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对话谢欣:飞书 7.0,如何重塑 AI 时代「人和组织」的关系?

摘要

参与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未来与 AI 智能体的关系会是怎样的?

11 月 22 日,飞书发布了大模型能力加持的新功能——「飞书智能伙伴」,相比市面上大多数类 Copilot 的产品而言,飞书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为了智能伙伴能够成功「landing」,新版本飞书 7 做了很多准备,用飞书 CEO 谢欣的话说,「打好了基础」,让 AI 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用户行为和数据——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

针对产品本身,飞书是如何思考的?

在 AGI 初见曙光的时候,面对 AI 带来的生产力和协作范式的升级,企业组织应该怎样做好准备?

参与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未来与 AI 智能体的关系会是怎样的?

我们跟谢欣聊了聊,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以下是极客公园创始人 & 总裁张鹏与飞书 CEO 谢欣的对话,经 Founder Park 编辑整理。

 

01

最初没有规划的功能

张鹏:飞书刚发布了一系列智能原生的应用,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印象比较深的功能有哪些?

谢欣:我想一下我自己用的(经验)。首先,每次开完会,生成智能会议纪要。熟悉飞书的朋友可能知道,飞书会议可以录制,形成妙计,妙计就是把大家每一句话都原封不动展示出来,好处是很全,坏处就是太全了,看起来很辛苦。

所以首先我们在妙计里形成一个摘要,这是第一步。很多产品可能到这一步就结束了,但我们觉得还不够。

还有一个产品,飞书文档。很多人手工写会议纪要,会直接去文档写,所以我们开完会后,可以进入飞书文档自动生成会议纪要,这个纪要是长度适中、不长不满的内容,还会根据会议内容生成一些可能需要的待办,可以转成真正的待办。往下还有分段落的纪要,第一段、第二段会议进行了什么,再往下就是完整的妙计。

所以妙计现在是飞书完整的会议纪要的一部分内容。

张鹏:它是底座,在它上面有更加精准的、更跟你相关的,更节约你时间的内容。

谢欣:对。它比较好的一点,利用了飞书文档这个产品。有时候,不管 AI 生成得如何,人总会觉得,「不太满意,我想修改一下」,现在它就是一个飞书文档,你可以随便改,添加一段文字,手工加个 to-do,删减一个,都可以。

它就是一个文档,大家可以协同、编辑、评论,所有功能都集成到一起,这是第一个我印象很深的用得蛮多的功能。

张鹏:对,你应该要参加很多会议,或者很多会议内容需要被知晓。还有什么(功能)?

谢欣:还有一个小功能,我们是做的过程中发现的,其实(最初)没有规划这个产品功能。

一个群,如果有很多消息没看,会生成一个群未读消息的摘要,这是大家能够想到的功能,但我们在这之外延伸了两个功能。

不止一个群有未读消息的时候,可以在早上,收到所有未读消息的合集。这个工作方式以前是没有的,以往要进入一个群再处理,现在我可以看到(所有未读消息)的总结。

此外还有一个相呼应的功能,每日工作总结。它把各个群消息汇总到一起,(生成)一个长度适中的(内容),累计一天,完成了哪些事情,哪些需要生成待办。它可以跨群去总结,我自己感觉这个是非常实用的。

它产生了一个新的(处理)方式,以往 IM 解构的产品,都需要先进入一个群再做事,再进入另一个群。现在你可以直接看到一个完整的东西,每日工作总结,不就是一个简版的日报吗?相当于每天自动就有一个日报,也能满足一些公司要写日报的要求,把它作为基础再调整。

 

02

为什么是「伙伴」?

张鹏:飞书本来大家很欣赏的,因为它促成了组织里信息的流动,沟通很容易「艾特」,不会错过协同的东西。但你现在说的这个进阶(功能),实际上是信息化之后的智能化。

一个个体,在组织里,工作流的信息化,是第一步。现在你们要把它智能化。

这个感觉很有意思,你们今年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智能伙伴」。现在大家都流行叫 Copilot,为什么你们叫智能伙伴?「伙伴」这个视角该怎么理解?

谢欣:我们的确花了很多精力去思考。今年四月,微软发布 Copilot,大家都开始关注,我们就在想,为什么微软叫它 Copilot?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我们也在学习,看别的公司各种做法,AI 产品怎么做,形态是什么?

当时我们有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整个产品,最主要的形态应该是什么?

