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学习需要工具继续向前

摘要

当教育开始关注平等,学习工具是个更值得努力的领域,而普惠和创新是接下来的关键问题。

「双减」落地,教育行业似乎走入一条死胡同。

7 月 24 日,国家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意见),从业务、资本双重层面,严格限制「课外补习」。

意见出台后仅一周,行业已经发生巨变。包括好未来、高途在内的大型在线教育机构纷纷裁员、缩减规模,一些在职教师私下开办的补习班也被严厉查处。

「双减」针对的对象是「学科类培训」。过去几年,基于「应试逻辑」开设的各种补习班数量越来越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竞争优势,往往不惜成本报班。过程中教育机构也推波助澜,加重了课业负担。

政策落地,针对考试的「课外补习」或将成为历史,但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和让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目标依旧,那么「学习」本身也如何进步,这反而成了个需要继续站在平等和普惠原则上,值得进一步去解决的问题。


习工具该进步了

今年 6 月,「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前瞻产业研究院对国内 K12 教育市场规模做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 K12 教育市场规模接近 8000 亿元人民币,随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将在未来两年达到上万亿人民币级别。

但行业的聚焦点已经改变。未来教育行业的重点不会是「做题」、「应试」,而很可能会回到「学习」本身。

早在政策落地前,字节、腾讯和阿里等巨头就已经在布局「进校业务」,通过数字化,帮助优化、改善校内教学场景。这一模式以数据和技术为主打,与「开课办班」相比,更「轻」,但门槛也更高。

除了进校,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视点是「学习工具」。很多企业都开始思考,如何跳脱出「老师教学生」的课堂场景,创造更普适、开放的「学习工具」。

比如 7 月 29 日,华为「万象新生」发布会上,华为联手有道,推出了支持 HiLink 的有道智能词典笔。新款词典笔在前代产品的功能基础上,加入了和整个华为生态的互联能力。

词典笔是有道智能学习硬件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自 2018 年问世,一直占据着这个细分品类的头部位置。之后每次迭代出新,市场销售表现节节攀升。根据公开财报数据,今年一季度,与词典笔关联的业务收入实现了 279.8% 的增长。

相比「补习课程」,「学习工具」过去遇到的问题,是需要使用者有更强的「自我驱动力」,但它几百元的成本,让其获取门槛更低,更容易转化为平等的学习能力进步。

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未来中国教育的关键问题仍在于「普惠」和「创新」。企业需要造出更平等、更高效的「学习工具」,为教育、学习带来更多价值增量。有道此次发布的智能词典笔,综合了 3 代词典笔的能力,也是率先接入了华为 HiLink 生态的主流学习工具。

HiLink 是华为的 IoT 平台品牌,华为「1+8+N」战略中的「N」,就是指 HiLink 生态里的各种泛 IoT 硬件。去年 9 月,华为在 2020 开发者大会上对外宣布,智慧生活 App 已经有 4 亿装机量,5000 万激活用户数,平台每天响应的智能化设备交互请求超过 10.8 亿次。

今年 6 月,华为发布了鸿蒙 2.0 操作系统,强调「万物互联」是数字化时代新的产业趋势。HiLink 生态又成为了鸿蒙「万物互联」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HuaweiShare,各种智能设备,都可以在鸿蒙生态里实现互联互通。

有道和华为合作推出的,接入 HiLink 的词典笔,能够与鸿蒙生态里所有的带屏设备进行互联,不只是手机,还能将内容投到平板和电视智慧屏上,使用场景被进一步拓宽。

从华为的角度去看,手机、平板连上有道词典笔,也相当于拓展了终端功能的外延,让终端具备了更便捷、强大的「学习功能」。

有道需要让一个「学习工具」接入更多场景,拥有更强的「灵活性」,让不同的人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用它。华为则需要让自己的鸿蒙设备生态,向外拥有更广阔的延伸,追逐「万物互联」的愿景。

对用户来说,这个产品对学习的体验进步在于增加了以家庭为场景的优化。比如大部分中小学生可能只会用词典笔单纯进行「查词」,但查过的生词,现在也可以同步到父母的手机上,生成学习报告,方便父母了解学情。对大学生、成年人来说,词典笔能将纸质和电子场景融合起来,在图书馆里查过的单词,和在电脑上用有道词典查过的单词,现在能集中到一起进行管理、复习。

这可以算是一次「中国创新」的联合尝试。有道和华为将各自的业务做了一次「互补」,推出了一款更普惠、更灵活、更开放互联的产品。


解放「学习力」依旧有价值

「双减」前,在应试逻辑的主导下,教育除了逐渐成为可以花钱加装备的游戏,其实也逐渐被包装成了一种「韦伯伦商品」。

「韦伯伦商品」代指那些炫耀性的消费品,它们越贵,越稀有,就越受欢迎。应试逻辑下的补习班也一样,家长为孩子报班,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竞争优势」,补习班的师资力量越雄厚、越权威、价格越贵、越稀缺,就越能暗示它的有效性。但实际上,补习班的价格,并不与传授知识的效果成正比。

「双减」落地后,「贩卖稀缺性」的教育已成过去时。教育产品的价值正在回归,回到「帮助学生提升效率」这一核心立足点上来。它不应是帮少部分孩子「挖护城河」的产业,而应当是帮助更多人逾越壁垒,解放学习力的普惠产业。

复盘下有道翻译笔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个「降低工具门槛,增强学习能力」的产品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

最初有道翻译笔只是一款针对单一场景的产品,提供的主要就是「划词扫描翻译」的功能。

2020 年,有道词典笔通过软件系统升级,与网易有道词典 App 实现互通。用户在手机、电脑上的查词历史,与翻译笔扫描纸质文件的查询历史,首次实现了数据同步。无论使用什么设备,都可以对单词进行复习。这让产品从「替代辞典的翻译工具」变成了「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学习工具」。

之后推出的三代词典笔,又新增了「点查」、「点读」功能,通过与出版机构合作,为低龄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操作方式,更丰富的动画内容效果。继续拓宽了场景,增强了学习能力。而在产品价格上,它几百元的价格,不及很多教育课程一个月的学费。

不断增强产品能力去拓展使用场景,走向提升「学习力」的普惠工具,这是有道产品设定上值得圈点的地方。它诞生在在一个小的垂直领域,但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它没有局限于小的功能、场景。而实际上单就「学英语」这件事来说,相关的学习产品很多,从早年的复读机,到后来的电子词典、点读机……每款产品都针对一个特别具体的小问题,但彼此都是割裂的,少有人去完成像提升「学习力」的跨越。

有道点读笔将这些产品功能全部集成进了一款产品,从查词、到点读、内置绘本,再到学习报告的生成、分析,再链接到越来越多的设备、场景……这个产品迭代的逻辑显然还是聚焦到了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更高的学习效率上。

工具产品要发展,就需要不断打破边界去解决更有意义的问题。这既有产品功能的边界,也有数据、多设备联动的边界,还有从单纯的工具到提升效率的能力的边界。

解放「学习力」,是科技「赋能」教育值得继续向前的方向。「双减」后,提升分数的需求,如能变成中国学生们「学习力」更普惠的提升,那才是一种值得期待的变化。


本文由极客公园 GeekPark 原创发布,转载请添加极客君(ID:geekparker)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