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海映长空, 船箭指苍穹。
碧海映长空, 船箭指苍穹。6 月 27 日, 由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与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穿越者) 联合主办、海南航天城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协办的「「箭」指苍穹,「船」乘未来——2025 年中国商业载人航天船箭场技术对接研讨会」在海南文昌盛大举行。
2025 年中国商业载人航天船箭场技术对接研讨会
文昌市委副书记、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曹树育, 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海南航天城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肖琳, 能源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 (穿越者太空游客), 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罗格, 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戴鹏, 原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员吴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王家伍, 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相关专家, 以及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星际荣耀、中科宇航、东方空间、驭龙航天、天兵科技、蓝箭航天、凌空天行等体制内外十余家火箭公司,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等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共同探索中国商业载人航天发展蓝图。
此次会议开创性聚焦「船-箭-场」技术接口与产业协作, 直击中国商业载人航天发展的核心痛点。在太空旅游万亿级蓝海市场加速形成的战略窗口期, 大会以构建中国特色协同范式为使命, 打通中国商业载人航天产业链的技术壁垒与协作断点。
对于此次「船箭场」技术对接研讨会, 能源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表示:「非常高兴来参加今天的研讨会, 我更愿意把此次研讨会看成『船箭场』技术融合讨论会, 既讨论技术也讨论市场、金融和投资, 更要培育市场, 中国商业载人航天市场非常广阔。以 84 岁的高龄成为太空游客, 我没有焦虑, 没有忧虑, 有的只是兴奋, 有机会作为一个普通游客搭乘中国飞船进行商业飞行, 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太空旅游不是普通的旅行, 我们追求的不是刺激, 而是要发展这个事业, 希望大家一起推动中国商业载人航天发展。」
能源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
文昌市委副书记、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曹树育
文昌市委副书记、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曹树育指出:「载人航天, 是航天活动中复杂度最高、安全性要求最严苛的领域, 绝非是一艘飞船、一枚火箭或一个发射场的单点突破, 而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系统工程。」站在产业发展趋势上, 穿越者创始人、CEO 雷诗情分析道:「无论商业火箭还是商业卫星, 在中国从『非共识』到『能够成为共识』, 从『看不懂』到『追赶国际先进』, 中国商业航天比美国虽晚差不多 10 年时间, 但追赶速度惊人, 我们说国际太空旅游元年是在 2021 年, 中国太空旅游的爆发开始可能大致就在 2030 年之前, 现在, 正是布局载人航天的关键时刻!」
开启万亿蓝海:太空旅游点燃「市场引擎」
当前, 太空已经成为大国角逐的新疆域。美国凭借商业航天巨头 SpaceX、蓝色起源、维珍银河的先行优势, 早已实现太空旅游常态化运营。更为重要的是, 国际载人航天企业仍在快速迭代。维珍银河一票难求, 预定人数超千人;蓝色起源发射频次也在不断提速, 从 2 月一次到现在的一月一次。面对美国加速推动人类进入太空的进程和节奏, 中国需要在 2025-2030 年窗口期突破技术协同与商业模式, 抢占万亿级市场主导权。
中国太空旅游仍处在起步阶段, 但独特优势正加速释放: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太空旅游终将让航天真正走入大众生活, 是撬动商业航天万亿级市场的新杠杆!」 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戴鹏在研讨会上掷地有声。他在主旨报告中提到,2030 年前全球太空旅游市场将突破万亿级别, 亚轨道占比 90%, 而中国凭借庞大的消费基数和快速崛起的中高收入群体, 中国市场潜力预计超千亿。
