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己汽车的持续进化论。
在「新造车」下半场大幕拉开的时候,人们对新能源车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电动车」这么简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持续升级,甚至是芯片算力,都已经成为用户对于当下新车的要求和期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款车如何才能被称为「智能汽车」,也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本月中旬,智己汽车率先提出「新世界汽车智能五大标准」,期待在推开智能新时代大门之后,让我们探索汽车智能的视角更加高远、视野更加宽广、实践更加深入,真正创造出「智能时代,汽车该有的样子」。
不久前,智己汽车联席 CEO 刘涛,和媒体进行了交流,深入探讨了智己在产品定位、场景智能化、智能驾驶等多方面做出的努力,来实现其定义的「智能汽车该有的样子」。
智己汽车联席 CEO 刘涛
以下为本次访谈文字,经极客公园筛选整理:
好电车=电动化和智能化
Q:之前智己 L7 是定位驾控,现在又转向智能化方向,定位上是否会出现模糊?
刘涛:其实完全不是调转方向,回顾智己项目出发的三大初心,分别是:
第一、相比燃油车,电动化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驾控升维的体验;
第二、深度的智能化让智能场景化水平突破了原来所有的想象;
第三、随着人均 GDP 超过一万美金,消费升级、审美升级在中国的各个消费行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中国消费者对于消费升级、审美升级的需求在过去两年的市场表现当中,会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一个好的智能电动车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智己在天马山证明了新世界驾控旗舰的产品定位,但深度智能化也必须要成为一个好的智能电动车的另外一面,两者完全不冲突。
随着时代发展,智能电动车在动力和智能化方面的打通和融合,也会带来全新的体验。超跑模式拥有特别强的动力性、特别好的操控性,同时要把智舱内听觉的、触觉的、体感的甚至将来还有一些嗅觉的体验,向用户提供在动力驾控之上,融合智能化的沉浸式体验。
电动化和智能化两个方向并不矛盾,智己希望做的是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带给用户全新的、最顶尖的体验。
Q:智己汽车展示的在智能驾驶方面的配置跟功能,请问智己汽车提出的智能汽车五大标准,为什么是从这五个方面来考虑?之前有没有考虑过其它方面的这些配置呢?
刘涛:智能汽车的五大标准会成为未来智能电动车发展非常明确的方向,智能化思考的面和想象空间非常广泛,功能表现非常多元。
第一个是智能驾驶,这是一个底层逻辑。智能驾驶是汽油车或者汽车发明 136 年以来,对汽车的体验方面最革命性的一次颠覆,所占的权重在五大维度当中是最重的,是智能电动车区别于传统汽车最根本、最核心、最标志性的改变,在体验上是非常颠覆性的、标志性的。
通过数据驱动的算法和流程闭环自动化的飞轮迭代,最大限度的解放原来传统车用户花在驾驶这件事情上的精力和消耗,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前提下,在云和端一体化的考量方面,整车深度智能化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场景智能和汽车移动社交也将随之而来。智己汽车从 L7 开始会具备非常强的场景智能、持续进化能力,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智能场景体验的想象空间。汽车作为超大号智能终端,算力角度已经远远超过智能手机,存储能力、通讯能力、续航能力等,使得智能汽车天然具备一种沉浸式体验的产品技术和基础。数据驱动可以像 IMAD 更加像人,数据包的下发可以让我们享受更多的体验,把更有价值的数据通过数据工厂进行功能的优化,再反馈给用户,通过数据权益计划来兑换实现持续升级。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社交的空白点或者盲点,这个过程中的社交需求会成为智能汽车一个非常重要的诉求,而汽车是 5G 时代深度社交的完美载体。
持续进化能力方面,在打造智己 L7 与 iO 原点架构的过程当中,它的硬件与软件本身带宽我们预留的非常足,我们的软件可以进化,硬件方面也预留了足够的升级空间,并且在同步探索其他方面的硬件升级可能性。在未来的智能电动车时代,技术迭代飞快,必须硬件和软件协同升级,才能带来最佳的体验。
Q:目前在自动驾驶领域,L4 还是遥不可攀的一个高峰,在 L2-L3 的阶段,智己的发展路线是怎样的?
