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冬奥会气象主播冯小殊、万科员工崔筱盼、清华虚拟女学霸华智冰、抖音美妆达人柳夜熙、首位超写实国风 KOL 翎等虚拟人的不断「出圈」、广受关注, 虚拟人赛道的大爆发走到台前。
文:李彤炜
来源丨投中网
「未来, 每个虚拟人都能够有一个特定的人格和个性化行为。」
随着冬奥会气象主播冯小殊、万科员工崔筱盼、清华虚拟女学霸华智冰、抖音美妆达人柳夜熙、首位超写实国风 KOL 翎等虚拟人的不断「出圈」、广受关注, 虚拟人赛道的大爆发走到台前。
资本则早已闻声而动,2022 年过了不到一个月, 虚拟人领域融资数量近百起, 融资金额达 4.11 亿元。
有数据显示,2021 年虚拟人相关企业融资共有 2843 起, 融资金额为 2540 亿元。而 2020 年虚拟人相关企业融资有 1713 起。不仅如此, 红杉、IDG、顺为资本在内的一线基金纷纷入局, 总融资金额达到近 8 亿人民币。
最近的投资信息来自字节跳动,1 月, 打造了虚拟 IP 形象「李未可」的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字节跳动独家投资。
「我们 2017 年关注这一赛道的时候,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虚拟人是什么, 就在 2021 年, 尤其是下半年, 好像很多人都明白了。不少投资人都在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盛景嘉成投资人刘迪说。
在小红书平台创造出「川 CHUAN」这一男性超写实虚拟人的亦真亦幻创始人张启熙告诉我, 他于 2019 开始关注虚拟人, 作为连续创业者,2020 年初开始进入超写实虚拟人赛道创业, 但 2021 年元宇宙爆发的东风让他加速了布局。
川 CHUAN
2022 跨年活动中, 邓丽君虚拟形象登台演唱;虚拟偶像「柳夜熙」凭借 4 条短视频获赞超 1700 万, 粉丝数量在不到两个月内达近 800 万;2021 年度万科集团最佳新人奖颁给了虚拟人——崔筱盼, 入职 10 个月, 经崔筱盼提醒的单据处理响应程度是传统 IT 系统提示的 7 倍, 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据核销率达到 91.44%。
这些虚拟人的形象, 也只是当下的冰山一角。统计数据显示, 虚拟人当前市场规模已超 2000 亿元, 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2700 亿元。
几大细分赛道, 虚拟人已大显身手
虚拟人的故事早已有之。早在 1982 年的日本, 制作团队将动画作品《超时空要塞》女主角林明美包装成唱插曲的歌手, 为她制作了音乐专辑, 林明美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虚拟人歌姬。
21 世纪初,CG 技术、动作捕捉技术革新, 日本开发了第一款广受认可的虚拟人「初音未来」。2012 年, 初音未来举办万人演唱会;2017 年, 一款初音未来 VR 发布, 购买者可通过 VR 设备进入虚拟世界, 让她在面前唱想听的歌, 这一度引发购买者在发行商店前排起长队。
近几年, 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 一众虚拟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知春资本投资人曾映龙将虚拟人分为「皮囊」和「灵魂」。在皮囊层面, 很长一段时间, 虚拟人以「二次元」的形象出现。但当建模和动作捕捉的技术不断提升, 无论从形态、表情, 还是声音, 超写实虚拟人都与真人越来越相似。
出现在江苏卫视登台演唱的邓丽君就是一个极佳的案例, 还有小红书上走红的 AYAYI、清华学生华智冰, 以及万科员工崔筱盼也是超写实虚拟人的代表。
小冰公司 CEO 李笛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崔筱盼拥有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力, 而不仅仅是外貌。这才是小冰框架创造虚拟人类的最重要价值。」
