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静:极端天气频发的「幕后元凶」可能是全球变暖

摘要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静,讲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事件频发的现象及背后原因。

1950 年,载有 128 位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自美国旧金山启程驶往中国。

而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一大批各个领域的青年科技领袖们,正娓娓道来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此向「威尔逊总统号」上的科学家们致敬。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静,作为国家气候中心汛期预测会商专家和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委员,讲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事件频发的现象及背后原因。

我们都知道全球气候变暖,是因工业革命后人类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而导致的变暖,但并不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后为什么会导致极端事件,如「极端降水」增多。

杨静表示,一方面,全球变暖会导致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增加,从而使得极端降水发生的概率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增暖在中高纬度增暖幅度更大,因此南北温差梯度变小,南北经向的大气环流扰动增强,因此极冷和极暖事件发生频次潜在增多。科学研究也表明,在过去全球增暖的近半个世纪里,极端气象事件在很多区域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因此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事件增多。

近些年,国内极端事件频繁发生,比如今年 4 月底华南暴雨、去年的门头沟暴雨,还有再往前一年长江流域大范围的干旱等,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都与全球变暖有一定联系。根据全球多个气候系统的模型对未来的预估,如果二氧化碳不减排,未来极端事件可能将会越来越多。

如何防止全球气候越变越暖?杨静在节目中也给出了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

一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通过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具体措施包括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以及推广新能源汽车。

二是在当前的条件下要增强应对能力。比如当下国家在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如让城市本身的排水系统及各种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有能力应对突发的极端事件。

三是提供精确的多层次预警和预测,确保公众能在第一时间收到即将发生的极端事件的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减少损失和伤害。

四是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普工作,尤其是村县这样的地方,要告诉大家当一场暴雨来了之后,如何保护自己,比如,不能去河流的下游,不能把车停到一些容易淹的地方等,这样就会避免一定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在谈到她的研究领域——次季节气候预测时,杨静表示这个领域目前是气象无缝预测的难点,需要更多科学家的参与和努力。一方面需要推进理论知识的更新,找到控制这个时间尺度的大气运动规律,以及推动动力气候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改进次季节尺度的预测和预警。

目前杨静及其团队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其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家级业务单位和省级业务单位应用。

杨静表示:「把科研成果放到实践当中去检验,看看是不是真正能够提供准确的预警,助力防灾减灾,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

来源:互联网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