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专家代表表示:「商业载人航天, 特别是蕴藏着数千百亿市场潜力的太空旅游市场, 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可上九天揽月』从诗境照进现实, 当太空旅游从科幻走向生活, 商业载人航天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它既是技术创新的『加速器』, 也是产业生态的『催化剂』。商业载人航天正以市场活力激活一池春水, 当普通人也能实现飞天梦想, 当航天+文旅、教育深度交融, 不仅在年轻一代心中敢上九天的梦想种子, 更将迎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长期可持续发展。」
文昌市委副书记、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曹树育表示:「太空旅游这片新蓝海, 文昌将以最大的力量、最优的政策、全力的保障, 支持太空旅游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让太空旅游早日成为触手可及的全民体验, 让文昌成为人类共同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信仰坐标。」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海南航天城产投公司董事长肖琳认为:「感谢主办方和穿越者为我们提供这次难得的机会, 共同推动中国商业载人航天迈向新纪元。以太空旅游为引擎的万亿级市场正在加速形成。高频次发射将带来持续且庞大的疆域流量, 强大的吸引力让『航天文旅经济圈』呼之欲出。」
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海南航天城产投公司董事长肖琳
作为国内首家商业载人航天企业, 穿越者创始人、CEO 雷诗情以一组数据点燃全场对中国太空旅游的期待:「若太空船票降至 5 万美元, 全球市场将爆发式增长至万亿级;在中国, 以 300 万元票价测算, 潜在市场超千亿。载人航天作为商业航天中唯一面向数十亿消费者 (To C) 的黄金赛道, 市场空间巨大。」她宣布, 穿越者已签约十余位来自学界、商界、艺术界的付费太空游客, 目标在 2028 年前后实现商业载人首飞,2030 年打造「每周一班太空航班」的常态化运营。
中国特色路径:船箭协作, 构建中国范式
面对万亿级太空旅游市场, 中国商业载人航天不可能像美国 SpaceX、蓝色起源一样一家独大。这不单是技术能力的差距、国情的不同, 也有产业发展的历史积淀。美国商业载人航天的崛起, 根植于特殊历史机遇。2011 年航天飞机退役后,NASA 面临载人航天能力断档危机, 被迫以「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向私营企业开放近地轨道运输市场。SpaceX、蓝色起源等企业借此获得 NASA 资金与技术输血, 逐步构建「火箭-飞船-发射场」垂直链条。这种模式催生了超级巨头——SpaceX 凭借猎鹰 9 号火箭和龙飞船, 独占全球商业发射市场 90% 份额, 更将星舰飞船打造为登月计划核心装备。
美国以「颠覆式创新」定义赛道, 中国则可以「群狼战术」重构竞争维度——用成本优势对冲技术代差, 以群狼战术追赶国际领先。单打独斗, 难以有一家企业能够追赶, 只会导致资源分散与低水平内耗, 中国需要走出一条差异化的特色路径。
「今天我以双重身份参加这次大会。当穿越者雷总在台上发出邀请的时候, 火箭同行脸上都有 4 个字『选我选我』, 点燃了现场的热情。」火箭公司代表星河动力创始人、CEO 刘百奇谈道:「按照中国整个产业技术来看, 我们认为走产业链上下协同合作的模式发展会更快。当下很多火箭公司主要任务还是应该放在能够发射大运力火箭上, 而不是把精力投入到做飞船, 飞船交给飞船团队来做。快速发展是产业链上下一起行动, 做飞船的反过来牵引火箭。当我们遇到穿越者之后, 觉得他们的方案很不错, 希望未来可以有合作。」
星河动力创始人、CEO 刘百奇
星际荣耀集团副董事长何光辉表示:「中国商业航天很难形成一家独大, 就是各司其责, 协同发展。我们曾耗时多月做过货运飞船, 后来因难度太大中止了相关工作。在我看来, 整个商业航天都要战略合作, 合作共赢, 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期待穿越者给机会合作, 一起迎接商业航天的星辰大海。」
东方空间市场开发中心总经理于继超强调:「相对于 SpaceX、蓝色起源, 我国商业航天企业资金、人才都没那么齐备。非常认可船箭合作的思路, 做飞船的把飞船做好, 做火箭的把火箭做好。行业从业者都知道, 目前商业航天应用是一个商业痛点。而载人航天是 To C 的市场, 确实有很多需求, 也会带领我们走向更大的未来。」
