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和商业的方式,解决听力障碍的系统问题

摘要

在我国,有 2.1 亿老人像唐臣一样饱受听力问题困扰。每三位老年人中,就会有一个中、重度甚至是极重度的听障患者。 老年听力障碍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既有老人自身认知的问题,也有助听器行业和市场的问题。

唐臣曾是一名工程兵,退伍后到了韶关董塘镇。从 1972 年开始直到 2004 年退休,他一直在铝厂的水泵房工作。铝厂 24 小时发电不停,水泵房的嗡嗡声也 24 小时不休。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唐臣听力逐渐受损。退休后,他的听力越来越糟,不在耳边大声说话就听不见了。虽然听不见外界的声音,他的世界却并不安静,耳鸣代替了曾经水泵房的嗡嗡声,曾经的职业给他的晚年留下了疾病。

铝厂多年前倒闭,年轻员工早已离去,居民楼也基本废弃,整个社区只剩 20 多户。唐臣听力不好,也不太爱和外人说话,上街买菜是他唯一的社交活动。他最大的爱好是弹三弦,但他已听不到琴声了,只能靠记忆中的指法演奏寥寥几首没有完全忘记的歌。

在我国,有 2.1 亿老人像唐臣一样饱受听力问题困扰。每三位老年人中,就会有一个中、重度甚至是极重度的听障患者。

听力损失往往伴随衰老悄悄发生。老年听力问题如此广泛,又容易被忽视,以至于 WTO 将听力障碍称为「无声的流行病」。

听力障碍对老年人的影响,是直接而危险的。想象一个独居老人到医院看病。当医生说「我们呢现在药量不变,再观察一下」时,轻度听损患者听到的是「我们___现在药量不变,再观察一下」,中度听损患者听到的是「我们___现在___不变,再观察一下」,重度听损患者听到的是「我们______,再______」。

从轻度听损到重度听损,周遭世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好像逐渐沉入深海,无法猜到岸上的人正在说什么。

但最危险的问题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伴随随听力问题到来的,往往还有交流、机能以及心理问题,导致老年听障人士孤单、沮丧、焦虑,甚至会出现认知障碍,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品质。随着听力丧失,老人对危险的感知能力也会下降。对于听不清汽车鸣笛声、警报声的老年人来说,日常生活环境也是危险的。

从听不到鸟鸣、门铃,到声音越来越朦胧,需要借口型来理解意思,再到失去听力,老年人的声音世界往往是一步步被侵蚀的。随着声音一起失去的,还有他们的生活。

唐臣也尝试过试听器,可不是太贵,就是不好用。几年前,孙子给他买了助听器,一百多元。和许多农村老人佩戴的助听器一样,这种助听器仅有声音放大功能。放大声音的同时,噪音也一起放大,老人听力进一步受损。

在我国 65 岁以上罹患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中,需要助听器干预的人数高达 6300 万,但实际佩戴助听器的人数却不足 6.5%(410 万)。

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听不清是正常的,不需要干预。部分老人对助听器的功能、作用不了解,佩戴一段时间后放弃,或是认为自己不需要佩戴助听器。还有不少老人觉得佩戴助听器代表自己老了、没有能力了,羞于戴助听器。

价格是助听器使用率低的另一大原因。国产助听器产品整体性能较低,助听器市场大多被进口品牌垄断。从 90 年代开始,全球助听器市场份额被欧美五大助听器厂商垄断了 95% 以上。助听器费用不在医保范围内,好的助听器仅一只就要上万,高昂的价格让很多家庭对助听器望而却步。

硬件之外,配套服务也是助听器行业面临的问题。在助听器行业内,有「三分产品,七分调试」的说法。

验配师的首要工作是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助听器,让助听器发挥最大的作用。验配店获利难、在三四线城市渗透少、验配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都阻止了助听器触达老人。

在中国,助听器验配师存在较大缺口,验配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很多验配员以前是食品、服装、鞋帽的售货员,并未经过专业培训,不具有从业证明,草草培训后立即上岗,专业问题能力不足,听障老人很难配戴上合适的助听器。