刘涛:L4 级别的高阶自动驾驶将会很快到来,上汽集团与智己汽车已有相关技术前瞻性技术储备。当前,我们用 L4 级自动驾驶训练而来的算法技术赋能智己 IM AD,去实现 L2.99 级的辅助驾驶功能。
交付即可以体验到 16 项基础辅助驾驶,6 月 18 号,C 端交付就可体验高起点的驾驶辅助功能,而不需要用户经过漫长的等待。并且基础辅助功能就已经拥有第一梯队惊艳表现。堪称「交付即体验」、「出道即惊艳」;
预计今年三季度起,将逐步推送高速高架场景 NOA 以及高精度自动泊车、信任增强等更多高阶智驾功能;
对于「更像人」的智驾体验我们倾注了更多思考。比如信任增强,可以构建人车深度交流,清晰感知功能边界,知道何时该接管而不是创造惊吓,这方面能力我们将通过 OTA 后续提供;细节体验也有亮点,例如智己 L7 所独有的应用场景,WLC 高精度自动泊车,融合无线充电功能,通过视觉能力和 APA 能力,能够为选装无线充电车型实现一键高精度的泊车对位,充分发挥无线充电的功率能力,这是我们对用户的更多考量;我们还将充分利用 39 寸的超宽场景横屏,创造「空中领航」这种实用领航模式,打造沉浸式体验,未来会通过 OTA 方式来提供。「更像人」打造出智己 IM AD 差异化,也给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
未来,凭借云上数据工厂和可升级智驾硬件带来的持续进化能力,IM AD 的最终目标是进入全球智能驾驶第一梯队。
从多家媒体实测表现能看到,IM AD 在最高频的加塞场景、最危险的异型车场景中都能完美处理,「更像人」的表现完全超越了特斯拉。即使对比特斯拉最强的过弯能力,IM AD 也做到了不相上下。关于自动泊车,很多媒体老师和用户已经体验到了当前状态的实力。很多时候几乎都能做到「一把进」,非常干脆利落。目前支持垂直泊车,其他类型车位的泊车还在持续打磨,很快将通过 OTA 推送。
Q:苹果刚刚公布了新的 CarPlay 系统,对汽车数据有了更深的介入,对于智能座舱系统方面,智己是如何做考虑的?
刘涛: CarPlay 确实深受 BBA 用户的青睐。我们要做的是深度智能化。Carplay 的一切功能、可视化交互、信息展示都遵循既有设定,而基于 SOA 原子化架构和跨越融合,智己 L7 的智能座舱实现了从功能智能向场景智能的体验进化。
例如空中领航模式,要实现智舱、底盘控制、自驾、视觉、雷达、底盘操控的深度整合;智能底盘所提供的智能减速带模式、老人模式、山路模式,需要根据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把汽车深部的功能打通,通过智舱做好人性化交互展示。我们主张深度智能化,通过用户的数据以及用户真正的场景的理解,把智能汽车所能够提供的所有功能,通过 SOA 的能力能够真的因用户而变,因场景而变,从底层逻辑来讲,这是 CarPlay 很难做到的。
Q:从功能智能向场景智能进化的过程中,智己是如何做到的?未来会不会推出更多这样的场景?
刘涛:无论从智己的架构、SOA 软件架构、还是超级数据工厂的规划,以及我们所具备的闭环自动化的迭代能力,目标就是面向未来想象空间无限去拓展产生这样一种能力,保证我们在很长时间内可以真正根据用户的需求去不断的拓展这个想象空间和功能空间。
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通融」。咱们中国文化也是挺厉害的,「通融」这个词有很多不同的使用场景,通和融用在智能汽车上的话,我感觉是两个不同维度。首先要做到「通」,SOA 就是把底层 ECU 功能打通,通过原子化的技术把这些功能能够先打通,给我们带来了能够随机灵活组合,根据场景灵活组合的能力。但是你要是说「融」那是另外一个阶段,先通然后再融,如果功能是割裂的,你也很难去发挥,如果各个域之间是相对割裂的,那底盘域和智舱域你也很难产生真正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是深度融合,能够产生一种非常连贯的、深度的智能体验。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原点。
我们首先要从技术上「通」,从产品上要「融」,真的把它融在一起,产生用户意想不到,但同时又是用户特别需要的功能,真正把控制器之间的功能壁垒打通,通过各域功能的跨域融合,给用户提供他特别需要的功能。
以前传统汽车更多是从品牌和 OEM 角度去考虑怎么提供功能给用户,但可能用户也不一定真的需要。而且我们现在通过「融」的能力,甚至可以通过数据的方式去更加好的理解我们的用户,做到让功能对用户理解产生一种关联,就是理解甚至能够预判用户在哪个场景需要什么功能,通过 SOA 能力,定制一个你恰好需要的功能,在那个恰好的时间点推送给你,这就是场景智能化的「通」和「融」。如果把它讲成武功的话,「通」是基础,「融」是更高阶的能力。
社交能力和用户共创
Q:昨天在发布会上看到 Carlog 首次公开亮相,非常的惊艳。关于 Carlog,智己在开发初期是如何考量的?为什么会把这样一项功能放在智己 L7 上?
