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谁人不识「金」—SONY NW-WM1ZM2 索尼金砖二代测评

摘要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 SONY 用户另一种是非 SONY 用户。电视、相机、PlayStation、手机、耳机、播放器,可以说想找到一个使用 SONY 旗下产品的人,比较简单。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 SONY 用户另一种是非 SONY 用户。电视、相机、PlayStation、手机、耳机、播放器,可以说想找到一个使用 SONY 旗下产品的人,比较简单。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音频玩家另一种是非音频玩家。如果问一个音频玩家知道多少个品牌的音乐播放器?答案会有很多。但如果问一个非音频玩家知道多少个品牌的音乐播放器?我想答案可能只会有两个:苹果的播放器和索尼的「金砖」。相对于苹果的更为大众化的音乐播放器系列,在这些非音频玩家的认知中,索尼的「金砖」绝对是一枝独秀的存在。因为在这些并不接触高端音频设备的人眼中,「金砖」几乎是高级播放器的代名词,这就是 SONY 品牌的力量之所在。

这里所说的「金砖」,实际上是 SONY 在 2016 年推出的旗下旗舰级别音乐播放器 SONY NW-WM1Z 的民间俗称。从 2016 年开始,它一直都是 SONY 粉丝心愿清单中的常驻产品。不过也有很多 SONY 粉丝一直在期待,「金砖」什么时候会迎来产品的迭代?

的确是这样,在过去几年市场上高端的旗舰级别音乐播放器类别中,主流品牌的产品迭代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旗舰级别产品,很少有超过两年以上的迭代周期。但是 SONY,挺了 6 年。三倍于其他品牌的迭代周期,众多 SONY 粉丝可谓望眼欲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不断有消息显示 SONY 即将对于旗舰级播放器进行迭代。时间来到今年年初,终于尘埃落定。新的「金砖」二代 NW-WM1ZM2 千呼万唤终于到来。

作为领域内的不太知名意见领袖,强叔对于新一代的「金砖」同样也是充满了期待。同时也非常希望能够把自己对于这一代「金砖」的感受与各位朋友分享。于是,这篇内容就出现了。请跟随强叔的镜头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它吧。

【开箱环节】

虽然 NW-WM1ZM2 绝对是整个行业类别中妥妥的旗舰级别产品,但是 SONY 并未在外包装上将其赋予更多的奢华和仪式感。空空如也没有任何图案及设计的外封套,灰色到底。似乎带着些钢筋水泥都市的当代气质。

除去外封,包装盒的颜色同外封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在盒盖正中出现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四个字母——SONY,并非印刷在上面而是刻在上面的。从这里也能看出 SONY 身为大厂对于环保事业的以身作则。采用刻印而并没有采用印刷也是为了减少油墨的使用。

包装盒采用的是抽拉式开启方式,从底部将内盒抽出,阻尼做的非常优秀,丝滑程度非常高。抽出后可以看到覆在最上面的是一层双面翻绒的保护层,绒毛非常的细密,柔软程度很好,手感可以说上佳。在这张保护层正中间同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WALKMAN 的图形及文字 LOGO。关于这个 LOGO 其实就完全可以进行一篇内容丰富的论述,强叔还是简单来说说吧。大家都知道 WALKMAN 是 SONY 公司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财富之一。从 1979 年的第一台 Walkman TPS-L2 开始,SONY 将卡带式 WALKMAN 越做越薄,而且逐渐更新到可充电电池,又做了 DAT 数字录音带的 WALKMAN、MiniDisc 载体的 WALKMAN 还有 CD 载体的 WALKMAN。在从 1979 年到 1999 年的千禧年之前这段时间,WALMMAN 的 LOGO 始终都是字母 LOGO 如下图。

不同载体的播放器只是在前面有载体的区别比如是 MD 或者 CD 或者 DAT。除了早期少数型号的 CD 播放器被同样属于 SONY 的另外一个注册商标 DISCMAN 占据之外,这个时间段中的所有 WALKMAN 系列产品均使用的是这个字母 LOGO。

