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认吧,人类本质就是「叶公好龙」。
1970 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Masahiro Mori)提出了著名的「恐怖谷」(Uncanny Valley)理论,指的是当机器人和人类高度接近的时候,会让后者感到恐怖和反感——这大概是为什么,《星球大战》里的 R2-D2 憨态可掬,但是《终结者》中的机器人则让人寒毛直竖。
其实,恐怖谷理论并不局限在机器人领域,任何可能用到智能的事物,都有可能不小心掉入「恐怖谷」之中,例如现在汽车行业如火如荼的智能辅助驾驶。
就像人们会叫现在的人工智能是「人工智障」,现阶段的智能辅助驾驶,也没少被骂。
不过,人毕竟有「叶公好龙」的本能,嘴上说想要个「老司机」一样的智能辅助驾驶,而当汽车上搭载的智能驾驶,真的赶上老司机的时候,你最大的反应可能不是惊呆,而可能是害怕。
至少,笔者最近体验的智己高速 NOA 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后,就在机器自信的操控下,吓怂了。
智己高速高架 NOA 领航辅助在高速上测试
30 厘米呢,你怕啥?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笔者虽然不是「车神」,但驾驶习惯也绝不是「马路三大慢」的水平。这就更显得智己这次的高速高架 NOA 领航辅助的恐怖之处。
在出发向收费站走的时候,笔者还是很放松的,因为这次试驾用的正是此前开过的智己最新的 SUV 车型 LS7,所以上手特别轻松,没有任何压力。
直到出收费站开始进匝道,将怀挡杆向下拉到底,即可启动高速高架 NOA 领航辅助,这时 LS7 的主驾屏幕上会出现一个蓝色的方向盘,同时旁边还有三道杠;前者代表领航辅助已开启,后者代表目前领航辅助的「可信任度」,显而易见,当蓝色「杠」的数量减少时,驾驶者就要注意,可能需要随时接管车辆了。
智己高速高架 NOA 领航辅助给我的第一个「下马威」,就在出匝道入高速道这么个简单时刻出现了。
当时左边车道一辆拉货大车开始靠近,一般情况下,笔者可能选择轻踩刹车,让「师傅」先走。没想到的是,智己 LS7 毫不畏惧,毫不减速,几乎本能地,笔者踩下刹车,暂时退出了高速 NOA 领航辅助功能。
随车的工作人员非常淡定地告诉笔者,其实刚才的接管毫无必要,因为智能驾驶系统能很好的控制与旁边车辆的横向距离。「最小距离在 30 厘米左右」,他说道。我很想感谢这位同学给我宽心,但说实话,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我都不想发生和临车的最小距离到 30 厘米的情况,尤其对方是一辆大车的时候。
仿佛听到了工作人员的夸奖,在恢复领航辅助后,感知到前方并无车辆,LS7 迅速把入高速的 50 千米/小时提高到高速上限的 120 千米/小时,让我吃了第二惊——加速迅猛,毫不犹豫。
同时,真的像一个老司机那样,当感受到本车道内前方行驶缓慢,而旁边车道较为空旷时,会毫不拖泥带水的打灯变道。和人类司机不同的是,智己的高速 NOA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会在很远距离,就观测到哪一条车道更快,早于人类司机进行变道。
在出高速时,智己 NOA 高速领航辅助,再次体现了「老司机」的自信。一般驾驶者,可能会在 1.5 公里左右并线到最右车道,当天试驾的这台 LS7,敢于把距离缩短到 1 公里以内。
正因为 NOA 高速领航辅助如此自信,这段 30 分钟左右的试驾车程,感觉非常迅速就完成了。
智能驾驶的「光谱」
试驾过智能辅助的同学,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智障」时刻,例如旁边车硬「加塞」,智能驾驶系统会一个「大脚刹车」;前车加速驶离后,智能驾驶并不会同样迅速加速跟上,而是一点点加速。
相对来说,大部分车厂对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采用的是「保底安全」的策略,就是慢一点不怕,但一定要保证车的安全,或者经常性从领航辅助状态退出,把控制权「甩锅」给人类驾驶者。
这也是为什么智己的 NOA 领航辅助,能够在众多系统中「跳脱」出来。笔者将这套高速 NOA 方案描述为「激进」,对比的是一般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保守」。而智己的工作人员认为,相较于「激进」,「高效」可能是用来描述这次智己高速 NOA 更准确的形容词。
同时,智己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从上海到苏州的高速通勤路段,他一直在使用这款高速 NOA,非常省力并且没什么问题,暗示笔者驾驶「过于保守」。
他描述的其实也恰恰是目前智能驾驶辅助的一个有挑战的地方,除了测试员和相关产业者,一般的消费者,甚至就算是经常试驾的媒体记者,每次试驾,也不过是个把小时。而对于一套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信心的建立,需要的时间可能要长很多。
解决的方法,或许也没那么难:就像驾驶模式可以分舒适、经济、运动,也许未来的智能驾驶辅助也会提供类似,从「保守」到「激进」,或者从「舒缓」到「高效」,分成三个档位,将选择权留给用户,丰俭由人。
智己汽车联席 CEO 刘涛宣布高速高架 NOA 上限时间|智己汽车
另外,虽然本次试驾的 LS7 是配备了激光雷达的版本,但其实这次的高速 NOA 领航辅助系统并没有使用激光雷达,也就是说使用的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设备作为感知。工作人员透露,激光雷达会在此后的城市 NOA 领航辅助中起作用。
这也暗合了现在不少厂商倡导的智能驾驶「极致性价比」方案,中国的汽车公司的「激光雷达狂热」,似乎已经开始降温。
从某种意义上讲,智能驾驶辅助「恐怖谷」效应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这个一直以来被讽刺「噱头」的技术,已经真正开始取得进步。
而在不断训练和攻克「Conner Case」(特殊案例)的过程中,如何让越来越「平易近人」的智能驾驶被普通消费者接受,也将成为车厂们要关注的下一个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