虚拟人尽管「虚拟」, 但已不再空有「皮囊」。「内外兼修」的虚拟人才具备真正的价值。灵魂层面, 超写实虚拟人此构建上, 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小红书上的虚拟人「川 CHUAN」作为首个男性虚拟人网红, 其形象特征是——鬼马少年、时尚新潮、吃货、探索派、学习力 max, 还有以超写实画风和具有中国特色审美形象出现的翎, 她是一个热爱国风的跨次元女孩, 会京剧、毛笔字、太极等。AYAYI 被塑造为大明星、时尚、潮流, 柳夜熙则被塑造为真实且神秘的国风形象。
川 CHUAN
除却虚拟人本体划分之外, 若按照应用场景分, 商业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尤其是 2021 年超写实虚拟偶像市场井喷, 爱奇艺发布的《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 通过 CG 艺术视觉设计、3D 建模、虚拟数字化、动捕及绑定的高难度超写实虚拟人推动虚拟偶像市场规模在 2020 年达到 2000 亿元。
虚拟偶像、虚拟 IP 是虚拟人赛道在当下很重要的细分应用场景,CCV 创世伙伴投资人聂冬辰说,「其存在角色与真人明星并无太大区别, 有自己的人设, 有自己的输出, 商业化方式也多是「金主爸爸」的广告代言费用。」
再看带货场景, 带货也可以称作是不少虚拟人的「主业」。比如, 淘宝已经有了不少虚拟人的带货直播间;头部主播李佳琦也曾引入洛天依作为副手, 即直播间辅助角色。与真人相比, 虚拟主播让直播时间更灵活, 在提升品牌新潮感、科技感的基础上, 还可以增加消费者熟悉产品的方式, 现有形式包括虚拟人独播和与真人主播合作直播。
在虚拟主播这一细分赛道中,B 站的增长较为明显, 长江证券的报告显示,B 站虚拟主播营收从 2020 年 1 月的 762 万增长到 2021 年 11 月的超 5000 万, 付费人数从 7 万增至逾 25 万, 其中泠鸢 yousa 和 hanser 还入选了 B 站 2020 年百大 UP 主。
还有其他应用场景, 比如崔筱盼的财务岗位, 这是虚拟人在解放人力这一部分的价值。崔筱盼需要处理的整套业务逻辑既繁杂又清晰, 对于人类来说, 需要学习和训练很长时间才能熟练掌握, 但对于可利用大数据和算法的 AI 来说, 这种工作反而是大显身手的机会。
除此之外, 基于影视特效行业的多年沉淀, 虚拟人在制作端已形成一套颇完备的工业化制作流程和商业体系, 除了以上提到的运营向公司, 底层技术服务类公司也不断涌现, 而且不可或缺。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0 年虚拟数字人发展白皮书》, 虚拟人的基础设施层包括显示、光学、传感器、建模、渲染引擎等部分, 主要由海外巨头把持;平台应用层主要包括制作虚拟人的具体功能, 有动作捕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
虚拟人为何会爆发受热捧?
云舶科技创始人梅嵩此前就职于游戏公司,2017 年 3 月注册成立公司, 创建初衷就是自主研发动捕技术, 让普通摄像头就可以实时捕捉身体、手指、表情等 3D 数据, 帮助推动虚拟直播行业从 2D 面捕向 3D 动捕升级。经过 3 年的技术研发, 云舶科技在 1 年完成了 BV 百度风投、五岳资本、CCV 创世伙伴的三轮融资, 其产品——小 K 直播上线 3 个月后注册数超 2 万。
此外, 其他细分赛道包括以虚拟人作为入口的公司。得到字节跳动投资的杭州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布局的是 XR 眼镜, 虚拟人李未可会在 XR 眼镜中通过 AI 与用户交互, 她也成为这款 XR 眼镜的品牌代言。
ACE 虚拟歌姬由北京时域科技于 2020 年推出, 是一款结合了 AI 歌声合成技术的音乐创作 APP, 具体来说,ACE 虚拟歌姬为用户提供多个 AI 虚拟歌手, 用户可以在 ACE 的创作工具中, 输入歌曲的旋律、歌词, 并选择 AI 虚拟歌手进行歌曲演唱, 这种「填词玩法」可以让用户在其他用户创作的歌曲旋律上进行二次创作, 目前 App 已经达到了上百万的累计用户。
在创始人郭靖看来, 如果虚拟人分声音、大脑、外形、动作,ACE 可以在里面扮演好声音引擎的角色,「我们是原生虚拟人的声音引擎以及声音背后的创作者生态」。
知春资本合伙人曾映龙不断提到, 未来的经济主流之一是为快乐买单。
相对而言, 于「Z 世代」群体来说, 虚拟人打造的 IP 形象很符合其审美和消费需求。「Z 世代」群体规模约 2.5 亿人, 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消费与审美需求直接影响虚拟人的研发与应用。