时间来到了新世纪的 2000 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实体专辑不管是卡带也好 CD 也好 MD 也好都开始受到了数字音乐文件的冲击。而新的世纪之交带来的文化精神层面的变革似乎也开始显现,年轻人自身与舆论环境中「新一代」、「新世代」的定义被不断强化。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SONY 适时的推出了全新的 WALKMAN 的 LOGO,是由图形+文字和而为成的一个图样。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在 SONY 的播放器上看到的这个以字母「W」为变形的 LOGO。这个「W」一方面是代表着 WALKMAN 的第一个字母,整个形象的流动感显示着将优质的随身听音乐不断延续又能体现出来高科技的感觉。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在网络 WEB 时代的互联网的力量。也正是这从这一年开始,SONY 首次推出了以闪存为存储介质的播放器。而后所有开始不断推出的各种播放器上都沿用了这个 LOGO 至今,如果我们回忆一下 2007 年推出的索尼爱立信 W200 手机上也有这个 LOGO,没错,这就是第一款 WALKMAN 手机。直到后来推出的 HIFI 级别的便携播放器,这个 LOGO,可以说伴随了音频爱好者已经很多年了。再加上 SONY 是最早进入到中国市场的国际顶级品牌之一,多年的品牌积淀早已把 SONY 品牌与中国人民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了一起。每一个亲历过那个时代的音频爱好者我敢说对于这个 LOGO 都有着或深或浅的情感。

拿开这个保护层,SONY NW-WM1ZM2 本体出现在一个同样材质包围的保护体之内。醒目简洁,有冲击力。我在开箱到此刻也情不自禁的小声说出来一句:「嚯,这就是「金砖」二代啊!」

手上没有「金砖」一代进行对比图片拍摄,但是直观感觉也会非常明显,屏幕更大,自然体积也是更大了一些。「金砖」二代采用了 5 寸的 720p 屏幕,比起之前一代的 4 寸屏明显是大了一圈的。然后就是以自身比例来看,机器上部两侧凸起的部分在整个机身占比中更小了。

机身正面屏幕最上方正中间是 SONY 的 LOGO。

机身正面右下角是我前面介绍的 WALKMAN 现在这一代的图形 LOGO。

来看背面,背面的设计较之第一代「金砖」还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的。首先「金砖」一代的背部是平整设计,而这次「金砖」二代的背部变成了从顶部开始延伸到差不多三分之一位置的顺滑曲面凸起。这个凸起部分的材质同机身材质一体,下面的部分是同「金砖」一代一样外覆黑色纹皮。但是纹皮的处理工艺也有一些区别,「金砖」二代的纹理更为细密,感官上接近于磨砂处理,工艺细致程度堪称完美。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背部凸起的偏中下部刻有 SONY 的 WALKMAN 图形及文字 LGOO,最上面对称是两颗用以固定背壳和机身的内六角螺丝,螺丝同样也处理成了金色。

从机身右侧面来看的话,这个背部的顺滑弧度曲面处理会看得更加清晰一些。也能看出同「金砖」一代相比在实体功能键的设定上也有些小优化,「金砖」二代把 POWER 按键设置在了最上方的凸起部分中,下面才是其他的功能按键。而「金砖」一代的这一侧所有按键都是设置在了凸起下方部分的,「金砖」二代的这一优化很好地避免了由于按键排列紧密导致误触。

近距离来看的,在音量增加按键与播放/暂停按键上依然还是设计了一个凸起的小点,利于盲操的时候迅速准确分辨具体按键位置。

从机身右侧面来看,原本「金砖」一代的接近于圆形的 HOLD 功能键在「金砖」二代上被优化成了长条状,还有就是这一侧增加了原本在一代中是设置在机身底部的存储卡槽。

近距离观看会更明显一些。有人会问这种实体功能键形状的优化有什么实际意义么?这个优化看似意义不大但真正有日常使用便携播放器经验的人会明白,这样的优化在功能键与手指接触的时候触感会更加优秀,这恰恰是非常非常细节的部分。

看一下机身底部,哇!真的是整洁了不少。我知道大家之前对于 SONY 在其自身高端播放器上采用的 22 针 WM-PORT 端口还是颇有微词的。毕竟这都是什么年代了?而且全球各领域对于设备端口的统一都在不断进化,SONY 想必不会坐视不理吧?果然,如大家所愿,在「金砖」二代的底部,我们只能找到一个 Type-C 接口,而且这个接口是支持 USB 3.2 Gen1 的。除了在日常通用方面会更好之外,也更便于将「金砖」二代作为 USB DAC 耳放搭配电脑使用。

「金砖」二代机身顶部从切面造型上看还是比较容易和「金砖」一代区分的,毕竟「金砖」二代在背面顶部是有一个凸起设计的,而贴近屏幕这一边也没有像「金砖」一代那样设计成对称平滑处理。但是设计语言上基本一致,两端两个耳机输出孔,左侧为 4.4mm 平衡口右侧为 3.5mm 单端口。