刘涛: Carlog 我算是第一产品经理。因为 Carlog 这个项目实在太有挑战了,这里面有蛮多小故事,时间关系我就分享一两个:
1、我们的出发点是,日常生活中,手机已经成为了记录生活和分享生活一个重要的载体,无论你是走路、乘车、乘高铁、乘飞机,都可以很轻松的用手机来记录。唯独汽车,当你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风景,无论是盘山公路,还是淮海路上落叶的梧桐,你想通过车载很优雅的把这个场景拍下来,然后分享给你的朋友、朋友圈。在过去这个功能一直在车上很难被实现,要么你拿手机拍,隔着窗户,窗户可能有雨水,拍起来也不是很清晰,还得一边开车一边拍,又特别不安全,这个需求在车载那段时间是很需要的,尤其是通过对于未来 5G 社交时代深度需求的理解,我们认为车上的 2 个小时也好、3 个小时也好,不应该成为社交盲点。
2、Carlog 当时我们做这个系统的时候,过程真的是蛮痛苦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车载这个行业很有意思,它有很多安全,尤其是功能安全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对于硬件、零部件的性能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摄像头系统,我们当时就去汽车行业摄像头公司找了很多家,大概在 2 年前,汽车的摄像头好像车规的不超过 200 万像素,我们差点就用了这个解决方案,后来我们发现拓展到 500-800 万(像素的摄像头)是可以做车规,就是成本各方面贵一些。
但是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用的 iPhone,虽然 iPhone 它单颗摄像头能力并没有太大进步,它一直坚持 1200 万,只不过是 1 颗、2 颗、3 颗。但是大家从其他手机的角度,小米、华为都是 4000 万起,手机做到 1 个亿的像素。所以我们感觉到巨大的差距,好像汽车上的摄像头跟消费电子用的摄像头代差还是挺大的。
于是,我们又去找了很多手机厂商的摄象头,虽然像素足够高,但在车载安全性、耐久性、温度、振动的要求上,达不到车规的标准。后来我们也找了全球最强的舜宇光学做了非常深度的沟通,不是简单采买一个现有的摄像头系统,而是真正成立了一个非常深度的项目组,基于他们把对摄像头、成像方面和 DSP 的理解,以及智己对于整车的一些标准和要求,做了非常深度的交流和整合。
所以我们后来才有机会拿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3 颗 4800 万,合起来超一亿像素,而且可以通过非常好的图像 AI 拼接,实现 180 度的超宽景摄像。因为在车载这个视角,跟手机视角有很大的差异,超宽景更适合去拍摄漂亮的街景、自然风景,我们认为这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拿到这个方案之后很兴奋,至少在 Camera 感知和记录这个角度基本解决了,但是要把它集成在车上的同时实现更多段的能力,且要在高速、振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正常的工作,又经历了我们很多的开发和打磨,也花了非常多的心血。我觉得我们 Carlog 小伙伴的能力、战斗精神,通过这个非常有挑战的项目也得到了非常大的锻炼。
坦率讲,我们在过程当中也是撕毁了很多方案,才有今天这么惊艳的 Carlog 的能力。我自己参与的比较深,尤其是我们核心的 Carlog 团队,是一群非常有激情的年轻人,他们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在方案的迭代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因为可能有些方案在过程当中被重置了,要找更好、更新的方案。而且 Carlog 从 Camera 底层到机械上车的硬件层,包括软件、AI 剪辑、视频的拼接,全部都是正向研发的。这件事情对于整个项目组,甚至对整个智己公司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最后讲一句,Carlog 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填补了你在开车那段时间里的「记录空白」,赋予汽车对美好生活、沿途风景的优雅记录能力。我仍然觉得 Carlog 的能力和它的社会价值到目前仍然是被低估的,在 5G 智能时代,从实时视频、记录生活、分享旅程的角度而言,我觉得 Carlog 未来一定会爆发出更多的价值,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帮助我们一起去推动 Carlog 的发展。
Q:智己对于用户权益非常重视,包括之前推出原石谷的用户数据权益的计划,如何看待现在被炒的特别多的用户共创概念?
刘涛:任何历史发展的重大趋势,我们再多强调也不过分。我们从将近三年前就开始准备原石谷用户数据权益项目。我们发现人工智能时代和以往的工业革命、社会浪潮有着根本的差异。不像以前发明能源、产品或者提升生产力的新工具,比如说内燃机、电能,人工智能是发明了一种智慧。
目前,这种智慧理论上可以跟人类的智慧配合在一起,将来 AI 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可能会超过人类,可能会产生自己的某种半自主意识,当然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各有所长,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升维的智慧,理论上可以把所有产品重新发明一遍。
品牌、产品将来的进步,要依靠用户以及用户使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数据,所以我们基于这一个时代逻辑的解读,很早就规划了 CSOP 原石谷用户数据权益计划。通过 3 亿枚「原石」,对应智己汽车创始价值的增长权益,用数据权益的方式来回馈用户数据的贡献,和用户共创和共享时代发展的红利。
我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只要是智能化或者准智能化的产品,都应该对用户的数据权益做认真的考量,这是不可避免的、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在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激荡中,智己汽车用户将在原石谷集结,拓荒原石、积攒积分、升级装备、进化车辆等,用户运营团队的小伙伴给我们创造和规划了非常多有趣深度的玩法。相信车主们在原石谷的世界当中可以不亦乐乎地互动和成长。我们也将与用户一起构建一个多元、共创的价值社区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