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就是「数字化出海口」,广西博白藤编土货出海搭上跨境快车

摘要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查看产品, 如果没有视频, 我都不敢相信他们能编出这么多的花样! 太神奇了!」美国客商安东尼隔着手机屏幕, 发出一连串感叹。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查看产品, 如果没有视频, 我都不敢相信他们能编出这么多的花样! 太神奇了!」美国客商安东尼隔着手机屏幕, 发出一连串感叹。

而在手机直播的这头, 广西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连将熟练地用英语为安东尼讲解着手中的竹篮, 在她身后还有数位当地的农户, 细小的藤条, 在他们的巧手编织下, 经过交、压、串、绕, 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村口就是「数字化出海口」, 守在家门口靠着一部手机就把村里的土货卖到世界各地,8 月 22 日晚间, 这样一群脸上洋溢幸福表情的广西博白县村民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四联村四队农户黄立媛说:「我编的篮子能卖到国外去, 做梦都想不到。」

记者了解到, 黄连将创立广西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整整十年, 在博白县是有名的出口藤编购物篮企业, 公司产品一半以上依靠出口。

2016 年, 黄连将开通阿里巴巴国际站时, 还是一个实打实的外贸「小白」, 就连和海外客户沟通, 靠的都是国际站的即时翻译系统。但是借助平台数据, 这个小山村里的民族非遗工艺品迅速搭上了跨境快车, 以其天然的特性完美符合了国外对于环保的要求, 就连迪士尼、无印良品等国际化的大品牌都被「圈粉」, 成了凰图的客户。

2020 年初, 受疫情影响, 全世界经济都按下「暂停键」, 凰图的客户也几乎全部要求延期出货, 几百万元的藤编产品积压在仓库、车间里。「我们原来的拳头产品是面向超市和大型商场的盛装篮, 突然就卖不动了。」好在黄连将就如同藤编一般, 充满了韧性, 疫情期间, 她利用国际站的数据参谋选品, 精准对标海外需求, 踩准了海外客户「绿色宅经济」。其中, 一款为海外市场量身打造的「藤编面包发酵篮」, 线上订单从 1000 个到 1 万个到数百万个呈几何级增长, 也让给工厂编篮子的 900 多户农户的收入得以保障。

「一个单品一年卖爆 1200 万, 我也觉得不可置信! 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土货』土得有道理, 只要坚持产品创新, 改变营销模式, 这些『土货』就能跨洋过海, 创造价值。」据黄连将透露, 凰图 2021 年线上营收已经占比超八成。日前, 黄连将正带领员工、农户全力备战阿里巴巴国际站九月采购节, 为公司下半年乃至明年的订单全面蓄力。

值得一提的是, 凰图在创立之初就充分利用编织产业门槛低, 灵活方便、辐射面广的特点, 结合博白当地的实际情况, 将生产形式发展成「公司+订单+农户」模式。目前, 凰图有固定员工 50 名, 编织农户 900 多户, 其中脱贫户 300 多户, 遍及全县 21 个乡镇。各村建起了「没有围墙的工厂」, 编织工农忙时下田耕种, 农闲时进厂做工或领原材料回家加工, 实现了农舍变身「车间」,「麻将馆」变「编织场」。

目前, 广西博白藤编这一非遗技艺已经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一键出海」, 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斯洛伐克、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加纳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 博白县有编织企业 386 家, 有固定从业人员约 2.8 万人, 临时、季节性从业人员 20 万人左右。而据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数据显示, 包括广西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十余家博白藤编工艺品公司目前跨境电商的销量, 相较疫情前增长近 35 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借助阿里巴巴国际站这个开在村口的「数字化出海口」, 新农人们正在打破外贸地域壁垒, 进一步突破产业链中的短板, 解决质量把控、物流时效、人才匹配等难题。跨境电商这样的「新农活」, 正在为中国乡村连接起更广阔的「新天地」。

来源:互联网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