我把这个图放大了一些,来看一下「金砖」二代的做工精细程度。我只能说,完美。

其实在「金砖」一代的时候,就有人对于 SONY 把机身重量做到如此之重,又弄成金色这么略微夸张的颜色感到不解,这里就让强叔来向大家稍微介绍一下,SONY 对于材质这般执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精奢构造】

为了改善对于音乐细节的表现,SONY 在「金砖」二代上使用了奢华的 4N 级别无氧铜(99.99% 纯度无氧铜,「金砖」一代是 3N 级别 99.96%)作为机身外壳材料,它可以有效降低电磁干扰。并且机身的电阻更低,带来的就是更为纯净的声音。

而我们在感受到的这个金色,则来自于大量的对于 4N 无氧铜的镀金工艺。这是为了有效防止材料氧化。同时镀金材质不仅可以杜绝无氧铜氧化,还可以减少接触电阻,使得声音表现出来更加纯净。在无氧铜和黄金之间,使用的是铜、锡、锌合金电镀技术。这种电镀技术属于非磁性电镀,可以减少磁性电镀影响。

机身背部采用了无氧铜&铝的混合材质底盘,这种加入了铝的混合后底盘可以增强材料的刚性,还能够使得声音通透程度得到一定的加强。

所以说我们不管看到的是金色的金属材质闪耀,还是感受到的重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 SONY 为了保证最优异的声音最高的性能而实施的,它看起来具备的奢华感,是因为它的用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奢华。

由表及里,不止要有精细奢华的外在,高效稳定内核同样不可或缺。不管是电路设计还是供电系统,「金砖」二代都是精益求精。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金砖」二代的内功修为。

在数模转换的过程之中,SONY 对原有的 S-Master HX™系统进行了加强,让全数字放大器的性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金砖」二代利用了气相积沉技术,将黄金材质加入到了晶振电极之上,改变电气特性,提升了抗噪能力。并且对比「金砖」一代的话还增大了晶振的体积,达到了与 DMP-Z1 相同的尺寸,依次来实现清晰的声音,产生更加纯净的声音信号。

SONY 以往机型中搭配的都是 KIMBLE 金宝机的内线,这次「金砖」二代依然采用的是与 KIMBLE 金宝机合作的四芯编制加粗定制线材,这个尺寸基本也达到与 DMP-Z1 相当了。传输高质量音频信号的同时可以增强声场和动态的性能,并且有更好的传导屏蔽效果,减少外部噪声干扰。

「金砖」二代这次进行了一个「骚」操作,在数字电路中加入了一个无氧铜模块。如图显示红色区域为模拟电路区域蓝色区域为数字电路区域,将模块覆盖在数字电路上,让数字与模拟区域分离,减少来源于数字电路运行时产生的元器件噪声干扰,减少安卓 SoC 带来的干扰。这样增强对噪声的抗干扰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持续为音频信号的低损传输提供多方面加成。

在电路板的设计思路上,SONY 这回创新性地使用了高频电路中的技术,利用无氧铜来进行布线空隙的填充,并在制作电路板过程中使用低介点材料,减低电路板的阻值。使得信号传递的阻碍更小,实现更为通透的声音。

同时电路中也使用了高分子电容器和薄膜电容器来代替原线的陶瓷电容和线圈,一并为 S-Master HX™提供更加干净的声音。在数字供电部分使用多个绕组线圈电感器,减少电感因为工作室电路温度变化带来的失真和噪声,带来清晰无杂质的声音信息量。

【供电升级】

接下来看「金砖」二代的供电系统,为了保证在模拟电路中的纯净且稳定的供电,「金砖」二代对供电系统进行了升级。

采用了聚合物电容器 FT CAP3 进行放大电路供电,去除干扰信号,提升信号的稳定性。这个电容器是 SONY 推出的新一代聚合物电容器,利用家用音箱中开发的技术和灵感。在 FT CAP3 中,提升了电容的抗振性能,让电容可以充分释放,展现出更磅礴的动态范围和更宽阔的空间感。

「金砖」二代使用了新开发的直径为 8mm 的大型固体高分子电容,作为辅助供电使用,代替了原来的 EDLC 双层电气电容。这种新型的电容不仅拥有着 FT CAP3 的音乐特性,还能够瞬间提供巨大的电力,以防止电压下降时导致的信号不稳定。并且阻值仅有 EDLC 的十分之一,工作噪声更低。

