到这款产品背后是影翎团队对一款新产品从 0 到 1 时更深层的思考,以及影石多年对「全景+飞行」这种形态探索的积累。
首先,A1 不再是单纯的「影像工具」,而是希望重新定义无人机的整套「飞行体验」。
传统的「航拍无人机」,核心目标是拍出更好的画面,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往往是搭载更好的相机。但无论如何迭代,这种产品形态都高度依赖操作本身。能否拍到好看的画面,还是要高度依赖于飞行能力和构图技巧。
而由于 A1 本身搭载了全景镜头,就让它天生就和全景相机一样,拥有「先拍照后取景」的后期特权。
同时,由于 A1 可以做到飞行方向、观测方向和拍摄方向相互独立,也使得它可以带来一些过往在无人机上无法呈现的独特视角——例如:在操纵飞机上升高度的过程中,如果俯视地面,就会带来一种「腾空而起」的冲击感。
在上升的过程中,俯瞰果子沟大桥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我是坐在一辆越野车的车顶「飞行」时,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沉浸感。当时,眼镜里的「我」正在飞过一座高山,而现实中的「我」则正好感受到了来自车身的晃动和耳边的风声。毫不夸张地说,重度恐高的我当时真的产生了一种恐惧感,第一时间对同伴大喊「你别晃车门」——我相信这是仅靠手持的屏幕无法实现的沉浸式交互效果。
所以,如果说过往的航拍无人机只是把摄像机镜头带上了天空,那么我相信,A1 是希望把我们最真实的感觉都「装载」到飞机上。用影翎团队的话说,他们希望 A1 可以实现人类最原始的飞行梦想。
其次,全景技术和无人机的组合,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背后其实还有复杂的工程、软件问题需要解决。
在决定进入无人机之前,影石的创始人刘靖康每年都会把自家的全景相机绑在老鹰的背上,就好像坐在老鹰背上飞上了天,可以获得一个最原始的全景飞行影像。
绑在老鹰身上的全景相机视角 | 来源:影石 Insta360 视频截图
2022 年,影石发布了一款外挂式无人机全景相机「瞳 Sphere」。它可以一键快速锁定并安装在其他无人机上。比起老鹰背上的相机,它通过优化镜头的位置布局和后期算法的加入,让无人机在画面里完全消失,获得一个 360°的VR 影像。
外挂式全景相机「瞳 Sphere」的解题思路 | 图片来源:影石 Insta360
Antigravity A1 在两者基础上,继续叠加了全景图传技术、飞控技术等技能点,并加入了飞行眼镜和体感遥控器,终于让全景相机真正长出了翅膀,得到一台既可以全景拍摄,又可以获得像鸟儿一样自由飞行体验的首款消费级全景无人机。
沉浸式「完全体」A1 飞行体验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体验的只是 A1 的工程样机,所以很多关键参数尚未确定。距离产品的正式发布发售还有一段时间。如果你是一个重度的无人机发烧友,或者通过我们的文章对这款新产品产生兴趣,那么你也可以通过影翎的官网参与到产品体验和共创计划中。也许在之后正式发售的版本中,你提出的功能和创意玩法就可以得到实现。
「反重力飞行」,航拍之外无人机的一种新玩法
我们在新疆赛里木湖边拍摄日落的时候,还有一段特别有趣的小故事。
当飞机起飞的时候,远端一直遮挡着太阳的云层突然散开。我和同事山山老师特别兴奋地冲着湖边和太阳的方向「飞」过去。飞的人边飞边说「好美」,在旁边那位一直在提醒可以实时取景观测要拍到怎样的画面。
结果,当我们心满意足地以为拍满了一块电池,才发现原来起飞的时候我们忘了按拍摄按键……
这固然是和我们无人机拍摄经验不够丰富有一定关系,但另一部分原因在于,由于可以自由转头获得任意视角的画面,我们也更容易享受和沉浸在飞行本身的乐趣里。
虽然回看素材时,我们戴上飞行眼镜摇头晃脑的一些画面可能显得有点呆。但戴上眼镜的那个人,在全景技术的加持下,会觉得已经在这趟「航班」上请了一个专业的 AI 摄影师,自己可以更沉浸地自由欣赏风景。所以,回看素材时,我们甚至发现录音里类似「好爽」、「好过瘾」的感叹,要比「好美」、「好漂亮」更多。
沉浸式第一人称飞行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以前,受制于物理局限,人类只能在特定地点俯瞰身下的风景,例如登上城市里的电视塔。在户外和山间,只有极少数可以从事翼装飞行的极限运动员,可以得到从山谷中穿过的体验。
但是,在喀拉峻大草原和果子沟大桥旁边,A1 给我提供了一种在赛博世界里最接近鸟儿的飞行体验的体验。有一丝恐惧,更多的是兴奋,还有一种和这个品牌的英文名一样的新奇感——「Antigravity(反重力)」。据我们了解,这个英文名要比「影翎」这个中文名字更早确定。
在这次体验结束的时候,我意识到「全景+飞行」并不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消费场景,也不是两种技术的简单迭代,这是一种消费者一直存在但很难能被直接描述出来的需求。影翎希望把这件事做好。
所以,以后在旅行的过程中,当我们再拿出无人机,未必只是为了单纯「出片」,它也许也会成为小朋友、大朋友手里的玩具,带我们去到脚步、双眼无法到达的地方,让我们可以更沉浸地享受旅途,欣赏美景。
这台无人机想做的,不仅是为我们记录旅行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它也许也希望改变我们旅行本身的方式。
经过几天的体验,我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做到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