不同产品做法的确不一样,主流最常见的,是原来的主产品,右边加个小框,可以点出来对话。微软的 Copilot,很多产品的基本形态都是这样。然后我们思考,这个形态还是挺有价值的,但它是不是就是最根本、最应该出现的一个形态?(Copilot)这个形态像一个功能。比如 Excel 功能特别多,就(呼出 Copilot)让它帮忙,是一个加强的功能。

后来我们看了很多,也学习了很多大模型本身的技术,就总觉得有点不对。大模型和以往的技术浪潮相比,有一点不太一样,以往比如手机、移动互联网,它是个手机,大家一看就懂。但这次是人工智能,核心,它是智能。什么拥有智能?人有智能。所以(好的 AI 产品)不应该太像工具,更应该像一个「人」。很多 AI 产品、功能,都是一个浮窗,一个功能模块。(像)人的话很不一样,它得是 ID,是「一个人」。

其次,这个「人」是谁?

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助手,assistant。现阶段大模型的能力,的确像个助手,有用,但不是特别有用。我们实际使用时,也会发现自己的功能,有时候也不稳定,因为大模型的能力大家也都知道,现状的确是这样。但我们预期以后一定会慢慢变强,技术在逐渐涨潮的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十年,大模型今年可能算是元年,像 iPhone 一代,它的能力是有限的。

但是,iPhone 一代到 iPhone 15,基本形态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张鹏:理论上,在第一瞬间,至少演进的大目标应该是一样的。

谢欣:对,我们在想,如果它(AI)以后越来越强了,它还会是个「助理」吗?

「助理」这个定义可能不够好。你想,你招了一个特别强的「助理」,它的能力、边界都被「助理」限制。所以我们觉得,他应该是你的「伙伴」。它现在可能是个「小伙伴」,但会慢慢变强,逐渐可以把任务完全委托给它。

我觉得这是一个可能长期而言,更适用的概念。不论是当前能力还不是那么强,还是未来能力很强的情况,它都是能够基本保持稳定的概念。

再比如,(「伙伴」)和功能有什么区别?功能之间是孤立的,每个功能操作完之后,功能本身不会记得你操作过。比如在 Word 里把字调成红色,但是没有「人」帮你记住(这些操作)。

但是一个伙伴,只要功能够强,它记住了你所有的操作,知道你编写了这个文档,你在这件事上工作过,它拥有「记忆」。随着它未来越来越强大,它会慢慢掌握你工作需要的东西,了解你的工作风格习惯,我们认为它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在授权的前提下)AI 能够知道你工作中所有事情,我们觉得,这个 AI 的基本形态,应该是个伙伴。

张鹏:这个思维蛮第一性的。今年很多人都说大模型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的「AGI 的曙光」,通向未来十年,很多人都有共识,AI 一定会深刻改变所有的环境。但我们最没共识的,是未来三年怎么走,下一个产品要怎么做

你刚才说的启发了我,AGI 本质上要通用,也要真正的智能,所以把它当成一堆 feature 功能可能不够,它应该有一个智能的「身份」。你定义了两个核心的问题,一个是要有记忆,第二个是它在你(用户)身边和你的关系

谢欣:对,我再展开。对于这个「伙伴」,我们额外再强调一点,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伙伴。我们看了很多市面上的产品,有些产品是公共的 bot、机器人,每个人用它都是一样的。

我们认为这个「伙伴」是每个人未来都会有的(独特的),它会非常了解我在工作中的权限,它只能拥有我的权限,没办法拥有别人的权限。

张鹏:所以它应该是「我的智能伙伴」,不是全公司通用的。

谢欣:是的,更准确地说,首先有一个个人的伙伴,此外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公共的伙伴,承担一些专业职责。

我们可以说远一点,今天(AI)还没有这么厉害,稍微展望一点。一个组织结构,每个部门里都是人,但未来,随着智能伙伴越来越强大,能力越来越多,组织结构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一方面,它擅长很多我们不擅长的能力,比如财务是一个专业学科,所以有一个人专门负责财务,编程是专业的,有人专门负责编程,这两者是没有关系的。但从智能伙伴来说,它的能力可能不是这样划分的。

大家知道现在大模型的能力,比如,它非常擅长总结,但是我们现在的组织里...

张鹏:从来不存在一个总结岗。

谢欣:对,从来不存在。所以可能以后的公司结构,会因为模型擅长的东西而产生影响,发生变化。

 

03

大模型产品化的认知在改变

张鹏:上半年 Copilot 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很好奇,飞书在这件事上,为什么不早点做一个 Copilot?最终为什么没有直接做 Copilot,而是比较第一性地创造了「智能伙伴」的产品定义,内部发生了什么?

