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 1 月 13 日下午,OpenHarmony 城市技术论坛第 7 站——大连站于大连理工大学开发区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圆满举办
2024 年 1 月 13 日下午,OpenHarmony 城市技术论坛 (以下简称「技术论坛」) 第 7 站——大连站于大连理工大学开发区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圆满举办。本次技术论坛从「终端操作系统十大技术挑战」出发, 以「边缘智能」为主题, 聚焦于边缘智能系统设计、高效模型推理与通信协议、数据分发加速和网络安全策略等关键技术, 从学术界与工业界交叉融合的维度, 深入探讨如何实现既高效又安全的边缘智能系统。
本次技术论坛由 OpenHarmony 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 (以下简称「OpenHarmony TSC」) 主办, 大连理工大学 OpenHarmony 技术俱乐部承办, 大连理工大学协办。大连理工大学教授、OpenHarmony 技术俱乐部主任徐子川担任本次技术论坛的出品人,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副院长孔维强教授担任本次技术论坛的主持人, 邀请到了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进行技术报告, 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罗洪斌, 清华大学国强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刘云新, 华为 OpenHarmony 网络协议首席架构师、OpenHarmony TSC-通信互联 TSG 组长李杰, 深开鸿 OpenHarmony 社区开发部架构师、OpenHarmony 兼容性工作组成员孙炼,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黄倩怡,Dragonfly Maintainer 戚文博,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杨松。
嘉宾合影
技术论坛出品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OpenHarmony 技术俱乐部主任 徐子川
技术论坛主持人: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副院长 孔维强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院长樊鑫教授为本次技术论坛致辞。他表示: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工程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产学研」的协同发展, 以及创新和产业链的不断融合。本次 OpenHarmony 城市技术论坛的召开, 为边缘智能技术的深入探讨提供了重要平台, 也为我国软件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期待在学术界、科技界以及产业界等多方的共同推动下, 加速推进信息产业技术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 赋能更广泛的产业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院长
樊鑫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杰青罗洪斌在《系统观念指引互联网体系结构创新》的报告中提到, 创新互联网体系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在安全性、规模可扩展性、可演进性、可管理性等方面的问题, 是信息网络领域数十年来悬而未决的国际学术难题。针对互联网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特点, 罗洪斌教授介绍了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揭示互联网的功能本质和网间互联本质的方法, 并分析了互联网体系结构创新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创新互联网体系结构--共生网络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杰青 罗洪斌
清华大学国强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刘云新在《边缘智能:让智能无处不在》的报告中提到,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应用的不断涌现, 计算模式正在从以云计算为中心的集中式智能向面向边缘计算的分布式智能逐步演变。在边缘智能时代,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于资源受限又形态各异的边缘设备, 满足丰富多样的智能应用的实际需求, 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 也提供了很多研究课题。针对该背景, 刘云新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边缘智能中的主要挑战和机遇以及所在团队相关研究工作的近期进展, 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异构计算资源提升深度模型推理的性能。
清华大学国强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 刘云新
华为 OpenHarmony 网络协议首席架构师、OpenHarmony TSC-通信互联 TSG 组长李杰在《面向 OpenHarmony 全场景协同的通途极简协议》的报告中提到,OpenHarmony 作为万物互联底座赋能千行百业, 其中通信互联能力至关重要。为了满足新应用场景的诉求, 通信协议标准、网卡硬件器件不断向着高带宽、低时延方向发展演进, 但传统 TCP/IP 协议栈并没有跟上演进步伐, 下一代通信互联协议应该如何设计, 才能满足后摩尔时代高性能通信诉求, 值得深入探索和思考。针对该背景, 李杰从 OpenHarmony 当前的通途极简协议栈为出发点, 引导并提出了下一代高性能通信协议设计思路及关键技术。
华为 OpenHarmony 网络协议首席架构师
OpenHarmony TSC-通信互联 TSG 组长 李杰
深开鸿 OpenHarmony 社区开发部架构师、OpenHarmony 兼容性工作组成员孙炼在《深开鸿基于 OpenHarmony 的开源共建与校企合作实践》的报告中分享了深开鸿在开源共建和高校合作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案例介绍了如何以 OpenHarmony 开源共建助力生态建设, 以教学、教材、学生活动、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和高校合作, 推动 OpenHarmony 人才培养。
深开鸿 OpenHarmony 社区开发部架构师
OpenHarmony 兼容性工作组成员 孙炼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黄倩怡在《面向移动设备的智能感知与定位》的报告中提到, 用户感知是实现意图理解的基础。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OpenHarmony 提出了意图理解框架, 实现对用户显性与潜在意图的理解,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场景体验。针对当前移动设备智能感知与定位的问题, 黄倩怡副教授详细介绍了所在团队在移动终端上开展的智能感知与定位工作, 并展望了智能感知和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 黄倩怡
Dragonfly Maintainer 戚文博在《Dragonfly 在 AI 场景下的数据分发加速实践》的报告中提到,Dragonfly 基于 P2P 技术提供高效、稳定和安全的文件分发和镜像加速, 旨在成为云原生架构中的最佳实践和标准解决方案。戚文博在报告中简要介绍了 Dragonfly 的整体架构以及最新版本特性, 并分享了所在团队在 AI 模型分发场景下使用 Dragonfly 和 Nydus 的最佳实践。
Dragonfly Maintainer 戚文博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杨松在《边缘计算下的服务功能部署与视频资源分配》的报告中提到,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 数据处理和存储逐渐向边缘端转移。5G、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 更使得边缘计算为服务功能部署和视频资源分配带来了巨大变革。针对该应用场景, 杨松副教授聚焦于边缘服务功能部署框架及算法、边缘视频流传输系统以及边缘视频内容放置框架算法, 综合分析了该场景中存在的资源管理、服务可用性等关键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 杨松
OpenHarmony 城市技术论坛旨在从「终端操作系统十大技术挑战方向」出发, 依托 OpenHarmony 技术俱乐部、联合 TSG 等社区专家, 以城市为活动单元, 邀请共建单位、地区企业, 聚焦当前 OpenHarmony 相关技术所面临的难点、热点, 打造多元素对话交流平台, 打造产学研用生态闭环。截至目前, 上海、武汉、长沙、北京、张掖、大连等城市举办了技术论坛活动, 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 推动 OpenHarmony 技术生态繁荣发展。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