这部分人群的成长经历和环境, 也让他们对虚拟人接受度更高。Z 世代社交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更加青睐虚拟社交方式, 是现实「社恐」, 却是网上达人;更在乎趣味相投, 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强调心灵契合, 喜欢用全新人设展现自己。
看一看超写实虚拟偶像, 其诞生也符合受众需求, 超写实虚拟人与人有更多共通点, 和观众实时互动的同时增加真实感, 带来全新的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从某种意义上, 这也体现了受众希望虚拟人实现他们情感陪护这一需求, 虚拟直播、情感陪护市场中的虚拟人也同此理。」曾映龙认为。
另外, 虚拟人的突然爆发与元宇宙这一概念的声名鹊起息息相关。Facebook 更名 Meta 后, 元宇宙的热度被推至顶点, 虚拟人也随之火热。
聂冬辰提到, 虚拟人就是现实世界人类在元宇宙世界、未来世界的 1:1 投射。「元宇宙是和现实世界平行的存在, 现实世界里长什么样子, 元宇宙就会是什么样子。在这个世界中,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虚拟人』。」
疫情之下, 元宇宙像是一个完美的梦, 虚拟人成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间提供更强视觉效果、 更佳沉浸体验与更具情感温度的交互方式。
可以说, 虚拟人是元宇宙实现的必要因素, 有了它, 才能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人类为什么会愿意去元宇宙? 情感联结会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用户有更强的参与感, 还可以随意创造, 他们是虚拟世界中的超级个体, 也可交互、陪伴、往来。」聂东辰认为。
慧夜科技创始人渠思源曾说, 慧夜将虚拟人发展分为三个时代。在 1.0 时代虚拟人仅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呈现;而 2.0 时代的虚拟人将更具交互性;最终在未来的 3.0 时代, 虚拟人的核心为个性化。在 3.0 时代, 每一个数字人都可以有自己特定的人格和个性化行为, 可以让用户相信他们真实存在于一个虚拟世界, 将由个性化决策、语言、动作系统驱动。
但当前有些元宇宙项目仍停留在概念阶段,GGV 纪源资本投资人罗超提到,「这个东西的终局会演进成什么样, 很难说, 且需要漫长的过程和大量的技术突破。我们的投资主题, 不会以元宇宙热点作为基础, 而是关注背后的技术路径和落地阶段。」
除此之外, 从虚拟 IP、虚拟偶像层面来说, 虚拟人火爆背后, 失德艺人的不断塌房是一项助推器。
今年的「偶像塌房」事件一件接着一件, 让粉丝和那些找了「塌房」偶像代言的品牌们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损失。但虚拟人不会有绯闻, 更没有「能力」失德, 作为人设不会崩塌的「完美」偶像走入大众、市场的视野也是意料之中。
曾映龙说,「他们可以永远保持活力、面带微笑地为你表演, 或者直播带货。他们与粉丝之间的联系几乎是按照粉丝的意愿来建立的, 更不会有真人明星的「塌房」状况。」
况且, 在某些应用场景中, 虚拟人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加出色, 还永远不会抱怨, 不会疲倦。人类则可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享受生活。
赛道依然年轻
虚拟人这一赛道还很年轻, 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投入成本极高, 根据《2021 年中国虚拟偶像市场分析报告》, 虚拟偶像的上游投入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和软件成本投入上。3D 虚拟偶像的制作, 画师和建模构思的投入可达数十万至百万元。如果虚拟偶像需要推出一款单曲, 包括编曲、建模、形象设计、舞台方案定制等, 成本高达 200 万元, 且不包括传播费用。
「柳夜熙」团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推出「柳夜熙」之前的半年多时间, 成本投入已「远超百万」。即便目前柳夜熙拥有超过 800 万粉丝, 仍处在烧钱吸粉阶段。从去年发出第一条视频至今, 柳夜熙已发布 6 条短视频, 这些视频时长不长, 成本却不低。
