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上会议,不再是一个「备选项」,它正进化成 Next Big Thing。
疫情三年,是加速数字化的三年。不仅与生活相关的线下服务如买菜、就餐、购物已经加速线上化,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改变,就是视频会议成为维持组织进行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方式。
不久前,中国正式放开了新冠政策,人们已经在酝酿「报复性出差」等复工动作。
一个问题自然的出现,随着线下面谈不再是奢望,人们对于视频会议的需求会不会降低?事实是,即便在放开的当下,人们对视频会议的需求,一点没有减少。
根据 IDC 数据显示,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一直在增长,到 2024 年,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00 亿元。
事实证明,视频会议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标配」。
而从「权宜之计」到「工作必备」,云视频会议市场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视频会议的下半场也已经悄悄打响。
近日,钉钉进行了 7.0 版本的升级,其中钉钉会议公布了从软件、硬件、算法的多项升级。从钉钉的升级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云视频会议下半场的重点。
既要更普惠,也要更专业
如果没有 2020 年开始的新冠疫情,视频会议可能还不至于如此快速的成为所有公司和组织的标配。
在疫情开始之前,视频会议是一般中大型公司才会配备的功能。举个例子,宝利通标志性的三角形会议设备,普通的中小公司预算有限,可能并不会采购。
疫情之中,由于所有组织都需要视频会议,钉钉、腾讯会议等主流产品以视频会议免费的策略,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大量用户。
免费战略教育了市场,但是当视频会议成为疫情后人们工作标配的功能之后,成本就不仅仅是人们考虑一款视频会议应用的因素,「专业好用」变成了更高的标准。
从需求来看,人们对于云视频会议的需求呈「专业化」和「普惠化」两个不同方向。
对于业务比较复杂的组织来说,单纯的能支撑数百或者数千人的视频会议,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更多的要求。例如大型会议、展会、跨公司会议等,与会者需要的不仅是视频连线,而且有各种素材和效果需要展示。
今年 8 月,钉钉上的一家新能源企业在钉钉会议上举办了公司的周年大会。作为一家体量巨大的公司,这次大会有 5 万人分布在 100 个不同的会场中。并且,不同会场中的与会者,看到的是不同的画面布局。这就对视频会议应用的硬件、软件、云资源的调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视频会议本身可能已经不局限于会议室,在户外、工厂等更加复杂的环境,同样也是视频会议发生的重要场景。
知名家居用品公司顾家,员工经常需要在制造基地的工厂里开会,而工厂中的嘈杂的噪音,对视频会议的硬件和软件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满足这样的「非标」需求,钉钉推出的 F2 视频会议一体机,结合扩展麦,搭配基于蜂鸣鸟实验室的音频智能降噪和远距离拾音技术,解决了工厂环境中会议拾音的难题,让顾家这样的工厂基地,也能很好地利用视频会议进行高效协同,并保障好的会议体验。
另一方面,视频会议的使用场景和人群也发生了变化,使用视频会议软件的,已经不仅是北上广「五环内」的白领人群,「五环外」、田间地头的老乡,同样也用上了会议软件。
场景和用户的扩展,意味着接入系统的终端类型和网络环境都增多了。而如果要保证有好的体验,就需要从技术层面进行提升,向下兼容。
钉钉会议团队,开始考虑对于复杂设备、网络环境的适应,让用户即使在条件差的会议环境中也能够尽可能获得流畅的会议体验,比如抗弱网、抗丢包上的设计。
对于互联网产品并不那么熟悉的用户,应用做的过于复杂,他们反而没办法自由使用。所以,钉钉会议将目标设定为「像打电话一样简单」,让用户能更便捷地操作,并且过程更稳定和流畅,极大降低视频会议的使用门槛。
发展朋友圈成为大厂竞争焦点
云视频会议,作为协同办公软件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来一直都是「线上」的较量。但是,当视频会议场景开始扩展,软硬一体的会议服务,也成为各家公司竞争的焦点之一。
今年 3 月,钉钉发布了一款作为技术开放样板的 F2 视频会议一体机,作为一款升级产品,F2 不仅有更强的芯片和 AI 性能,支持 4K 120 帧/秒视频的处理,更具备 10 米高清远场拾音和智能导播的能力,可以实现对发言人的自动跟踪,将发言人锁定在视频画面的中心。同时,软件层面的更新,让以 F2 为代表的一体机产品,能更好的满足参会者的需求。
以钉钉 F2 视频会议一体机为代表的会议硬件开始进入办公室|钉钉