谢欣:说实话,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学习。(大模型)对我们也是一个新的技术,最开始感觉市场有点着急,大家赶快地推出了很多功能,但后来感觉很多东西好像都变了。比如说 OpenAI,最初产品的一些结构,后来都改了。

我们发现,大家(对大模型产品)的很多认知在变化,我们在过程中也在学习。最开始看到微软推出 Copilot,我们当时琢磨,「这可能是最好的形态」。

张鹏:哈哈哈,也曾经这么想过,客观地讲。

谢欣:(笑)对,毕竟微软很「大牌」嘛,哈哈哈。

然后我们找各种能找到的资料,去看、去学习、找人去问。最终,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形态,它还是一个功能化的东西,在每个已有产品边上添加功能,这个功能可以让已有产品用得很好,但我觉得这不是很理想的。还是要往未来看,三年、五年后的大模型能力,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产品形态。

张鹏:那其实是一个工具里的助手,但我们可能真正想要的是一个智能伙伴。

 

04

业务场景里的 AI 功能

张鹏:听说飞书内部日常工作中已经用了很多 AI 的能力了,我们都是刚看发布会,刚开始学习了解,能不能先给我们分享一下,智能伙伴对组织、个体和具体业务,有怎样的作用?

谢欣:我先说一个小的场景,但是用的人很多。我们商业化团队,去获客,介绍飞书,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我们要准备相应的材料。比如一个电商客户,我们要准备材料,哪个方向,有什么特点,规模大小...... 需要准备很久的时间。

张鹏:每个客户单独准备一套。

谢欣:对。要针对性地准备,pitch 的成功率才高。但每次的企业都不一样,上一次集的材料下一次不一定能起作用,所以这个工作量其实很烦。现在,有一个 AI 的功能,你只要在群里把需求说出来,比如,一个中等规模家具厂,他们有什么特点,然后(AI)很快,一两分钟就把相关材料准备好,可以生成一个很长的文档。

以往大家去打单,你要花很多时间准备,然后才去见面,去聊。现在你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见面,去聊,这才是更有价值的时间。

张鹏:AI 在这里开始明确地起到作用,辅助你(员工)节约了时间。

谢欣:它是一个业务场景。现在很多 AI 功能,开箱即用的功能,每家都差不多。但我觉得,进入一家企业中,除了那部分开箱即用的功能,还应该有一些根据业务特点定制的,随着业务发展开发出的深度功能。我们的商业化团队,他们的工作效率就提升了很多倍。

张鹏:因为它精准地对齐了特定团队在特定环节里效率提升的需求。

谢欣:是的,非常精准。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说,销售总监要 review 下面销售的拜访记录,查看他们下一次的安排等等,这些也都被自动化了。现在实际上有一个智能伙伴在 review 这些东西,督促你下一次的动作,询问你进展如何。相当于你和你的上级,这个工作流程,变成了你和你的智能伙伴之间的工作流程,然后上级可以直接查看汇总情况。

张鹏:所以未来,我们组织内很多的「对齐」,是不需要在对齐的动作中完成的。我们本身把「对齐」当成一个动作,可能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谢欣:我特别同意。人们花了很多时间彼此同步信息、对齐信息,尤其在工作中,为了防止信息差,需要花很多时间跟别人讲清楚。我认为这件事,未来随着 AI 能力逐渐增强,智能伙伴就可以帮助你基本完成,只要你授权给它,它负责信息拉齐。

我觉得现在的工作场景中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一种仅仅为了信息对齐互通,另一种,我们希望讨论碰撞出新的火花,未来这(第二)种应该成为主流,对齐的东西就交给智能伙伴。

张鹏:这激发了我对智能伙伴未来最大的愿望。比如我们俩有很多要对齐的东西,我们的两个智能伙伴之间,以光速就可以迅速完成,我们则要聊一下,那真是花两个小时的人生啊。

 

05

要看到可能性

张鹏:我很好奇,未来你身边会有智能伙伴,再结合到各个业务体系,更垂直的领域,还有更多的功能。现在我们所说 agent,要自己运用工具,甚至自己去组织(其他 agent)。未来这些伙伴,会不会有更多的,比如工具的能力?