「通常来说, 超写实虚拟人的视频每秒的成本在 8000 元至 1.5 万元区间, 一张图片则要几千元, 目前做虚拟人的公司里, 有 90% 以上的公司盈利都很困难。」但对于虚拟人创业公司来说, 持续打造一个 IP 的风险非常高。
聂冬辰表示,CCV 创世伙伴不会选择只拥有一个虚拟 IP 的创业公司, 也是在评估风险后做出的决定。
价格高昂, 产能也不足。当前制作虚拟人, 大部分依旧采用 3D 建模+动作捕捉,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 可以生产出电影画质、精致细腻的虚拟人, 但成本高, 产能不高。
更加制约虚拟人持续发展的是, 当下, 虚拟人的变现形式还是局限在直播、演唱会等短期流量红利中, 还无法创造新的价值空间。大多数仅限于直播带货、新闻播报、多语种播报、气象播报等在内的单一场景, 没有进一步的下沉推广。
国盛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 虚拟主播是虚拟人当前商业化成绩最好的方式之一。「2021 年 11 月,B 站虚拟主播『珈乐 Carol』创下了单月 214 万元的收入, 占据榜首。其中, 一场维持 4 小时的生日派对直播创下了单场 189 万元的收入。」
但这样的成绩很鲜有。另一组公开数据显示, 截至 2021 年 8 月 18 日,B 站相对有关注度的 3472 个虚拟主播中,1827 人当月营收 0 元, 无收入者超过半数。
「许多虚拟人公司如果只负责生产制作, 很难差异化, 结果就是 IP 不够有亮点, 流血烧钱。若缺少后续融资, 很难维系与保持热度。优秀的团队必须关注数据和技术积累, 打磨优质的生产力工具, 构建壁垒才能长期脱颖而出。」GGV 纪源资本投资人罗超说。
还有调查显示, 愿意为虚拟偶像花费 500 元以上的人群仅占比 6.3%, 意愿仍比较低。
所以长期来看, 虚拟人背后的公司或许需要探索更全面的价值, 例如打造闭环、可互相连接的内容生态、创建类似于迪士尼的品牌等。
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 虚拟人的认可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的 AI 虚拟人虽然才艺广泛, 但还很难做到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缺少情感互动, 也不能即兴组织语言, 无法感知关怀、温暖, 也就难以产生真正共鸣。
在虚拟人行业从业数年的人看来, 资本的火热掩盖不了内容制作落地少、技术受限等难题。「元宇宙概念的火爆给虚拟人出圈带来了太大的帮助, 好像什么人都能做虚拟人, 市面上的很多 IP 都自称是虚拟人, 但质量参差不齐。」ACE 虚拟歌姬创始人郭靖说,「建模的门槛不高, 能建模的人才也不少, 但认真做产品的不多。」
盛景嘉成投资人刘迪谈到,「你去观察最新进来的一批公司就能发现, 要么是做游戏失败的团队, 要么是做影视失败的团队。他们看到赛道热了, 一窝蜂涌进来, 但多半都没有认真做。道理很简单, 赛道热、资金多, 哪怕没有过硬的技术, 先入局占位就有成功的可能性。」
什么是虚拟人的真正爆发? 刘迪进一步谈到,「就是不需要教育市场的时候, 你还记得大家最开始纷纷买 Ipad 那时吗, 都奔着切水果的游戏, 那不是教出来的。从一个垂直行业来说, 现在并没有达到破圈状态, 也就是几个晚会、几场直播。」
刘迪在虚拟人赛道已耕耘近 5 年, 他介绍盛景嘉成的投资逻辑,「我们把数字孪生定义成 4 个维度, 第一是映射, 即把现实世界搬到虚拟空间上, 科技含量还不高, 其核心是引擎;第二是交互, 在技术上加一些数据、传感, 就让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产生联结;第三是仿真, 即在交互的基础上做建模、加 AI, 让虚拟人有自己的思维与表达能力;第四是决策, 即在终端直接变现。」
盛景嘉成偏向于在交互、仿真与决策层面布局, 交互层出手了迈吉客科技, 中科深智,NOLO。「中科深智和迈吉客也都在往第三层——人工智能驱动数字模型上走, 决策层投了重力聿画, 是全网最能带货的虚拟主播。」
亦真亦幻创始人张启熙谈到, 未来, 只有当虚拟人与真人建立真正的关系, 才会推进这一赛道走入下一步。「虚拟人不解决人的问题, 那它就是一张冰冷无效的皮。当下可以很热, 但如果跟每个人都没有关系, 热度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