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技术还在快速进步的状态,在创业做应用的时候,不要局限于今天技术的边界。
编者按:
在互联网时代,红杉和 a16z 极力推崇PMF(product market fit)创业标准,但在当下大模型应用的创业时代,于红认为,初创公司首先需要找到的是MPF(model product fit),在创始人想要打造的产品上,如何利用模型的优势,同时规避模型的短板,PMF是第二阶段才需要考虑的。
当前大模型仍存在技术边界,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成员需要对模型的应用能力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定义产品时,创始人需要明确当前“不完美”的大模型技术应该怎么和产品协调。
模型能力分为理性能力、情感能力、知识能力三方面,目前来看,模型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能力表现都还不错,但是在理性能力方面还比较弱,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
诚然,明星创业者在AI时代拥有诸多优势,但如何让这些经验不变成包袱,这也是明星创业者最需要克服的问题。
核心观点:
1. 在我们看来,第一阶段要考虑的是 model prodcut fit(MPF),PMF 是第二阶段才要考虑的事情。
2. AI 领域的创业者需要很强的 AI 模型应用能力。模型的能力分成三方面:理性能力、情感能力、知识能力。目前来看,模型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能力表现都还不错。但是在理性能力方面还比较弱,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
3. 在 Character.ai 中,用户与 Character 大多会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去推动剧情和做幻想的情感交流,所以在 AI 游戏中,场景的丰富性、游戏中的可控性都会影响用户留存。
Q1:2024 年,你关注最多的一个 AI 的产品/公司是什么?你觉得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于红:其实我从 2023 年到现在一直都比较关注 AI 游戏这个方向,我会把Character.ai 和病娇女友这样的产品统称为 AI 游戏。这两个产品都体现了用户不同维度的兴趣。以 Character.ai 为例,我们很关心用户在长达 2 个小时的互动时间内跟 Character 到底交互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
我们也做了用户调研,用户调研显示,用户跟 Character 会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去推动剧情和做幻想的情感交流,只有很小一部分会去交流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认为,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用户在 Character 的体验是非常类似于游戏的。我们希望长期观察到产品的泛化能力,对于 Character.AI 和病娇女友来说,场景的丰富性、游戏中的可控性都非常重要,这些最终都会体现在用户留存中。
Q2:2024 年,你思考最多的一个 AI 相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最近有什么一些结论?
于红: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模型的边界,比如模型有哪些功能,以及如何把这些功能独立拆分出来。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拆分还是相对粗糙的。比如我们把模型的能力分成三方面:理性能力、情感能力、知识能力。目前来看,模型的知识能力普遍表现地很出色,情感能力也还不错。通过适当的训练和调整,AI能以更恰当的风格进行表达。但是在理性能力方面,尤其逻辑推理能力,目前还比较弱。
为什么要思考这些问题呢?一个好的大模型产品需要发挥其优势并避免劣势。这些问题可以为我们提供方向,帮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产品方向更适合当前这一代AI,以便让 AI 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Q3:如果投 AI 相关公司,会重点投什么轮次和阶段?你的投资标准里包括了哪些必备条件?2024 年,国内下半年 AI 领域的投资可能会呈现哪些特点?
于红:我们投资的阶段不限。从公司的早期种子轮、天使轮,一直可以支持到公司 Pre-IPO 轮。
我的投资标准是希望创业者志存高远,做的事情未来有机会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正向影响。创始人要非常 Visionary,有想要改变世界的动机。
2023 年,投资人主要在投资大模型基座,我认为 2024 年大家会以投资应用为主。然而,我们也能明显观察到,投资人普遍对 AI 应用持半怀疑态度。尽管如此,我们也非常坚定的看好 AI 应用的未来,甚至包括那些最初以大模型基座形式出现的公司。长期来看,我们将从应用的角度对这些公司进行重新评估。
Q4:如果投 AI 相关公司,最看重哪些创业者的特质?
于红:创业成功对所有创业者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而 AI 领域的创业者除了需要具备其他成功创业者的特质外,还需要很强的AI模型应用能力。
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成员最好需要具备熟练用模型、玩模型的能力(Prompt Engineering),了解模型的能力边界,并了解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劣势;对于特别的场景,需要对技术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用好开源模型,能做很好的SFT, Continued training;更高的要求是对于技术发展的前瞻性有一定的预判或者认知,能够持续不断地跟踪模型技术的能力进展,这对于应用层公司选择在工程层面优化哪些能力,在模型层面等待基础模型的提高是非常有价值的(避免模型能力一提高,之前的很多工作就白费了;要做到模型能力提高以后,产品会更加好用。)
这些要求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今天的大模型不是全能的,不能实现全部的设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者普遍在找 product market fit(PMF)。今天在我们看来 PMF 应该是第二阶段要考虑的事情,第一阶段要考虑的事情是 model product fit(MPF),在创始人想要打造的产品上,如何利用模型的优势,同时规避模型的短板。因此,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成员需要对模型的应用能力有着深刻的理解。
Q5:对于 AI 领域的明星创业者有哪些建议?对于AI领域的非明星创业者有哪些建议?
于红:一件事情的特点往往就是它的优点,但同时也具备了相应的缺点。明星创业者拥有更多的经验,尤其是对当年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经验,以及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对公司发展节奏的把握等等。
如何让这些经验不成为包袱?这是明星创业者最需要克服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尽可能深入理解大模型的底层技术,并且尽可能的去多玩多用,甚至是亲自上手去训练这些模型。
而对于年轻创业者来说,他们往往有更多的创意,玩模型的能力较强、对大模型底层的技术创新理解得更多,但是在如何打造一个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对公司发展节奏的把握,是需要补课的。在这方面我的建议是:可以多和成功的创业者以及有经验的投资人沟通。
Q6:这几年最打动你的一个创业者是谁?他有哪些特质打动你?
于红:最打动我的创始人是 Musical.ly 的联合创始人 Alex Zhu。他定义了今天短视频的交互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创新点是:第一,视频采用全屏展示,这在当时是一个创新,因为此前的视频甚至图片都不是全屏的。第二,引入了上滑下滑的交互方式,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重大的交互创新。
更为重要的是,Alex 对社区型产品有着底层的深刻认知。在当年我们投资的时候,他就有讲到一个社区运营的 philosophy,是指社区的运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类似的。建立一个影响者社区的过程在很多方面与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国家的经济相似。
早期阶段,创建一个社区就像是发现一片新大陆,比如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增加人口、吸引移民,并将这片土地建设成一个繁荣的经济体。在 Alex Zhu 的比喻中,Musical.ly 代表美国,而 YouTube 和 Instagram 则代表欧洲。要说服已经在欧洲站稳脚跟的创作者迁移到美国,需要提供一个他们无法抗拒的价值提案。在欧洲,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普通创作者向上流动的机会几乎为零。Musical.ly 看到了这一点,并利用它作为吸引创作者的机会。
平台需要在早期建立一个集中的经济体系,这意味着资源和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确保他们能够成功建立观众群和财富,成为国家和平台的榜样,类似创造一个“美国梦”。随着欧洲的普通创作者看到普通人在美国成为超级富翁的故事,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实现同样的成功,这促使许多人迁移到你的平台。然而,仅仅创造一个梦想是不够的,同时需要建立一个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的经济体系。这意味着要分散流量模式,为所有用户创造满足感,建立一个中产阶级。这平台不仅能够吸引顶尖创作者,也能够持续地吸引和保留广大用户群体。这个节奏顺序不能错了,比如说一开始聚集了大量的内容创作者, 但是并没有足够的用户基础。这些内容创作者无法获得有效的正反馈,那他们可能就会离开这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