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1885 年德国工程师卡尔·苯茨制成第一辆燃油车至今, 已过去 130 多年。
自 1885 年德国工程师卡尔·苯茨制成第一辆燃油车至今, 已过去 130 多年。在这段跨越一个世纪的汽车工业史中, 欧美汽车一直牢牢把控着内燃机、机械底盘等尖端技术, 亦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先进生产力量。而中国汽车虽然一直在不断努力, 市场优势不断扩大, 但在品牌硬实力上依然有所欠缺。
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 汽车产业格局正式迎来洗牌。数据显示,2022 年, 我国汽车出口达到 340 万辆, 同比增长 55%, 首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112 万辆, 同比增长 190%, 占汽车出口总量的 33%。在新能源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 国产品牌在品质、产品力等方面都对国外品牌实现了超越, 赢得海内外广泛好评。而最近在汽车圈引起热议的特斯拉对撞极狐事件, 正是国产品牌高质量崛起的一个缩影。
极狐「撞赢」特斯拉, 产品结构强度远超欧美
3 月 10 日, 有媒体发布了特斯拉 Model Y 对撞极狐阿尔法 T 的测试结果视频。视频中显示, 两车以 66 公里的时速, 进行重叠度为 50% 的正面偏置对撞, 而碰撞结果令不少网友都跌碎了眼镜。
「Model Y 和阿尔法 T 在整备质量上相差无几, 说是同级别最接近的也不为过。但没想到碰撞下来, 销量号称市场称霸的 Model Y 表现如此差强人意。」有网友表示, 看完测试后发现, 电动车的结构强度确实比燃油车更强, 但国产汽车在产品结构强度上比特斯拉这样的欧美主流品牌, 又有着更大的优势。
在这次碰撞中,Model Y 不仅在撞击瞬间产生极大横摆, 气囊全部弹出, 主驾纵梁也出现严重溃缩,A、B 柱及车门都发生明显变形, 连左前轮都完全脱落, 而且在拆解视频中可看到, 电池包前端发生明显凹陷变形, 电池冷却液管道被撞断, 隐患风险不小。
有专业人士表示,Model Y 的结构并不差, 尤其是撞击防护策略例如溃缩、弃轮等, 都是为了在官方碰撞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在实际道路尤其是复杂的中国道路上, 这样的策略反而会给驾乘者带来安全隐患。例如碰撞之下立刻全部弹出的气囊, 在面对大横摆后的二次侧方撞击, 是缺乏足够的保护, 而「弃轮」也可能导致侧翻等风险。
而极狐阿尔法 T 的做法明显更加实在。首先它采用了上钢下铝材质, 打造出刚柔并济的笼式车身, 极大地加固了产品的结构强度。独有的钢铝链接不仅让车身更加牢固, 带来坦克级的乘员舱保护体验, 更让汽车在高速对撞下, 可以确保车身不变形, 降低零部件撕裂、脱开等风险情况。
此外, 极狐在电池包方面也采用了动力电池平台化 pack 设计, 能够为电池提供专属的安全保护。从碰撞视频来看, 阿尔法 T 的电池包几乎完好无损。更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次正面偏置 50°的碰撞测试中, 由于侧向加速度不足, 阿尔法 T 只弹出了正面气囊, 侧气囊和气帘并未弹出, 相较于 Model Y 全弹出的策略, 极狐留下了更多的安全冗余, 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侧向二次撞击, 这也更符合实际道路上出现碰撞事故可能发生的情况。
极狐「撞出」国产自信, 国产品牌崛起进行时
事实上, 作为电动 SUV 中的「销量之王」, 特斯拉 Model Y 的产品力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但正是这样一辆「销冠」, 在对撞测试中不如「刚性之王」极狐阿尔法 T 表现优秀, 这说明了国产品牌在技术实力和匠心制造上, 都已经比国外品牌更加用心、努力, 也切实带来更高的产品质量。
尤其从产品结构强度的全面超越, 到安全守护策略的用心, 都充分体现出国产品牌在新能源造车上有着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策略思考。品牌硬实力层面的差距, 在近年国产新能源车的高速发展中, 已经被迅速补足, 国产品牌已经进入崛起进行时。
从全球的新能源产销数据来看,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 7 年位居全球首位, 尽管 2022 年特斯拉在纯电汽车方面依然占据首位, 但市占率已经大幅下滑。从整个新能源市场来看, 中国品牌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不断蜕变, 强势领跑世界。
这一次, 极狐更是「撞」出了国产自信, 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到国产品牌的强大实力。相信随着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将持续释放新动能, 会有越来越多像极狐一样扎扎实实造车的国产品牌涌现, 助力中国汽车迈上发展新台阶, 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向上转型。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