谢欣:会的,特别正确。拿飞书来说,今天之前,飞书也好,其他也好,都是为人设计的。未来的协同能力,还要为 AI 设计,为 agents 设计,为智能伙伴设计。

整个这套平台,不能只考虑人的便利,还要考虑到智能伙伴,这样它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便利,让它把逐渐强大的能力发挥出来。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飞书本来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协同,现在在考虑人和 AI 怎么协同,未来可能要考虑 AI 与 AI 如何协同,智能体之间如何组队等等。现在也许(大模型)能力还不太行,但我们要看到它具有这种可能性,才能在未来把它做出来。

张鹏:跟你聊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觉。越是对未来感到兴奋的时期,越要做最基础的工作,这就是要做到 AI Ready。AI Ready 有不同的视角,我先说说,很多时候,你把一个好产品放到员工面前,大家不一定真的能用好,这其实是很大的浪费。

飞书应该也面对这样的问题,「智能伙伴」这个全新的概念,怎么才能让每个个体接受这种全新的关系?大多数人也许并不会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这个时候就特别考验产品,你们怎么解这个问题?

谢欣:一方面从产品层面上努力,但说实话,也不能只通过产品,我们也做不到(笑)。

张鹏:这是真问题。

谢欣:没错,现在来说,AI Ready 这件事非常重要

想让 AI 发挥作用,首先得让它能接触到数据,第一,以飞书为例,飞书本身的数据 AI 也能接触,我拥有权限的数据,我的智能伙伴能够接触,这个概念在飞书智能伙伴上感觉很自然。

张鹏:所以飞书本身基于信息充分流动的思想和架构,是一个很好的基础面。

谢欣:是的。然后飞书之外的系统,我们也让它在飞书 7 里打开,我们把别的系统的数据,对 AI 开放,这是第二。

第三,有些(数据)压根没有系统,我们有很多工具,可以帮助搭建系统,通过 AI 或者其他方式,把数据构造出来,让智能伙伴能够接触到。

这一切就是帮助企业实现 AI Ready(的方式)。

 

06

为 AI 设计的组织结构

张鹏:AGI 在下一个 10 年里对整个社会、商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今天任何一个组织,不可能脱离这个影响,所以至少要做到 AI Ready。

飞书最早是在工作流里带着对组织的一些思考,让信息充分流动,我发现这个出发点好像又转回来了。它必然要带着对组织的未来形态的思考,去设置这个工具,才能让工具一步步适配组织在下一个时代的需求。

我们是不是可以非常明确地预言,未来的组织不能只是人的组织,必须是人和 AI 协同的组织?

谢欣:就是这样。我们刚才谈到,现在的组织,说的是人。公司的组成、公司组织结构,什么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按部门划分、 BU 制、职能制,谈的都是是人。而且人是按照适合的角色分类,按学科分类。

未来的组织会很不一样。因为 AI 擅长的事情,假设认识纵向的,AI 擅长的是人的横向拉伸。它拥有非常多的知识,但有些东西又不擅长。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组织结构是比较复杂综合的结构,一家企业里,可能会有很多 AI 智能体,它和人是一种复杂的配合关系。个体的智能伙伴、公共的智能伙伴,然后公司的老板可能有一个从他的视角,非常强大的俯瞰公司各种信息的智能体。

人们的配合方式可能也会变。现在,我们都是一个人汇报给另一个人,未来可能一些人做的工作是汇报给一个 AI,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

张鹏:所以你看让人兴奋的不只是产品、工具、工作流(在改变),组织管理,我们过去认为都定性了,大师写了很多年的东西,也要发生变化了,这是真的让人觉得很兴奋的点。

谢欣:我觉得会的。而且因为 AI 有些事情非常擅长,那些事人就可以不做了。这样的话,一个人在原本一个岗位上的一部分职责,就被 AI 帮忙拿掉了,所以说,有可能人的岗位职责也会重构。

这个到底会怎么演化,现在还说不太清楚。

张鹏:(笑)现在我们都有人力资源部,以后可能还有一个 AI 资源部。

 

07

打基础很重要

张鹏:飞书这次年底的发布会,你猜一猜大家用上产品后反馈会怎样?

产品层面未来迭代的速率是怎样的?是快速迭代,还是更加审慎一些?

谢欣:发布之后,大家的反馈,我其实不太敢裁。(笑)就像刚刚提到的,现在是 iPhone 一代刚发布的时候,但大家的预期其实已经在期待 iPhone 4 了。所以我不太敢确定大家的反馈。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做了很多基础的工作,包括飞书 7 的产品形态,这个「智能伙伴」的定义,它能够发挥的作用,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打这些基础。在今天,它不一定马上就能变得很厉害,很强大,但是因为基础比较牢,我觉得后面它应该是眼见着,多一个功能,变强大一些,再强大一些。我会眼看着它变强大。我觉得,现在的基础非常重要。

张鹏:所以,会不会传统意义的产品迭代的过程也会变化?它可能会像一个伙伴一样,依托数据和模型能力,跟用户一起成长?

