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月 18 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暨 ESG 领袖峰会上,伯恩光学斩获「2025 ESG 创新引领奖」和「2025 杰出绿色创新产品奖」。
7 月 18 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暨 ESG 领袖峰会上,伯恩光学斩获「2025 ESG 创新引领奖」和「2025 杰出绿色创新产品奖」。获奖的背后,是果链巨头伯恩光学这家全球智能设备外观结构领域产业龙头的绿色转型之路。从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构建,到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应用;从玻璃废料的循环利用,到捐赠 4.5 亿元的公益慈善——伯恩光学的 ESG 实践,正在为中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一份「可复制」的样本。
高投入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
走进伯恩光学的惠州园区,光伏板在屋顶整齐排列,储能站的巨型电池组安静运转。伯恩光学累计投入数亿元打造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如今已有三个子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我们通过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和中水回用工程,实现了生产链的全面绿色化。」伯恩光学执行董事、副总裁杨俊建介绍,截至 2024 年,企业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达 24.8 兆瓦,累计发电量 3900 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8 万吨——相当于种植了 88 万棵树。而「中水回用」工程每年可节水 600 万吨,相当于 8 万人一年的用水量。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储能领域的布局。位于惠阳永湖镇的伯恩高新科技公司,在储能项目建成后,储能容量达 10 兆瓦时,一年可转移 350 万度电。这一技术不仅降低了用电成本,还通过削峰填谷提升了电网稳定性。
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不能只靠「贴标签」,而要通过技术重构生产链。伯恩光学用实践证明,绿色制造不是负担,而是竞争力的来源。」
技术创新破解行业环保难题
此前,玻璃加工产生的粉末因难以处理,常被企业填埋或焚烧。伯恩光学自主研发的「玻璃粉回收技术系统」,破解这一行业环保难题。该技术系统将行业视为「垃圾」的玻璃粉废料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原材料,使玻璃基板材料利用率提升至 95%。据透露,该系统预计每年可循环利用 1700 吨玻璃废料,同时节水 2.4 万立方米。
在节能领域,伯恩光学的「高效机房项目」同样值得关注。通过优化空调系统,制冷量达 10.8 万 RT,综合能效比提升至 5.83,能耗降低 30% 以上。这一技术不仅应用于自身厂区,还通过专利授权向行业输出解决方案。此外,其激光开料技术相比传统工艺,每年可节电 100GWH。
「绿色科技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持续投入的研发能力。」杨俊建表示,「我们每年投入超 10 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因为只有技术领先,才能在双碳目标下赢得先机。」
20 年慈善长跑捐赠超 4.5 亿元
在伯恩光学的招聘大厅里,一些针对残障人士的特定岗位,比如为聋哑人提供丝印、包装等后工序岗位。这家企业通过定制化岗位设计、无障碍设施改造和技能培训,构建了一个残障人士就业体系。
「我们相信,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伯恩光学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卢忠荣介绍,企业为残障员工提供了清洁工、质检员、包装工等适配岗位,并配套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规划。伯恩光学累计吸纳了近 7300 名残障人士就业,目前仍有 737 人在职。
社会责任的践行远不止于此。过去近 20 年,伯恩光学及其创始人累计捐赠超 4.5 亿元,涵盖教育、医疗、扶贫等领域。其中,在惠州、深圳两地捐赠 8700 多万元,支持大湾区公益事业;向「小母牛」扶贫项目捐赠千万资金,通过「造血式」帮扶,帮助内地数千户农户实现脱贫。
「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利润,更在于创造社会价值。」伯恩光学创始人杨建文表示。
伯恩光学深耕 ESG 领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深层变革。在双碳目标驱动下,ESG(环境、社会、治理)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新标尺。而伯恩光学的实践,正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通过技术创新、资源重构和社会价值融合,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