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是中国商用车走出下行徘徊期的重生之路? 又是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在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商用车浪潮中脱颖而出?
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是中国商用车走出下行徘徊期的重生之路? 又是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在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商用车浪潮中脱颖而出?
近日, 亿欧智库在其研究报告《2023 中国商用车电动化、网联化以及智能化发展研究》中给出了答案。报告聚焦于商用车电动化、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进程与市场动态, 从当前商用车市场行情、技术发展现状与痛点等进行多维度研究与解读。
2023 年智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图谱已见端倪
报告指出, 当前电动化、网联化与智能化正在重塑商用车产业链格局, 供需生态日益完善。供应端包括电动化、网联化与智能化制造商与解决方案商, 需求端包括传统主机厂与新势力主机厂。
传统主机厂拥有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与品牌力, 但传统视角与定向思维限制其执行展开。商用车新势力展现出了技术智能化、产品定制化等特征, 并在物流行业和专用车领域优先落地。其主要优势在于融资实力强大, 且对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投入和重视程度极高, 同时基于精炼的组织机构及人才体系, 开放研发生态, 按客户需求从「0 到 1」的新能源化、智能化正向开发产品, 在高级别智能驾驶方面有优势。其中,卡车造车新势力 DeepWay 坚持全流程正向开发新能源智能卡车理念, 为行业带来经济性与智能化双重优势,得到了亿欧智库的重点推荐与肯定。
新能源商用车面临着多技术路线共存, 不同场景适用不同技术路线
从 2022 年中国不同类型商用车新能源动力形式占比来看, 纯电动仍然是主流, 占比 90% 以上。燃料电池受到成本与技术制约, 还未实现大批量的商用。2023 年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将是多技术路线共存态势, 根据应用场景分类。纯电动会集中在 300km 以内的中短途运输。燃料电池在中重型、中长途场景下有望被大规模应用, 远期看 300km 以上的中长途将是氢能源的核心用武之地。
在动力电池的使用上, 新能源商用车也有不同路径。蓄电池方面, 磷酸铁锂电池占据行业主流地位, 原因在于商用车对安全性要求更高, 磷酸铁锂电池不易燃烧和爆炸, 安全性更优。且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 使用频次更高, 对电池循环性要求更高, 磷酸铁锂电池相对成本更低, 循环寿命更长。同样,DeepWay 深向星辰车辆搭载 466 度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组, 这点与市场主流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此外, 对于动力电池的未来发展,DeepWay 总工程师谭昌毓指出「电池作为新兴技术, 目前还没有大批二手车的交易, 因此市场上还没有真实数据可以反应电池的残值。但目前已有很多企业开始布局储能与电池回收技术。相信未来电池回收产业的规范发展, 将为整车全生命周期带来正向价值。」
电动化、网联化与智能化有望催生出商用车产业新兴生态与商业模式
报告指出, 换电模式有望在商用车中, 尤其是干线场景中率先成熟, 主机厂、换电运营商、能源企业、电池制造商与电池资产管理企业将构建换电新生态, 短期来看将构建试点换电运营线路, 收集数据, 验证「车电分离」模式的经济性, 长期将推向全国大范围。此过程中, 有望催生多种运营模式, 如电池租赁、电池银行、换电站运营等。DeepWay 在运营模式上同样具有巨大优势。公司独创整车销售、电池租赁以及度电收费三种不同运营模式以适配各种工况场景、资金诉求, 保障客户实现 TCO 最大收益。
此外, 随着智能网联产品技术持续升级, 软件占比将越来越大。亿欧智库预测, 未来 3 年智能网联技术仍处于推广期, 需要与金融保险业深度结合, 进行安全与经济性验证, 同时企业方需要不断收集车、路、人端数据, 利用数据进行赋能车辆运营。预计 2030 年以后,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 自动驾驶系统有望代替部分大型物流企业的传统司机, 正式进入运力软件收费时代, 而部分小型车队或个体司机随着年轻化, 座舱娱乐生态及模式有望实现商业应用。
近年来智能新能源重卡赛道关注度不断走高, 中国汽车工业的迭代早已不再是乘用车孤独地作为先行者。中国电动商用车也将追随乘用车的脚步, 叠加电动化带来的的敏捷控制和智能网联化的无人驾驶技术, 登上属于自己的时代舞台, 成为全球商用车电动化、智能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进者, 为实现人类低碳、环保、安全梦想贡献中国商用车力量。
2023 年, 中国商用车的重生之路肇始于斯。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