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太空,民营商业航天独角兽剑指万亿市场

摘要

从《三体》到《流浪地球 2》接连爆火, 大众对太空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

从《三体》到《流浪地球 2》接连爆火, 大众对太空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科幻照进现实, 太空资源争夺战已在全球打响, 从国家队到商业航天企业, 都在积极发射卫星抢占有限的轨道资源。商业航天已迎来黄金十年。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 年全球商业航天投融资总额超过 157 亿美元,2022 年仍保持活跃。中国商业航天也迎来「政策放开, 资本流入」的春天,2020 年, 国家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并给予大幅政策支持。艾瑞咨询预测,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有望在 2024 年达到 2.3 万亿市场规模。

马斯克「星链计划」以每周发射 50 颗左右的速度「跑马圈地」, 掀起低轨卫星星座计划高潮。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 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 是全球竞争的稀缺资源。

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也加入了「先到先得」的太空资源争夺战。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时空道宇规划了全球首个未来出行星座。其首轨 9 星在 2022 年成功发射入轨, 并计划于 2025 年完成一期 72 颗卫星的部署。据知情人士透露, 时空道宇未来出行星座的整体规划多达数百颗卫星。

民营商业航天是否能迎来最好的时代, 比拼的不仅仅是卫星发射速度, 更多的是商业化能力, 即自我造血能力。由于商业航天高投入和长周期的特点, 大量的商业航天公司仍在其商业化探索的初期。时空道宇已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商业闭环, 是国内唯一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

国内商业航天独角兽如何实现商业闭环?

SpaceX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商业航天公司之一, 集卫星、火箭、地面站制造、火箭发射和回收、卫星运营和服务于一身, 在 2021 年共融资 23.5 亿美元, 是当年融资金额最多的商业航天公司。

时空道宇这家国内商业航天独角兽又是如何实现商业闭环的? 民营商业航天想要成功, 最大的难点就是找到适合的商业场景。基于对行业的深刻认知, 围绕着可行的商业模式, 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经过深入的行业调研和市场测算之后, 时空道宇瞄准了未来出行、消费电子等潜力市场。只有满足大众需求才能形成商业航天的模式闭环, 走进消费领域才有可持续的规模市场的产生。立足卫星应用服务, 时空道宇瞄准了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的巨量市场, 布局核心产品, 积极开拓市场, 深度挖掘大众消费领域。

据悉, 目前时空道宇已经形成以上海研究总院为核心, 南京和西安研发中心为支撑的研发体系, 建立广州、青岛两大业务运营总部, 设立北京商务中心, 并在浙江台州建起一座卫星超级工厂, 完成卫星研发、制造、测控、应用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

时空道宇的全产业链布局, 一方面是其商业应用闭环得以实现的基础, 另一方面, 通过核心系统数据和技术的自主掌控, 构建起自身的行业壁垒。因此其在市场竞争中具备高效产业协同、更优的成本控制、更快的市场拓展速度等多种先发优势。

像造汽车一样批量造卫星

如何低成本实现卫星量产, 是商业航天发展的一大难题。全球商业航天行业第一梯队的 OneWeb 借鉴了空客集团飞机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自动化产线, 以流水线组装生产来降本增效, 一直为业内称道。

在国内, 时空道宇建立了中国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 采用创新的量产 AIT(总装集成测试) 模式, 通过脉动式 AIT 产线实现卫星的规模量产, 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 已经实现日产一颗, 成本降低 45% 左右。通过实现从卫星研制到卫星量产 AIT 的一站式在轨交付, 时空道宇跻身全球少数具备星座快速组网建设能力的商业航天企业。

全球首个未来出行星座

时空道宇·一箭九星成功入轨

2022 年 6 月, 时空道宇自研的首轨九星成功入轨, 正式开启未来出行星座空间段的建设, 计划 2025 年完成一期 72 颗卫星发射部署。在地面段, 时空道宇已建成自有的星座测运控系统及星座地基数据站网, 其中包括卫星地球站 19 个, 监测注入站 30 个, 卫星基准站 400 个。

未来出行星座是时空道宇开展卫星应用服务的基础。在其规划的未来出行生态中, 星座不仅仅服务于汽车出行领域, 还将进一步向手机、飞车、无人机、商用车等领域拓展, 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应用系统及应用终端, 提供不同类型的数据增值服务。

从卫星制造到卫星应用, 时空道宇的全产业链布局大幅度规避了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断裂的风险, 形成可持续演进迭代能力和生态拓展潜力, 具备产业化发展和商业化探索的长期优势。