谢欣:会有一些变化。一方面,我们在打造一些更好用的工具和方法,让这个伙伴的技能提升得更快。另一方面,未来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用户创建了某个专业能力的伙伴,更多人能够去使用。

张鹏:所以也有可能,在飞书上,会存在这种「专业能力的 Store」?每个人创造的好的「伙伴」,可以通过飞书的平台分享给更多的人?

谢欣:没错。我们其实在飞书 7 上花了很多精力打造这个基础,我们也是反复思考学习,看别人踩过的坑,花很多时间做基础工作,我认为后面,会有更好的成长。

 

08

未来的 CEO 更需要做成事的决心和意愿

张鹏:我再问一个好奇的问题。谢欣你这些年,一直在针对组织、协同、工具这些,跟随着公司一起成长,你本人也有足够的管理经验,我很好奇,你会怎么定义自己,作为组织里的 CEO,正在下一个时代,怎么能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老板?CEO 未来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因为你面对的,可能不只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组织,可能是一种我们现在很难想象的组织形式。

谢欣:这是一个蛮有意思的问题。我其实思考得不够深,但有一些基础的想法可以分享一下。

CEO,一般来说,都有着某些专业能力,一路爬升,专业技能作为基础。我觉得未来,其实不单纯是 CEO,可能 CEO 在这一点上更加凸显——因为 AI 本身的通用能力、技能型的能力会越来越强,CEO 角色对于专业能力的要求会稍微弱一些。更重要的,是你对做成一件事情的决心、意愿,你的认知判断能力可能会更加重要。

AI 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会成长得比较快,它会帮你把这块能力补充上。比如我们要接触制造业的公司,AI 会有各种制造业的知识,它都懂,你问它就好了。

但是你要有非常强的决心,要组织一切资源,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

张鹏:甚至,定义这件事究竟应该是什么事,这是 AI 做不到的。

听起来对年轻人更有利?以前做个 CEO 怎么也得 35 岁以上?(笑)以后,(专业)能力的爬坡,AI 会帮你爬了,但你需要更多地去理解世界,思考你真正觉得值得解决的问题,定义好问题,然后有足够的决心和意愿去推进。

谢欣:提出问题这个能力,变得很重要。

 

09

员工应该跑赢老板

张鹏:刚才我们说 CEO 要怎么适应,本质上是通向组织会如何变化,AI 会成为伙伴,人的价值到底该怎么释放。

这也涉及到职场,如果老板都在用 AI,有了 AI 伙伴,员工该怎么办?

谢欣:我觉得如果老板用了 AI,那你要用一个更强的 AI,要跑赢老板。

老板一般时间不多,你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多 AI 相关的工具,去了解、掌握。你会超越他/她。

张鹏:哈哈哈,有道理,你说的这个视角,解锁了大家更多往前探索的可能性。

 

10

不要让 AI 刷存在感

张鹏:听说你今年也全球各地跑,学习 AI 相关的东西,有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的?

谢欣:先说一个好玩的,我看到很多人用 AI 的一个场景,很搞笑的,用户用 AI,写邮件,写一句 Prompt,让 AI 扩写完整,发出去。然后收件的人,把它 summary 出来,再简化回来,就,两个 AI 不知道在忙什么事情。(笑)

我觉得就是,AI 的使用,要把它用在真正有效率的地方,而不是为了让 AI 刷存在感,好像是为了用 AI 而用 AI。

张鹏:(笑)说白了,AI 不应该是一个形式,它应该直通真正的结果,应该真正解决问题。

谢欣:我们还聊了一些比较远的、纯技术,甚至有一点科幻的问题。我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大模型看起来很有智力,像一个只会生物,但是它跟人有一个区别,人生下来,先有智力,然后学习知识,而大模型是先灌输了足够的数据,才拥有了智力。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不一样?

有个有意思的答案。感觉上数字的生命体和生物的生命体可能很像,但生物已经进化了很久,人可能是「GPT-1w」了,从最原始的单细胞草履虫,没有智力,(进化)过程中不断地重新 train,每一代 train 一次,相当于把生活中的履历,一定程度上 train 到了下一版本的大脑中,最后构成了现在(人类的智力)。

所以,我们看上去,生而拥有的智力,其实是前面无数代 pre-train 进去的,这一点跟大模型很像。

张鹏:其实换另一个视角,人类每天视觉、听觉、触觉,每天都在接触世界接触数据和信息,它也是一种学习。只是未必是一种结构化的、文字化的东西,它可能本身也是多模态的,不断在给我们输入。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个数据量其实非常大。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