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真正的黑暗降临之时, 所有人都觉得眼前一亮。
当真正的黑暗降临之时, 所有人都觉得眼前一亮。
从手机、电视到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OLED 以其纯粹深邃的黑场表现和绚丽自然的色彩征服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但由于成本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限制,OLED 产品在显示器市场始终处于万元以上的超高价位段, 一直没能掀起太大的波澜——直到现在, 飞利浦首款 OLED 显示器 27E1N8900 横空出世, 首次将 27 英寸 4K OLED 显示器带入 8000 元以下民用高端市场, 真正揭开了 OLED 显示器时代的序幕。
● 终结「五彩斑斓的黑」, 点亮绚丽新视界
液晶显示器以液晶和彩色滤光片作为核心显示元件, 但这些元件本身并不发光, 需要专门的背光模组 (目前主要是高亮度白光 LED) 来提供照明, 因此称为被动发光显示设备。背光源发射的光线需要通过液晶玻璃以及多层光学膜片才能被用户看到, 不仅能量损耗明显, 光线调制处理的流程也更加复杂。为了确保画面响应速度, 液晶显示器工作时无论屏幕上显示什么内容, 背光源始终处于点亮发光状态, 而通过光学膜片的处理和液晶分子的偏转都不能完全阻挡光线, 这就导致在显示黑色或者暗部画面的时候无法有效降低屏幕亮度……于是, 在显示大片黑色画面时, 绝大多数液晶显示器呈现出的都是偏棕褐色的灰画面, 并且由于光学元件品质的不同和组装工艺的影响, 屏幕不同区域的黑色在亮度和色温上也有差异, 也难怪有玩家调侃:透过液晶显示器, 你永远只能看到五彩斑斓的黑。
背光泄漏不仅影响液晶显示器对黑色或者暗画面的表现, 还导致液晶显示设备无法有效降低暗场亮度来进一步提高 (静态) 对比度。稍微关注一下液晶显示器的技术参数, 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产品标注的 (静态) 对比度都在 1000:1~3000:1, 这是屏幕所能呈现的最高亮度和最低亮度的比值, 代表显示设备对亮度进行精细调节的能力, 进而影响画面的色彩过渡、层次区分和通透感等等。
在 OLED 显示设备中, 自发光的像素本身就是光源, 需要的时候通电点亮, 不需要的时候断电关闭, 因此不存在背光泄漏的问题, 从而彻底终结了「五彩斑斓的黑」——用户终于能够透过屏幕看到真正的深邃的黑色的同时, 显示器对亮度的调节能力有了质的飞跃:OLED 显示器的 (静态) 对比度可以轻松达到 100 万:1 的水平, 不仅色彩过渡更加自然, 细节层次能得到更充分的再现, 画面的通透感也显著提升。
顺便说一句, 作为「稳态显示」技术的代表, 液晶分子只有在电压驱动下才会偏转从而改变显示内容, 而从收到信号到液晶分子偏转到位最终在屏幕上呈现出新画面的这段时间就被称为响应时间——同时由于背光始终点亮, 液晶分子转动以改变画面的整个过程实际上都会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这也就是用户经常抱怨的「拖影」或「边缘模糊」的由来。随着液晶制造工艺的进步和电压驱动 (OverDrive,OD) 技术的成熟, 目前液晶显示器的极限响应时间已经能够缩短到 2ms 左右, 大部分电竞液晶显示器则标称可以实现 3~4ms 的灰阶响应时间, 较之以前的 8ms、16ms 已经是巨大的飞跃。至于 OLED, 只需要调节电流改变发光像素的亮度就可以实现画面切换, 因此响应时间基本上在 0.1ms 级别……
● 画质出众的原厂 JOLED 面板
介绍完 OLED 相对于 LCD 的主要优势, 我们再回到主角飞利浦 27E1N8900 上。它采用了 JOLED 原厂 OLED 面板——事实上目前所有 20"~32"的桌面级 OLED 面板都来自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日系面板厂。
相比在 OLED 市场一马当先的韩系 SDC、LGD 和急起直追的中国京东方、维信诺等, 曾经引领平板显示技术变革的日系企业如今多少有些落寞。2015 年, 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和松下将旗下 OLED 业务合并, 宣告了 JOLED 的诞生。2017 年 JOLED 推出首款 21.6" 4K OLED 面板, 除了被索尼用于专业医疗显示器外, 在民用市场也被 EIZO Foris 系列的 NOVA 和华硕 ProArt 系列 PQ22U 所采用;2020 年,JOLED 推出 27"和 32" 4K OLED 面板, 陆续得到了 LG、飞利浦等显示器大厂的采用。