聚焦风口, 汽车、手机直连卫星

智能驾驶

6G 时代将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目前, 地面网络很难补足所有盲点, 当你驾驶着汽车来到沙漠, 或者需要在茫茫大海里拨打电话, 就要靠卫星互联网实现通信。通俗来说 6G 即「5G+卫星网络」, 通过卫星让 5G 信号不需要基站就能实现全球覆盖, 从而实现更加廉价且快捷的互联网连接, 让全球的网络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5G+低轨卫星, 是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环节。要实现 L4、L5 级别的自动驾驶, 则需要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 传统 GNSS 定位已无法满足这类精准定位的需求。时空道宇通过打造全球首个未来出行星座, 自主建设星座地基数据站网, 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有力补充, 充分提升定位精度, 助力自动驾驶加速实现。

同时, 手机厂商都在争夺一张 6G 门票。在苹果、华为率先推出卫星通信功能后, 手机直连卫星正在掀起全球热潮, 在未来两年内, 卫星通信可能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

而汽车和消费电子正是时空道宇聚焦的两大消费市场, 也只有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才能实现盈利, 反哺卫星制造与发射, 从而自我造血。

新能源汽车爆发,未来出行风口来临

新能源汽车仍在爆发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2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 680 万辆, 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5.6%。据悉, 吉利控股集团 2022 年总销量超 230 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超 100.3% 以上。

时空道宇将航天产业和汽车产业深度融合, 通过自有星座和地面系统, 充分利用北斗三号系统和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率先将卫星通信和星基高精定位服务应用到汽车领域, 自主研发了车规级芯片、模组及多元融合定位终端产品。目前, 吉利已经有 300 万车辆在线以及 120 亿公里的车辆行驶技术数据, 持续为时空道宇的卫星通信服务、星基高精定位服务、遥感 AI 服务优化提供数据验证。

2022 年, 时空道宇已经和极氪、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等品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未来合作伙伴将不限于吉利生态, 加速实现双向驱动发展。

手机直连卫星热潮,苹果华为开启 6G竞争

2022 年, 苹果、华为率先推出手机卫星通信服务。在手机创新乏力的当下, 手机厂商都想抓住卫星通信这一通向 6G 时代的门票。

不久前, 全球最大芯片提供商高通和铱星瞄准手机直连卫星市场, 将双向短消息向安卓手机推广, 这一技术将于 2023 年下半年上市, 这意味着, 在未来两年内, 卫星通信或将成为旗舰手机标配。此外, 马斯克的 SpaceX 也与美国运营商 T-Mobile 合作, 拟于 2023 年推出手机卫星直连服务。

吉利也在 2021 年进军手机领域, 定位于高端智能手机。时空道宇作为旗下公司, 可以推测出其势必会承担吉利手机端卫星应用服务, 打造车机与手机融合的未来出行生态。

在卫星应用大规模普及的趋势之初, 时空道宇已经抓住汽车和手机这两个体量最大的大众消费领域卫星应用终端, 奔赴新蓝海。

商业航天企业自我造血迎「黄金十年」

谁将成为第二家冲刺 IPO 的中国商业航天企业?

马斯克「星链计划」已经实现在轨卫星超过 3000 颗, 掀起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热潮。谁能打造无缝覆盖的星座系统, 谁就能掌握更多的太空话语权。

频率、轨道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有限的战略资源, 各国都在竞相争夺。低轨卫星轨道高度一般为 500~2000km, 频率集中于 Ka、Ku 和 V 频段, 数百颗卫星才能实现星座系统无缝覆盖。国际上,「星链计划」的追赶者众多, 但像 OneWeb 等这类第一梯队的商业航天企业依然会面临破产或亏损的困境, 其根本原因是无法实现商业闭环。

据公开资料显示, 我国商业航天赛道 2011 年至 2021 年总披露融资额超 243 亿元。艾媒咨询统计, 在政策和资本等多方加持下,2015 年—2021 年,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着 22.3% 的平均复合增长率。

那么, 谁将在这万亿蓝海市场脱颖而出, 成为中国版星链?

2023 年 1 月, 长光卫星科创板 IPO 获受理, 有望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第一股」。而另外一家商业航天公司时空道宇, 致力于建设全球首个未来出行星座, 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令其有望成为继长光卫星之后, 第二家冲刺 IPO 的中国商业航天企业。

在时空道宇实现跨越的背后, 是中国最早的商业航天团队班底。自 2000 年以来, 中国重要的卫星型号不超过 100 个, 其中时空道宇的工程师参与完成的卫星至少有 50 颗, 且人均拥有 5 个以上国家重点卫星型号的完整经验。2014 年以来, 其核心团队成员已经在商业航天这条路上探索了近 10 年之久, 通过商业化技术创新、产业链垂直整合、并以市场驱动为目标进行项目管理和业务布局, 打造出了一支兼具技术实力和商业敏锐度的队伍。

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黄金十年」, 已由基础制造、产品研发的 1.0 时代进入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 2.0 时代, 并有望在 5 年内进入 3.0 时代。

太空经济是未来航天发展的主战场, 以时空道宇为代表的新型商业航天企业, 凭借其专业性占据商业航天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 建立起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不断把商业航天推向规模化、产业化并实现智能化。

来源:互联网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