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大技术底座构建上汽实力
近日,上汽集团举办了 2022 年的第一期「智咖汇」,上汽集团多位技术大咖就研发总院的定位、任务,以及技术进展和规划进行了交流。
据了解,上汽集团串联、整合内外部乘用车研发资源,成立上汽创新研发总院,并打造了七大技术底座,为智己、飞凡、荣威、名爵四大品牌,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创新突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汽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常务副院长芦勇在会表示,「今年, 我们整合集团内外技术资源, 成立了上汽创新研发总院, 它是整个集团自主品牌产品创新的再升级, 也是自主核心技术的再整合。其致力为高端品牌智己、中高端品牌飞凡, 以及荣威和 MG 同时提供产品开发服务, 为集团五大业务提供技术储备, 为上汽创新转型吹响集结号, 更希望能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由大到强提供技术支持。」
「上汽研发总院的职责、任务主要有三方面,包括整车产品的研发,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方面;布局前瞻策略、研究前瞻技术,如加快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速度;以及实现最大效率的技术共享,提高技术转换成商品的效率。」他继续介绍。
具体来看,研发总院将为集团研发体系规划顶层设计,并加速三个整车和四个关键系统「七大底座」的落地,不断提升产品市场价值,赋能上汽各个品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其中,三个整车底座分别是「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上汽珠峰」机电一体化架构、「上汽星河」氢能源专属架构,四大关键系统技术底座分别为「蓝芯」动力总成系统、平台化「魔方」电池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
其中,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是国内第一个纯电专属化平台,是上汽集团电动化和云管端技术的载体,是加载魔方、绿芯和银河三大系统技术底座的梯度化超级平台,还是上汽「软件定义汽车、数据决定体验」的平台,更是上汽集团全面实现电动化的专属主力平台。
上汽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康华平在介绍星云平台时表示,「最小的机械空间和最大的乘坐平台是其开发核心。通过悬架和驱动模块的集成,使主要的模块都收缩到了悬架里,再通过拉长轴距,压缩前后悬和空调等技术,把一些空间都让给乘员,把更多的空间让给平板电池。同等车长下, 星云平台车型轴距可比燃油车平台大 200 毫米以上。」
据了解,星云平台具有高度灵活的技术延展性,44-150kWh 超宽能量矩阵,150-600kW 超宽功率范围,拥有全尺寸带宽,轴距最大支持 3 米,覆盖全球市场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豪华车和轿车、跑车、SUV、MPV 等多级别、多种类整车产品,兼容高压铸造、固态电池、线控底盘、全栈电气架构、无人驾驶等软硬件前沿科技。
同时,星云平台超长的轴距也为电池留足了空间, 其可以装备 2023 毫米长电池系列, 从而实现 1000 公里续航。「上汽的目标是 2023 年实现 1000 公里的电动汽车续航。」康华平强调。
在补能方面,星云平台的 800V 快充 5 分钟可以保证续航 200 公里,15 分钟能够充到 80%,400V 的快充 5 分钟可以续航 100 公里,30 分钟也能充到 80%。另外,星云平台也布局了 2-3 分钟的换电模式。
不容忽视的是, 星云还具有超级安全、超级性能和超级智能「三位一体」的能力。其中, 超级安全涵盖了电安全、结构安全、网络数据安全和智能主动安全;超级性能则是基于多环车身结构与电池模块结构, 底盘结构的一体化集成设计, 可使车辆极限抓地侧向加速度接近 1g, 超过高性能车的水平;第三代银河全栈系统化解决方案则能为用户带来人·车·生活的无缝体验, 也是超级智能的一部分。
上汽集团方面透露,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将建立新的研发人员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虚拟股权、技术转化孵化、项目方面价值激励三大方面。在技术进行市场化、商品化之后,将为拥有相关专利的工程师提供激励,在项目方面,研究人员与智己、非凡等品牌进行共创所带来的利益也将进行绑定和分享。
此外,随着上汽海外业务的发展,集团也在筹划在海外建立创新研究开发分院,主要基于数据法律法规的考量。
最后,上汽集团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沈浩明透露,集团正在策划与手机厂商的深度融合,最快6月底、7月初会有发布手机和车机之间的项目规划。
目前,上汽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五大中心」已经完成初步布局;「七大技术底座」正在加快落地, 包括「上汽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上汽珠峰」机电一体化架构、「上汽星河」氢能源专属架构等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以及「蓝芯」动力总成系统、平台化「魔方」电池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等四大关键系统技术底座;捷氢科技、零束软件、友道智途、联创电子、中海庭、帆一尚行等科创小巨人企业蓬勃发展,通过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