「金砖」二代的电源线材同样升级为了无氧铜材质,将 AWG NO.22 规格的无氧铜作为线材材料,降低电阻,提升高频的通透程度和低频的输出功率表现。同时数字模块和模拟模块也是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供电。

以上用了不小的篇幅介绍了「金砖」二代的材质、工艺、内部电路及供电等等相关信息。接下来说说我在使用「金砖」二代的过程中一些关于操作的体验还有声音的感受。

长按 POWER 键开机,SONY 的 LOGO 出现,机器启动。

之后屏幕正中出现 WALKMAN 的 LOGO,下方则是安卓系统标识。

「金砖」二代采用了 Android 11.0 系统,从页面 UI 布局来看相比「金砖」一代也是做了一定的视觉优化,而 Android 11.0 系统足以适应大部分的音乐服务能够得到完整优秀的使用体验了。

这样的话就代表不仅可以使用「金砖」二代 256G 的内置存储空间收听本地音乐文件,同样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流媒体在线音乐平台的海量音乐内容了。没错我说的就是高品质流媒体音乐平台的「扛把子」,同样也是来自于 SONY 的索尼精选 Hi-Res 音乐。触感流畅反应迅速,至于像很多朋友去用安卓系统的音乐播放器跑分或者开游戏这种测试,我没做也不会做,毕竟在我的概念中,音乐播放器,还是为了播放音乐而服务的。

在前面我也曾经提到了,「金砖」二代这次采用的的更加主流的 Type-C 接口,这样在搭配平日工作的电脑的时候会更方便,而以 USB DAC 方式也的确可以让我电脑中存在着的高品质音乐文件能够以更好的声音表现回放在我的耳中。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在家中还是在咖啡店,采取这种方式搭配一个不错的头戴式耳机,工作的同时就能沉浸在 HiFi 级别音乐之中了。这也是非常符合我日常使用场景的一种聆听方式。

为了使用户达到更优异的使用体验,SONY 在「金砖」二代上还在声音设置上做了很多的优化。

你可以打开均衡器对每一个频段进行自行设置调节以达到播放自己最为理想的声音。

SONY 也升级了 DSEE 技术的算法,使 AI 技术可以在采样率和采样深度上都能够将有损音乐还原至 Hi-Res 级别的音乐,当然也可以使原本 CD 级别的音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达六种不同类型的 DC 相位线性器设置选择,使低频段特性更接近传统放大器的声音。

这个动态音量均衡器开关设置可以尽量减少歌曲之间的音量由于录制电平的区别而造成的大小差异。

四种不同类型的设定让用户选择,重现如同传统黑胶唱机风格的温暖丰富的声音特质。

用户还可以自由选择打开或者关闭这个 SONY 自行研发的 DSD 母带重制引擎,这个引擎支持将原本 PCM 文件转化为 11.2MHz 的 DSD 信号。这个 DSD 的转换过程是有专用的 FPGA 电路进行实施,转换过程中使用的是 SONY 自行研发的算法,不会丢失声音信息。

在这个声音设置的页面最底部有一个 DIRECT 的开关,打开的话就是开启了直接源模式。开启此功能的话,信号不经过任何处理修饰直接输出,在这个模式之下声音调节也失去作用。

接下来简单说一说「金砖」二代的声音表现。事先声明这台「金砖」在我手里至少已经连续煲机差不多接近一百小时了,已经初步具备了比较稳定的有参考意义的基础。我大体上是通过三个不同的耳机来获取关于「金砖」二代声音的特质的,这三个耳机分别是 Softears Cerberus、qdc Dmagic 和 SendyAudio Peacock。

「金砖」二代搭配 Softears Cerberus,4.4mm 平衡口。首先展现出来的声底是非常健康的,丝毫没有很多人传统印象中 SONY 音频产品中的那种糊和一味追求厚度,整个声底呈现出来的是高透明度和具备精致感。Cerberus 这条耳塞由动圈、动铁、静电三种不同结构的单元混合,「金砖」二代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单元驱动都能让我有明确的充盈感知。在收听桑德林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的时候,对于延绵起伏的节奏把控可以说相当到位,第一乐章中小提琴呈现出来的紧张气氛也被展现得活灵活现。而到了第二乐章开始粗犷的法国号与节奏强烈的铜管再过渡到柔美的小提琴,整个衔接丝丝入扣,都能够紧紧抓住我的聆听注意力。在用这个搭配收听 Madonna 的《Madame X》专辑的时候,拉丁风格与 House Music 相互融合以致的丰富音乐元素,也都能丰富完整的表达出来。流畅旋律中的节奏醇厚,现代电子乐元素以极高的素质呈现,完全是听觉上的享受。

