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科技战略如何布局?

摘要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是 2012 年的 2.7 倍,基础研究经费是 2012 年的 3.4 倍。

  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创造未来。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是 2012 年的 2.7 倍,基础研究经费是 2012 年的 3.4 倍。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10 年上升了 22 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已经跨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有「科技强国」战略的正向激励,有发达国家高科技「脱钩」的反向倒逼,还有各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自觉,他们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发挥着主体作用。

  这条路上,企业要做出题者,找准创新方向,明确发力领域。

  这条路上,企业要做解题者,确定创新路径,保障创新推进。

  那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日趋复杂、不确定的全球经贸形势,企业科技战略如何布局?如何出题与解题?

  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

  「如果明确自己的方向,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家企业,如果创新成果不能转化,就只是实验室里的文件、图纸或者数据、样品而已。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而解决问题,把创新成果变成产业硕果,就要解决好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让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

  以海尔集团为例,在 30 多年发展历程中,始终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引领着行业的创新潮流。一项项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技术,都快速转化至产业链。

  2005 年,海尔生物突破压缩机等核心技术难题,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超低温冰箱,打破了国外品牌在超低温存储领域的技术垄断。此后,「雪龙号」南极科考,「蛟龙号」海底探测,「彩虹鱼」探秘马里亚纳海沟,在一个个中国重大科考项目中,海尔超低温冰箱都承担着保存珍稀样品的重任。目前,海尔生物实现-196℃至常温全温域、全场景存储,成为全球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市场三强之一。

  2006 年,海尔突破磁悬浮离心机技术,推出中国第一台磁悬浮中央空调,打破了国外品牌垄断,也开启了中国磁悬浮中央空调的产业化之路。2021 年,在全球磁悬浮中央空调市场中,海尔连续 4 年稳居榜首,占据全球市场 22.8% 的份额。在中国市场,2021 年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占有率达 52%。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之义,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力引擎。这一过程中,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充分发挥着创新主体作用。公开数据显示,通过持续聚焦科技创新,海尔拥有 20 多个国家级科创平台、178 项高端智能家电原创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6 项,占全行业的三分之二;是行业内唯一全面覆盖 5 大国际标准组织的企业,参与和主导 97 项国际标准。

  建立链群和联合体,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在海尔的创新体系内,科研成果很短时间内通过产业化推向市场,同时,用户反馈可以直达创新体系,给科研人员出题。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倡导的「鼓励员工以企业家的心态为用户创造价值」,成为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满足用户美好生活需要的动力源:洗空气空调,消除 7 类有害物,让家更健康;立式冰柜,拿取方便,食材更鲜;干衣机,从烘干衣物走向健康生活;智慧家庭场景,让家更「懂」你……

  衔接创新链与人才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在科技创新中,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华为招募「天才少年」,不限学历、不限学校;海尔开放引进 AIOT、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一流人才,「赛马不相马」……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中国领军企业各有实招。

  建立全球引领的事业平台;深化全员创客制;打造创业赋能平台——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这样概括海尔集聚科技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的举措。

  在吸引人才上,海尔聚焦智慧家庭、工业互联网、大健康三个主赛道,建立全球引领的事业平台。按照海尔集团的规划,未来 3 年将建立专项产业基金 400 亿元、研发投入 600 亿元,聚焦绿色双碳、专业领域的芯片与操作系统等五大共性关键技术方向,着力突破智慧家庭操作系统、工业智能 BaaS 引擎等核心技术难题。

  清晰的战略布局、可观的成长空间,让优秀的科学家在海尔汇聚,用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变革。海尔智家的劳春峰,北京大学毕业后便加入海尔,先后研发出控氧保鲜、无外桶免清洗等引领行业的创新科技,申请成功并公开专利 831 件。海尔卡奥斯的任涛林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归国加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后,牵头主导制定了近 20 项国家标准、5 项国际标准,助力中国工业互联网在全球赢得了话语权。

  还有获得国家专利金奖的 95 后赵一凡,为 78 个国家送去太阳能疫苗冰箱的王文明……他们在海尔的平台上创业创新,海尔的创客制让他们挑大梁、获激励。在创客制下,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客合伙人,都能从创新中获得收益,拥有劳动所得、资本利得和超利分成三项权益,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现在,海尔 35 岁以下的员工占比 75%,青年成为海尔科技创新和物联网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敢于容错、宽容失败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

  对于企业,应用研究的效益更直接,但基础研究的价值更长远。有基础研究,才有对未来的感知。弄通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企业才不会被「卡脖子」。

  今天,创新进入「无人区」成为中国领军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市场换技术」实现产业升级的空间越来越小。随着部分中国企业走到了行业科技的前沿,无论是知识和技术边界的拓展,还是基础原理的探寻,只能自己进行。

  「具有复杂系统的特质,其技术难度、应用难度远高于消费互联网。」周云杰曾以工业互联网为例指出,基础研究是源头活水。

  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成功率不高,时间还比较长。是否舍得给资源?一些研究领域能够抛弃利益计算吗?……凡此种种,都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

  华为招募「天才少年」,包含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在海尔,「物联网生态品牌」为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场景,鼓励试错、敢于容错、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让科学家静得下心、沉得住气。

  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2021 年 11 月,工信部批复,以海尔等行业企业牵头建设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聚焦家用电器高端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在本体技术、智能技术、安全技术、场景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我国高端智能化家电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在海尔的创新平台上,通过对外链接创新资源,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汇贯通。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10+N」开放创新体系,全球研发人员超 2 万名,拥有 71 个研究院、259 个研究所及设计中心和 1000 多个实验室,实现了研发布局、人才、投入等多维度的行业引领。

  「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迈入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需要更多的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数据,体现了这个主体的能量——2021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 860 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 680 余项,占比 79%;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 2.79 万亿元,76% 来自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额 3.7 万亿元,90% 来自企业。

来源:互联网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