相信不少同学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在路上接到了一个视频会议,到了公司又想用会议室的高端设备接入,往往需要一通繁琐的操作。而钉钉 F1 和 F2 新增近场会议转移功能,当参会人拿着手机、Pad 进入会议室,可以自动识别到会议室设备,将会议一键转移到 F1、F2 上,无需再输入会议号,实现无缝切换。
虽然互联网巨头影响力很大,但在视频会议这个传统市场,传统厂商的硬件依然是主流,大客户也往往希望云视频会议可以兼容早前自建的传统会议系统。如何利用好这些不同的硬件,就成了行业内玩家需要考虑的。
例如,钉钉研发的会议室连接器产品,通过在云端开放钉钉会议的接口和网关,让用户可以接入思科、华为、宝利通等主流品牌的硬件设备。例如钉钉的一家头部车企每天使用钉钉会议的频次超过 2000 人次,频率很高。通过连接器将企业原有的宝利通设备接入到钉钉会议中,提高设备利用价值,并且不用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钉钉、腾讯和华为等在视频会议押下重注的大厂,都在近两年和生态伙伴一起推出了多款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不仅如此,还将各自软硬件产品上的技术开放给生态伙伴,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钉钉会议也在不断加强和硬件厂商的合作,共同推进会议硬件的智能化,比如钉钉把基于 F2 沉淀的先进算法和技术、达摩院的 AI 能力也开放给了其他厂商。
前不久,影石 Insta360 和钉钉会议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 F2 的远场拾音和达摩院的 AI 导播能力,推出面向海外市场的下一代会议一体机。
此外, 钉钉会议还和英特尔公司在芯片层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在联合推出的会议大屏系统中,有机整合双方的算法优势,并以第十二代英特尔® 酷睿™ 芯片为核心深度优化,让会议大屏具备更多的智能化能力,并提升整个大屏行业的会议体验。
视频会议将如何进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视频会议产品都离普通用户很远,一方面是因为会议产品往往比较昂贵,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配类似宝利通、思科这样的会议专用设备,另一方面大家更喜欢面对面沟通,认为这样效率更高。
但随着云视频会议技术的发展,在某些场景下,其实线上视频会议的效率可能早已超过线下。
例如,以往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上,现场往往要安排速记员,如果有外国友人,也少不得要有专门的同声传译人员。
而现在,类似于钉钉会议这样的云会议产品中,已经加入了字幕、录制、录制内容自动转文本等功能。不仅降低了会议的成本,同时也能让与会者看到实时的字幕和翻译,会后还能够通过录制的视频和自动生成的文本,立体回顾会议内容,极大提升了会议的效率。
学过语言的人可能听过这个说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语言仅占 15%,更多的沟通其实来自身体语言,即表情和手势等等。这大概是为什么,人们还是会保有有事「尽量面基」的信念。
未来的云会议产品如何通过技术来突破这些桎梏呢?
在疫情期间,和办公 SaaS 一同快速增长的,还有以 AR 和 VR 为代表的「元宇宙」。虽然后者目前最主流的应用还是游戏和娱乐,但其在办公方面的潜力正在逐渐显现出来。
例如,以虚拟空间和形象为主打的线上聚会平台 Hopin,就在最近大火,并获得大量融资。即便是「正襟危坐」的微软 Teams,也将虚拟形象纳入到系统之中。
可见,如何让线上视频会议更具有「沉浸感」,不仅仅是 VR 公司在考虑的事情。距离所有人都戴上 VR 头显开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手机和电脑屏幕上的 2D 虚拟会议,如何更有「临场感」,已经确定是视频会议发展的下一步。
如果将眼光放的更开阔一些,视频会议本身,其实已经超出了开会的单一功能,有潜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
例如,打开任何一个视频会议软件页面,除了静音、举手、录音等基本功能,开始有更多的功能,如「白板」、「投票」、「计时」等功能,也逐渐开始在页面中出现——集成和被集成,视频会议页面的不断变化,代表的正是其开放趋势的不断进化。
视频会议页面,从本质上来说,甚至有机会成为一个办公应用的「商店」或者平台。
从这个角度来看,钉钉倒是有天然的优势,其平台上本身就有数百万办公应用,平移到视频会议页面,只是时间和选择问题。
12 月 28 日,本周三,钉钉发布了 7.0 版本,诞生 8 年以来,钉钉已经从办公线上化、数字化,进化到组织与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业链互联」时期。
在这个大背景下,刚刚升级了更多功能的钉钉会议,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