「老人助听器佩戴的比例比较低,这是一个系统问题,既有老人自身认知的问题,也有助听器行业和市场的问题。」腾讯 SSV 银发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窦瑞刚说。

腾讯和挚听尝试结合科技和商业解决这个问题。今年九月,他们联合推出的助听器,让千元级的国产助听器有了万元级进口助听器的性能。

如何将声音有针对性地放大的同时保持声音的品质,一直是助听器研发关注的核心问题。

不论在户外还是室内,麻将馆或是音乐厅,人耳精巧的构造让我们能自如应对不同的声音环境。但对于助听器来说,光是识别不同的声音就十分困难,复杂多样的声音环境会使助听器的性能出现很大的偏差。

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声音场景非常丰富,人们对于不同声音的需求也不同。在嘈杂的餐厅吃饭时,若不想听到太大的噪音,助听器降噪就得足够深;若想和前面的人说话,助听器就不能把所有方向的声音全部搜集进来。但是降噪深度又会影响助听器对语音的增益,从而影响声音清晰度。很多廉价助听器会毫无选择地放大一切声音,让听障老人暴露在极端安静和嘈杂的世界。

降噪与语音增强也是天籁实验室长期关注的问题。在与人工耳蜗厂商诺尔康合作,成功运用天籁音频 AI 技术提升人工耳蜗语音识别性能后,腾讯一直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想让天籁音频 AI 技术在更多场景落地,解决听障、听损等社会问题。

「在算法方面,在汉语言降噪和语音增强上,腾讯会议拥有庞大数据库和多年专业经验,无疑是非常适合的合作方。」智听科技 CEO 陈霏说。智听科技是清华大学的技术转化公司,致力于在听力检测与助听系统智能化开发。

天籁实验室和智听科技都在深圳大学周边,在双方「背靠背的合作」下,腾讯和智听利用半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共创,将复杂场景下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 85%。

天籁音频 AI 技术为助听器降噪和人声增强提供了新工具。2022 年,天籁实验室参加了国际音频顶级会议 ICASSP 联合微软发起的 DNS 2022 深度学习降噪挑战赛,在实时个性化语音增强比赛中获得了总分第一。天籁音频 AI 技术仿佛「会找主人的麦克风」,能够在环境噪声消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周围人声的干扰,凸显讲话人的声音信号。

挚听(天籁 Inside)助听器利用最新的深度学习模型,算法实时检测麦克风输入信号,每时每刻判断当前的声学场景,一旦场景发生变化,都能被准确及时的检测到。在佩戴者毫无感知的情况下,切换声音处理逻辑。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减少了重新验配的次数,减少了老人的麻烦。

腾讯将第一批成果捐赠给了广东韶关的 500 位家庭困难听障老人,并为他们提供听力障碍预防、康复知识科普与听力筛查服务。

解决系统问题,硬件远远不够,对听力的关注应该是全链条的。

窦瑞刚认为,老年听力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关注老年听力健康开始。他回忆,在为广东韶关的老人做助听器适配时,一个老人的问题始终不能用助听器解决,排查后才知道,老人的耳朵是被耳垢堵住了。这么多年来,老人一直不知道只要通过软化将耳垢取出,听力就可以恢复正常,不需要佩戴助听器。而有的老人,以为助听器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排查后发现,他的听觉神经已经全部死掉了,助听器也没有办法干预。

腾讯还想借助科技,提高老年人的听力筛查规模,提高大众对听损的重要性的认知,推动老年人及家属参与听力康复。腾讯开发了国内首个集听力筛查、听力科普、听觉模拟于一体的听力小程序。银发听力健康小程序的「听觉模拟室」功能让听力障碍变得易于感知。

「起码要让老人知道听力有没有受损,要不要做干预,并且让他们知道,听力障碍是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可以干预的慢性病。」窦瑞刚说。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