面板制造方面, 相比于成本高昂的蒸镀工艺,JOLED 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走喷墨打印路线, 有机发光材料 (也就是像素) 像墨滴一样被喷射到基板上形成发光层, 从而显著降低了面板成本, 让 OLED 显示器的普及成为可能。
虽然成本降低, 但 JOLED 坚持采用 RGB 三色像素而不是白光 OLED+彩色滤光片或者 WRGB 四色像素, 从而保证了 27E1N8900 在色彩表现力方面的优势——色域容积达到 150% sRGB、110% adobe RGB 和 110% DCI-P3, 甚至连面向超高清视频的 BT2020 色彩空间也达到了 80% 的覆盖, 而实测色彩空间的重合度也达到了 100% sRGB、99% adobe RGB 和 97% DCI-P3, 并且在 sRGB、adobe RGB 和 DCI-P3 三种模式下的色彩偏离度ΔE 都控制在 1 以下, 以消费级的价位实现了专业显示器的高水准色彩表现。
大多数桌面液晶显示器的屏幕亮度在 250~350nits, 实现更高亮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加背光源 WLED 灯珠的数量, 比如现在很多 Mini LED 背光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就多达 2304 个 LED 灯珠。而 OLED 则不同, 只要提高电压就能激发出更高的亮度, 代价就是发光材料寿命缩短。目前 OLED 显示设备的亮度普遍在 500nits 水准, 飞利浦 27E1N8900 也不例外, 标称峰值亮度 540nits, 实测可以达到 520nits 左右, 而全局标准亮度则维持和 LCD 显示器相当的 250nits。之所以强调全局, 是因为目前 OLED 面板都会通过各种默认限制来延长发光材料的寿命, 毕竟像素级的损坏无法修复。在 OLED 的各种「保命」措施中, 最重要的两条是平均画面覆盖 APL 和自动亮度限制 ABL, 前者用于判断高亮度画面占整个屏幕的比例, 后者则会根据这个比例自动调整屏幕亮度, 避免大量像素点在同一时间处于高亮状态。根据 B 站 up 主「小雪人兄弟」实测, 飞利浦 27E1N8900 在高亮画面覆盖率达到 50% 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 520nits 的高亮度输出, 为 HDR 效果的完美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至于最低亮度,OLED「深邃的黑」已经超出了多数民用校色仪的测量范围, 以至于微弱的环境光干扰都有可能被仪器识别为屏幕发光影响测量结果……
从 520nits 峰值亮度到接近于 0 的最低亮度,OLED 面板加持下 27E1N8900 的百万级静态对比度支撑的动态范围为 HDR 内容提供了充足的挥洒空间。在显示器领域规则制定者 VESA 组织的官网上, 针对 OLED 显示设备单独列出了 DisplayHDR True Black 标准, 分别以 400/500/600 区分 10% 画面覆盖率下的峰值亮度, 而针对 LCD 显示设备则制定了 DisplayHDR 400/500/600/1000/1400 系列标准。由于在全屏持续白画面下亮度为 250nits, 飞利浦 27E1N8900 通过了 DisplayHDR True Black 400 认证。在 HDR 视频和游戏的实测中, 高光和暗场细节都得到了清晰呈现,10bit 色深也确保了色彩过渡的自然流畅, 而通过单独开关每个 RGB 像素达到的真正「像素级调光」干净利落的边缘画面更非饱受光晕困扰的 Mini LED 液晶显示器可比。
在 27E1N8900 的 OSD 菜单中预置了 NTSC、sRGB、adobe RGB、DCI-P3、Rec.2020、Rec.709 等多种常用的色彩空间设置, 甚至还提供了对应医疗影像 DICOMM 模式的 D-mode 灰度模式, 可以说将 OLED 面板超高对比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毕竟 JOLED 的第一款 21.6" 4K OLED 面板就被索尼用于医疗显示系统了。
● Type-C 一线智联, 营造桌面新空间
除了优异的显示性能, 作为 2022 年飞利浦消费级显示器的旗舰产品,27E1N8900 在功能方面同样可圈可点:五向摇杆按键操作简单快捷, 屏幕升降旋转已是标配, 匠心独运的「内切圆」底座设计更是让显示器整体 (除底座外框) 能在桌面上转动几乎 360°, 支持 PD 3.0 反向供电的 USB Type-C 接口令移动办公时代的桌面连接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 而 PBP(画外画) 结合 KVM 功能则堪称多平台用户的效率神器。