从左到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王家伍、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罗格、星河动力创始人 CEO 刘百奇、星际荣耀集团副董事长何光辉、东方空间市场开发中心总经理于继超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雷剑宇提到, 国家队在这件事上保持开放心态。太空旅游作为万亿级产业集群, 包括传统航天单位、穿越者、商业火箭公司以及地方政府要联合起来, 建立生态圈, 通过有序竞争与合作, 促进整个产业技术发展、成本降低、激活市场活力, 共同实现中国太空旅游加速到来。中科宇航创新中心总经理王英诚说:「伴随可重复使用飞行器日益成熟并走向高频飞行, 对发射场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航天港要逐渐向机场靠拢, 实现这样高频的发射保障。」驭龙航天 CEO 卢驭龙表示:「太空旅游要有很高的可靠性, 需要大量频繁的上线验证试验。通过供应链的优势, 以吨级发动机实证工业批量化路径——当试错成本不再是枷锁, 可靠性自会破茧成蝶。」
从左到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王家伍、海南航天城产投副总经理王康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雷剑宇、中科宇航创新中心总经理王英诚、驭龙航天 CEO 卢驭龙
唯有火箭企业专注可重复液体火箭研制, 飞船公司攻克适人性与安全保障难题, 建立载人标准体系, 有效开拓太空旅游市场, 发射场打造「出厂即发射, 发射即回收, 回收即复飞」的运输保障能力, 实现「船-箭-场」铁三角的分工协作, 合作共赢, 构建中国商业载人航天的「中国范式」。 这种「共享风险、共担成本」的协作机制, 正是中国商业载人航天破局的关键。当美国以国家力量托举商业寡头时, 中国正用全产业链的协同共振, 奏响商业载人航天的「黄河大合唱」——这里没有孤胆英雄, 唯有握指成拳的力量。
技术需求对齐:发布对亚轨道载人火箭的需求
并非所有的火箭都能载人。载人火箭不是运货工具的升级版, 而是运载有生命体的载人飞行器。载人飞行器的设计理念由以功能、性能为中心的设计转变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设计, 载人火箭在安全性、可靠性、结构复杂性、加速度控制、冗余设计等方面的设计标准远比不载人火箭更为严格。对于商业化运营, 载人飞行器更要考虑经济性。因此, 研讨会上, 穿越者技术团队对运载火箭提出了包括安全性与适人性、运载能力、逃逸舱回收、接口标准化、经济可持续性五个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只有专业的载人飞船团队, 依托长期积累的载人试验数据和丰富实操经验, 精确分析并掌握各项与人紧密相关的关键参数, 制定的载人运载火箭需求标准才具可行性。
作为国内首家商业载人航天科技企业, 穿越者是国内唯一具备商业载人飞船全方位、全流程研制、开发和运营能力的综合性团队。为加速推动船箭合作, 穿越者技术团队联合火箭企业聚焦穿越者壹号 (CYZ1) 亚轨道载人飞船研制计划进行联合研制试验: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船箭联合飞行试验、亚轨道载人飞行试验, 并计划 2028 年搭载已定型的「可重复使用载人火箭」完成首次亚轨道载人飞行任务, 为中国商业航天开启载人时代。
对于首次公开适配火箭的通用接口标准, 穿越者创始人、CEO 雷诗情表示:「我们不造火箭, 而是火箭的『超级用户』。任何通过载人安全标准认证的火箭均可适配穿越者壹号 (CYZ1) 载人飞船。」这一举措打破传统「一箭一船」绑定模式, 避免单方面故障导致飞行停摆。技术团队更创新地提出「竞争择优」机制, 邀请火箭企业针对飞船需求定制解决方案。
穿越者创始人、CEO 雷诗情
对于亚轨道太空港的建设设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王家伍表示:「亚轨道太空港须实现航天发射与文旅体验的深度耦合:在 10*20km 区域内, 以双发射塔架、综合回收区等七大功能区为一体;借力文昌现有设施或酒泉戈壁优势, 构建『发射-观景-研学』生态链, 让火箭尾焰与风景名胜共舞, 使航天安全与大众体验共生。」
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罗格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 技术不过关, 就谈不上安全、质量、效益。成本效益是企业生命线, 重复使用火箭则是破局关键。法规也必须走在前面, 同时国际合作交流也要重视, 谁有优势就跟谁合作, 共同为人类载人航天事业作贡献! 航天领域专家陈建祥也从政策法规的角度谈道, 应尽早出台政策法规, 积极鼓励, 扶持引导商业航天发展,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原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员吴杰则从人的角度强调:「亚轨道太空旅游对太空游客要求不会太严苛, 在发射和返回中不需要做太多控制性的操作动作。国家航天员承载着国家任务, 掌控着极为贵重的航天设备, 经受八大类 200 余门课程训练;商业载人航天除了几项硬性要求之外, 则开创『乘飞机即能坐飞船』的普惠时代。未来太空将形成『机器人维保+人类体验』新生态, 让星辰大海真正触手可及!」