「金砖」二代搭配 qdc Dmagic,3.5mm 单端口。两种不同风格的优质女声,A-Lin 与黄绮珊。在大家的观念中,平衡耳机输出口相比与单端耳机输出口是有着明显优势的。这点我也承认尤其是在驱动能力、信息量和分离度等方面的确平衡耳机输出口会有更好的表现。但是「金砖」二代在平衡耳机输出口和单端耳机输出口上做到了非常好的音色一致性,而且声音美学上也保持了很好的统一。在这个搭配之下,两种不同风格的女声都令我有一种惊艳的感受。当《给我一个理由忘记》前奏已毕 A-Lin 第一声流出的那一刻,我甚至轻呼了一口气来表达这种感受。高信息量的同时具备极为细腻的音色质感表达,这种略微有一点点润度的女声调校很难在以往我接触过的其他播放器中出现。而在黄绮珊这张专辑中,她高音部分明亮之中蕴含的能量感能让你感受到那种蠢蠢欲动又隐忍未发,同样是非常细腻的喉间处理细节丝毫不漏。在「金砖」二代之下,优秀歌手应该具备的唱功技巧似乎更容易被使用者得到感知了。

4.4mm 平衡耳机口搭配 SendyAudio 的旗舰头戴式耳机 Peacock。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热烈的情绪完全扑面而来,甚至是一种近乎煽情的感受。这是 SONY 在「金砖」二代中得以保留下的一丝传统 SONY 音频产品的影子但我不得不说这种保留是非常正确的。而整个聆听过程之中感受到的磅礴气势、宏伟音乐布局与框架结构水准也是「金砖」二代对于大编制内容测试的一份满意答卷。而后换成另外一种类型音乐,完全拉丁风格的 Carlos Santana,同样是展现出来的浓郁热情,在不同音乐类型的穿梭之中却带来的是另外的感动。他吸收了大量 Blues 和 Rock 精华元素,却用充满了拉丁风格和韵味的表达方式将其融会贯通。这张专辑中大量与其他不同歌手进行的合作也是非常大的一个亮点,比如这首《The Game Of Love》就是与 Michelle Branch 联袂。从开声的电声 SOLO 到人声雷霆万钧的出现,给人一气呵成的质感。「金砖」二代带来了 Peacock 下盘的扎实稳定和中高频密度出众,这些都是「金砖」二代非常擅长的完成得非常出色的。诚然对于一张二十年前的专辑而言,现在的聆听理所应当会感受到一种复古的情绪,但是就这张专辑的品质而言,在二十年后用最优秀的设备进行回放,依然是足以令人满足和感动的。

写到最后,我思索了良久,应该如何做一个合理的 ending?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考虑「金砖」二代作为磨砺了六年时间之后的最新旗舰,它给当前的用户和曾经「金砖」一代的用户带来了哪些新东西?我觉得首先是它顺应时代的一些点,比如开放式安卓系统可便捷使用各种流媒体音乐平台。尽管会有人觉得封闭式系统更有利于保证及高品质的声音,但是 SONY 在长时间的调校过程中着重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自带的 APP 保证高品质传输,还有就是可以将第三方流媒体软件设置成升频输出。还比如 USB DAC 的确在日常使用场景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我亲测在使用 USB DAC 带来的声音表现是非常稳定且出色的。还有就是在具体使用体验环节中的优化诸如更大尺寸的屏幕和更强的电池续航能力。当然 SONY 把能够完成到的最为极致的电路设计、供电方案、奢华用料、完美工艺等等全部给到了「金砖」二代。在我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也的确是切实感受到了这些方面给「金砖」二代的声音表现带来的震撼。对于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音乐这一项事业,我觉得 SONY 的工程师并不仅仅是在做着与之匹配的产品,而是同时在寻找着与这一项事业的共鸣。他们用产品在传递着对于音乐家及音乐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是在用产品为人类的音乐史进行着手动留档。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索尼的工程师和他们的作品「金砖」二代,可以说是全世界音乐家及音乐工作者的另外一个维度的知己吧。而对于需要选择高品质音频设备的普罗大众而言,SONY 以长期的市场沉淀带来的用户认知度,也必然可以很好支撑起「金砖」二代的美好未来。

正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在这个领域中,天下又有谁人不识「金」呢?

来源:环球时讯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