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天津?

摘要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第一辆自主研制的自行车,是天津造。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第一辆自主研制的自行车,是天津造。

1950 年 7 月的一天,在天津市区和塘沽之间,有 10 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着一项测试,他们负重二百斤,骑着刚刚试制成功的 10 辆自行车,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飞鸽」牌自行车。

1989 年和 2009 年,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和奥巴马访华回国时,「飞鸽」牌自行车被当做国礼相送,前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前古巴总统卡斯特罗也都收到过同样的礼物。

70 年后的 2022 年,在天津举办的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亮相的中国首款完全依靠纯太阳能驱动、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和外部电源、真正实现零排放的智能网联汽车「天津号」,同样是天津造。

从第一辆自行车到第一辆真正零排放的智能网联汽车,背后浓缩着的,是一部天津近百年来的发展史:她已经从一座以传统工商业为主的轻工业强市,变成了一个走在数字化、智能化道路上的现代化科技之城。

为什么是天津?天津做对了什么?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对过往天津的经济特征、经济转轨方向做一个简单梳理,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三点写起,试图对天津速度做出解答:

1、工业摇篮:1977 年以前的天津,为什么是轻工业重镇?

2、经济转轨:1978 年至 2010 年,天津大变以及如何变?

3、从制造到「智造」:2010 年至今,天津做对了什么?

01 工业摇篮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座城市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座是上海滩,另一座则是天津卫,他们都承载过带动中国南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也因此,外界素来有「近代百年看天津」的说法。

近代天津的崛起,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中国近代工业由此萌芽。

洋务运动之后的近 70 年里,天津近代工业快速崛起,在经历过从萌芽到发展再到黄金期后,天津成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天津工业同时发生了工业结构的质变,形成了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的格局。

1928 年天津社会局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天津城区(不包括租界区),共有中国人开办的工厂 2186 家,资本总额约 3300 余万元,其中制盐、碱、棉纺、面粉和火柴等 17 加大型工厂资本额合计 2900 余万元,占到资本总额的 87.9%。

举两个更生动的例子。1935 年,位于天津的东亚公司的毛线产量,约占到全国的 89%,销量占到全国的 36.1%;同期天津的地毯业名列全国榜首,出口量甚至占到全国的 90% 以上。

同一时期里,天津的对外贸易量占到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 1/4,这同时带动了金融业的兴盛,当时天津解放路的金融街号称中国的华尔街,吸引了四十多家中外银行落户,天津的金融资本大约占到中国金融总量的 17%。

直到建国初期,天津都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比如在 1952 年,天津的工业产值是 6.12 亿元,高于北京的 2.69 亿元。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中国的第一辆国产自行车,是由天津造出来的。

实际上,很多读者可能不知道,除了自行车之外,新中国历史上诸多的「第一」,都起于天津:

第一辆无轨电车,在 1950 年 12 月,被天津市电车公司自行试制出来并试车成功;

第一块手表,于 1954 年底产自天津公私合营华威钟表厂;

第一台照相机,1956 年由天津照相机厂设计制造,被命名为「七一」牌;

第一台国产电视机,1958 年 3 月产自天津;

...

到改革开放之前,第二产业,依然是天津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华通数据库此前的一份资料显示,从 1949 年到 1975 年,天津的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从 36.36% 上升至 72.12%。

不过接下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一中国近百年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开始显现出了经济增长颓势,但很快,改革开放的春风到来之后,天津与半个多世纪之前一样,抓住了时代赋予她的机遇,开始迅速复苏与二次崛起。

02 经济转轨

先来看一组数据:

1978 年,天津三大产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 6.1%、69.6%、24.3%,结果到 2017 年时,比重已经变成了 0.9%、40.9%、58.2%。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5.2%,第二产业下降 28.7%,第三产业上升 33.9%,这说明,改革开放之后,天津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部分,天津变化最大的是工业——从以轻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五五开,发展成为二八开。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来看,天津市委财经办原局级研究员马献林,此前在一篇名为《天津经济改革开放 30 年十大亮点》的论文中这样总结道:

「农业从郊区型农业转变为都市型农业发展,成为服务都市、富裕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从老轻纺工业基地,转变为我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从传统的服务业转化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

由于时间跨度较大,我们分以下两个阶段来展开叙述。

阶段一,1978-1991 年,改革开放的调整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定好城市发展战略、激活多种所有制企业活力。

一方面,天津稳步推进包括推行承包责任制、多方面进行商业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商品经济;另一方面,天津工业也在改革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其中,影响最深远、也最重要的一个举措,是天津工业战略东移。

改革开放初期,天津市经济和工业主要聚集在中心城区,滨海地区和远郊区县经济与工业相对薄弱。比如 1984 年,全市工业中,市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 70%-80%,滨海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市的 12%。