为了照顾左右手不同偏好人群的操作便利, 飞利浦 27E1N8900 的五向摇杆 OSD 按键设计在了下边框的中央, 左右手都可以方便触及, 操作逻辑也简单明了:长按 3 秒以上开关机, 左拨呼出快捷菜单/退出当前选项, 前后拨动直接激活切换信源/色彩空间快捷操作, 在 OSD 菜单中则对应上下调节, 右拨呼出 OSD 菜单/确定当前选项。
接口方面,27E1N8900 提供了两个 HDMI 2.0、一个 DP 1.4、一个支持 DP 1.4 和最高 90W 供电的 USB Type-C、一个 USB Type-B 上行口、四个 USB Type-A 下行口以及一个 3.5mm 音频插孔。
在 3840×2160@60Hz 的标准画面设置下, 无论通过 HDMI、DP 还是 USB Type-C 连接, 只要操作系统和显卡支持, 都可以开启 10bit 色深获得更细腻的色彩过渡, 只不过受限于 USB 3.2 Gen1 的 5Gbps 总带宽, 当使用 Type-C 作为视频连接时需要在 OSD 菜单中找到 USB-C 设置, 将其切换到高分辨率模式 (也就是 USB 接口降速为 USB 2.0) 才能实现 4K@60Hz 刷新率, 此时显示器上连接的 USB 设备就只能工作在 480Mbps 的低速模式下了。
类似的情况在反向供电中同样存在:由于 OLED 自发光的特性, 屏幕耗电量随画面亮度波动很大, 在整体供电受限的情况下, 用户需要在 OSD 菜单的「设定」页面开启 SmartPower 智能电源管理, 将屏幕亮度降低后才能实现 USB Type-C 最高 90W 的供电输出, 而在不限制亮度的使用环境下,USB Type-C 的供电能力可以维持在 80W 左右, 基本能够满足除移动工作站和游戏本之外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供电需求。
对于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移动办公设备来说,USB Type-C 接口最大的便利就是同一根线缆通过运行不同协议实现了一线智联:DP Alt 协议可以传输音视频信号、USB PD 协议可以反向供电、标准 USB 协议则用于传输数据。对于支持以上协议的笔记本电脑用户来说, 只需要将 27E1N8900 和笔记本电脑用附带的 USB-C 线缆连接起来, 就可以将笔记本电脑的画面传输到 27 英寸的 4K 显示器上, 复制或扩展模式随意设定, 横向纵向显示也可以自由切换, 通过显示器为笔记本电脑充电, 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就可以放在家里备用而不必背来背去了。键盘鼠标、手写板、打印机、移动存储等等固定在桌面上的设备可以连接到 27E1N8900 自带的 4 个 USB 接口上, 上班或下班都只需要插拔一根 USB-C 线缆, 不仅让桌面变得更加整洁, 移动办公也变得越发便捷高效。
如果你需要在两台主机或两个平台之间切换, 那么 27E1N8900 的 PBP 画中画功能和内置 KVM 控制器同样可以帮助你提高效率。将键盘鼠标连接到 27E1N8900 上, 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 USB Type-C 连接显示器, 另一台主机通过 DP 或 HDMI 连接并且用 USB 上行线缆和显示器的 USB Type-B 口相连, 通过 OSD 菜单进行相应的信号源设置后, 开启 PBP 功能就可以在屏幕上同时看到两台主机的画面, 而通过 KVM 切换就可以用一套键盘鼠标轮流操作两台主机——对于不支持 USB-C 的笔记本电脑, 用显示器附带的 USB C-A 转接线和 HDMI 线连接笔记本电脑、用 USB B-A 上行线和 DP 线连接主机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20 年前, 伴随 5 代面板生产线的陆续投产,LCD 显示器开始取代 CRT 显示器, 只用了 5 年左右便实现全面替代, 开启了液晶主导的平面显示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画面要求的不断提高, 液晶显示技术虽不断升级, 其弊端却日益凸显,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 以 OLED、Micro LED 等为代表、具备更强劲显示性能的主动发光显示设备将大量涌现, 维持 20 年的平面显示时代将迎来新的变革, 而凭借优异画质+强大功能+亲民售价, 基于 JOLED 面板的 4K OLED 显示器飞利浦 27E1N8900 绝对是 2022 年最值得关注的标杆性显示器产品。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