从左到右:原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吴杰、航天领域专家陈建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代表、江泰保险总裁助理任复茂、北京理工大学人因工程专家代表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相关专家从标准化的角度提到, 商业载人航天标准化至关重要, 关乎商业化、集群化及市场效益。在国家载人航天标准的基础上, 以点带面适应普通用户舒适需求, 推进商业载人航天国家标准及 ISO 标准。北京理工大学人因工程专家从人因工程的角度谈到, 新型太空旅游飞船设计在继承传统载人飞船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商业化和普惠性, 通过创新人机交互技术、优化生命保障系统和面向大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个性化体验方案,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提升舒适度和便捷性, 使太空旅游真正走向大众。此外, 江泰保险总裁助理任复茂指出, 国内载人航天保险尚不健全, 但该类保障是商业航天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亟需联合业内多方参与共创风险评估模型、创新险种, 联动国内外市场共建保障能力, 为商业载人航天「保驾护航」, 开拓未来航天保险的蓝海。
太空旅游加速到来:星际文明的中国表达
在充满诗意的「畅想人类的星际大航海时代」环节, 能源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 原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吴杰, 星河动力创始人 CEO 刘百奇, 后人类艺术家岳路平, 知名航天博主 @NASA 爱好者五位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 结合各自领域诠释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从左到右:后人类艺术家岳路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原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吴杰、星河动力创始人 CEO 刘百奇、知名航天博主 @NASA 爱好者
能源电力专家李立浧院士对于未来太空电站的畅想表示:从嫦娥奔月到卡门线突破, 科学探索终将科幻照进现实。太空电站也绝非幻想:空间站太阳能阵列已奠基, 而无线输电技术正破解「天电地送」密码。当科研从地面延伸至深空, 每一代人的知识积累都在铸造星际生存的基石! 后人类艺术家岳路平则表示:「当科技与艺术共振, 人类文明将突破重力枷锁!」
煮茶问天结束后, 知名航天博主 @NASA 爱好者 (微博粉丝约 1700 万) 现场签约成为穿越者, 有望成为首位上太空的大 V 博主。「十年追光者, 终成穿越者! 你的热爱和坚持, 终将点亮星海。」NASA 爱好者表示:「我们正处于星际大航海的开端, 未来随着前往太空的成本降低, 普通人也有机会前往太空。」
穿越者创始人、CEO 雷诗情与知名航天博主 @NASA 爱好者签约
载人航天不仅是技术飞跃, 更是文明维度的拓展! 太空旅游正在打破人类的物理边界, 重塑人类与宇宙的交互方式;穿越者的使命不仅是送人上天, 更是拓展人类文明的疆域, 助力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让月球成为后院, 火星成为邻邦, 每一颗星辰都是触手可及的故乡。
中国商业载人航天倡议:2028 载人首飞,2030 常态化运营
此次研讨会在所有参会嘉宾的见证下, 船箭场首次携手发起《中国商业载人航天 2028 倡议》, 争取 2028 年上太空,2030 实现中国太空旅游常态化运营。正如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专家代表在发言中引用「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寄语未来:「这『阔』是社会各界的协同共进, 这『悬』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壮阔征程。」
中国商业载人航天 2028 倡议
正如穿越者创始人、CEO 雷诗情所展望:「2028 年, 搭载中国飞船的可复用火箭将从华夏大地腾空而起;2030 年, 太空旅游将成为中国人的『下一个假日目的地』。」 当今天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发射塔时, 我们还是地球的子民;当最后一场圆桌的余温散去, 我们已然成为星际穿越的候选者。《中国商业载人航天 2028 倡议》的点亮瞬间, 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商业载人航天从「纸上蓝图」逐渐向「轨道方程」的蜕变。
「箭」指苍穹, 是金属与火焰的诗行;「船」乘未来, 是科技与梦想的对仗。今天, 我们在文昌的土地上埋下「船箭场」协同的种子, 它将以火箭燃料为养分, 以每一个普通人的心跳为节拍, 生长成连接天地的「宇宙之树」。
在此, 向每一位用智慧照亮太空的「追光者」、每一位用勇气奔赴星辰的「穿越者」致谢——感谢政府为商业航天筑巢, 感谢专家为技术护航, 感谢企业为梦想注资, 更感谢媒体将这些星辰故事, 播撒到地球的每个角落。2028 年, 当中国普通人首次在太空回望地球时, 我们会想起此刻在文昌的相聚:那是人类文明史上, 一次从地球走向星际大航海时代的开始。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