这种市区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制约了天津工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两点:一是工业区与居民区混杂、二是工业企业产业集聚度低。

到 1986 年,天津明确了城市布局的规划方向,概括起来就是「一条扁担挑两头」:整个城市以海河为轴线,改造老市区,作为全市的中心;工业发展重点东移,大力发展滨海地区。尤其,工业战略东移,成为支撑天津城市发展的基本发展战略。

这十余年间,天津工业借助改革开放之势实现稳步增长,1985 年首次突破百亿,到 1991 年达到 179.75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了 2.3 倍,年均增长 6.9%,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保持在 50% 以上。

除此之外,汽车工业、生物工程、电子仪表等众多高科技产业落户天津,现代化工业集群初步显现。

阶段二,1992 年至 2014 年,天津经济跨越稳步上升期,迎来快速增长。

1994 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用 8 年的时间,将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调整一遍。

核心的举措无非两点:盘活国有资产存量,积极拥抱优质外资。多措并举下,天津制造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此前曾撰文称,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天津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即在外资拉动下的「外生性」增长日益增强的同时,由国有和民间资本推动的「内生性」增长开始显现。

其中,「外生性」增长主要集中在通讯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内生性」增长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自行车、电焊条等传统产业。

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08 年底,有近 21 万家外资企业落户天津,其中包括 130 家入围世界 500 强的跨国公司,比如摩托罗拉、LG 电子、三星等国际巨头。

制造业的繁荣,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看到,在整体的产业结构中,天津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过重倚靠第二产业,换言之,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调整以及复苏,是这段时期天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成果。

这一过程中,天津还具备了另一个核心优势:技术积累。

1991 年至 2009 年,在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中,生产要素占了 58%,其中资本投入占主导地位,占比 57.2%,最值得注意的是,期间技术进步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了 42%。

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将成为天津从制造业大市,进阶为「智造中心」的最重要推力之一。

03 从制造到「智造」

将视线拉回到 2014 年。

年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年末,天津被批准成为我国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天津迎来了历史性窗口期。

我们看到,也是在这一年,天津市开始全市实施「万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化解「散弱低粗污」过剩产能,推动几万家企业重新嵌入产业链中高端。与此同时,一大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科技小巨人」。

这年结束时,天津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 1.48 万家,累计达到 6.10 万家。其中,新增「小巨人」企业 630 家,累计达到 3003 家。

另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8503.36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比重为 30.3%。

因此,当我们联想到 2020 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制造业立市」的战略部署时,需要明确的是,天津要的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制造业。

在这背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天津的增长动能,日益由投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不久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天津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一梯队,科技创新环境指数连续 5 年居全国榜首。

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印证了,如今的天津,不仅仅是制造业重镇,其还走在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最前沿阵地。

比如,近几年,合成生物学、现代中医药、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信创、细胞生态等 5 个海河实验室全部揭牌运行,天津版「国之重器」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比如,前不久,总投资近 2 亿元的 PPG 天津电动汽车及智能出行创新应用中心在经济开发区全面开工,是继全球涂料创新中心项目落地后,又一跨国企业在天津的重要布局;

再比如,过去五年,一汽丰田、三星、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等一批跨国巨头纷纷在天津增资扩产,天津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从 2017 年至 2021 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近 4000 家,实际使用外资 238.5 亿美元,年均增速 5.3%,5 年间引资规模屡创历史新高;

再回到我们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天津号」,其就是天津「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落地天津五年、至今已经举办到第六届的世界智能大会本身,还是在这次大会上展出的「天津号」,都正在成为天津新的名片。

比如,这两天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宣布于大会期间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总计签约 136 个项目,总投资 849 亿元。

再比如,过去五届以来,天津签署 563 项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达到 4589 亿元,其中,与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及中国电子、中电科、中车等行业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协议 17 项。

不止如此,中国通用、联想、紫光云、360、tcl、麒麟等企业总部也相继落户天津,包括新松集团在内,华为鲲鹏生态、腾讯全国最大 IDC 数据中心、科大讯飞北方声谷、中电科新材料、海康威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也投资落地。

04 结语

一座城市用一百年的时间,历经繁荣与沧桑后重新改写命运,这是百年天津身上发生的故事。

过去,她曾拥有过很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照相机、第一台电视机,等等等等。

但更令人兴奋以及值得期待的,是她的现在及将来。

当她成功抓住历史赋予她的机遇,当她坚定不移地走上自主创新的大路,当她用一个又一个新的「第一」重回人们视野,我们有理由相信,天津这座老工业基地,正在重新焕发出无限可能。

 

来源:全球财经网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