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承东不断调防,透露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信号。
「能者上,平者让。」
2021 年 1 月的最后几天,华为内部发文,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保留原职位的同时,将兼任华为云与计算 BG 总裁。华为原云与计算 BG 总裁、华为高级副总裁侯金龙拟任数字能源董事长。
距离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智能汽车管理协议,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业务管辖从 ICT 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至消费者 BG,任命余承东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 IRB 主任,刚刚过去一个多月时间。
余承东已成为横跨消费者终端业务、汽车业务,云计算三大板块的掌舵人。华为在非常时期加速业务架构调整、人员内部流动,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核心人物余承东被反复推至舞台中央,临危受命担任关键岗位。作为华为「悍将」之一,余承东不断调防,既是对其过往在终端业务工作表现的肯定,也透露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信号,华为有可能再一次面临业务战略转型。

「善战者」余承东
华为终端业务从籍籍无名到斐声海内外只用了十年时间。2011 年是华为智能手机业务的分水岭。
2011 年以前,华为的手机业务主要是为运营商做 ODM 定制手机。尽管早在 2006 年,华为就通过与沃达丰在内的欧洲运营商达成手机业务合作,顺利进入「全球顶级品牌的大本营 」欧洲市场,但为运营商做贴牌手机,既不赚钱,又对品牌无益,不能长久维系。
2011 年之后,华为下决心向自有品牌转型。这一年,华为为后续十年发展定下了基调,比如,放弃低端功能手机,向中高端智能终端进阶,进而提升自有品牌溢价能力。加大筹码发展手机芯片,Emotion UI 情感化操作系统,并确立了成为世界第一手机品牌的目标。
而余承东便是逐一完成以上目标的灵魂人物。
因手机业务在全球市场上卓越的成绩,余承东被外界所熟知。殊不知,余承东在调任终端业务之前,最早先为华为无线业务立下了汗马功劳。1993 年,余承东入职华为,历任无线产品线总裁、欧洲片区总裁等多个无线业务岗位。
研发出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分布式基站和 SRAN(单张多制式无线接入网络)技术。一位华为终端员工告诉极客公园(ID:geekpark),「在余承东带领下,华为无线业务超越爱立信,打下欧洲市场,成为全球第一。」
因此,华为内部还有了「圣无线、神终端」的说法,并广为流传。
其实,无论是在无线业务,还是终端业务期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并非一路坦途。尤其是,余承东调任华为终端业务后,内部人事整合,B2B 切换到 B2C 模式,再加上手机业务属性与华为固有业务差异大,很长一段时间,华为摸不到智能手机市场突围的门路。任正非也讽刺余承东,产品做得不如说得好,自己的家属都用 iPhone,从来不用华为手机。
直到 2015 年华为 Mate 8 发布后,才逆转华为智能手机局面。从 Mate 8 开始,华为正式挺进中高端手机市场,后续 P9、Mate 9 Pro、P20 等机型又帮助华为在欧洲市场稳固高端手机品牌地位。
余承东领导下的华为手机,完成从品牌调性、产品技术到营销渠道体系等全方位的蜕变,也让华为从智能手机市场的追赶者变为领跑者。
2018 年起,终端业务成为华为第一大营收支柱。IDC 数据显示,2020 年 Q2 即便在华为深陷封锁之际,华为智能手机业务依然保持增长,出货量超越三星,位列全球第一。2016 年,余承东曾放言,三年超苹果,五年超三星,如今豪言已提前得到兑现。
但手机芯片受困后,华为终端业务境况急转直下。先是华为断臂求生存,荣耀独立。近期又有传言称华为 P 系列、Mate 系列也可能面临出售。余承东与其在手机领域做困兽犹斗,不如在新的时期下,开启下一段角色,承接新的使命。

「逆转」华为云?
2019 年 5 月起,美国对华为先后进行三次制裁,因无法通过第三方代工制造高端芯片,也无法通过高通、联发科等渠道外购芯片,华为终端业务影响最深,面临停摆。相比较之下,华为云与计算业务因以软件产品为主,受影响最小。
封锁新常态下,华为要集中火力,在固有战场鏖战,收缩非优势领域,对新领域发出攻势。新领域包括各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智能汽车硬件,固有领域除传统优势业务运营商 BG,更主要是企业业务和云与计算业务。
为此,今年 1 月初,任正非专门就企业业务与云与计算业务发展发表内部讲话。称华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重点战略,收缩企业业务战线,加强云 BG 与企业 BG 合成作战。任正非以较大篇幅对华为云组成、定位、战略意义、发展路径进行阐述。
任正非对华为云寄予厚望,同时,也指出华为最大的挑战在于从领先的传统硬件公司,转型为先进的软件公司,世界上尚未有先例。这意味着,不只是华为「现金牛」业务要从智能终端变为云与计算、企业业务,华为商业模式也要从卖产品变为卖云服务。
曾经举棋不定、有所顾虑的业务,要成为未来的主航道之一,「余大嘴」在无线、终端业务的传奇能延续到云与计算领域吗?
早在 2007 年,华为就开始研究云计算,与国际巨头亚马逊、谷歌几乎同一时间起步。但华为成立云 BU,真正进入公有云市场在 2017 年。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华为对云计算业务态度复杂、摇摆,一方面,进入云计算,意味着将与运营商客户、合作伙伴产生直接竞争;另一方面,云计算生意和华为某些硬件生意左右手互博。
2017 年,随着云计算已成 IT 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华为云也开始驶入快车道。这一年,云 BU 升级为一级部门,华为加大对云计算的资源倾斜。2020 年年初,云 BU 再次升级成为第四大 BG。
但是,华为云已经错失先发优势,以及竞争对手较少的发展红利期。
Gartner 数据显示,全球云计算 IaaS+PaaS 市场,3A 格局稳固,亚马逊 AWS 占据 45% 市场份额,微软 Azure、阿里云共同瓜分了 27% 的市场份额。公有云市场呈现马太效应、规模效应,强者恒强。
2017 年,华为内部曾有「三年干掉阿里,跻身世界云五强」的目标,如今三年已过去,达成这一目标恐怕还需时日。此外,云市场也从 IaaS+PaaS 层面的竞争,上升到软件、生态能力的比拼。
任正非也强调,华为云要构建应用的大生态,没有应用华为云可能死掉。
再者,与终端业务不同,云计算属于重资产投入,很难在极短时间内盈利。亚马逊 AWS 实现盈利用了将近十年时间。2021 年 2 月初,阿里巴巴公布 2021 财年 Q3 财报(即 2020 年 Q4),阿里云利润首次转正,为 2400 万元。相比之下,排名全球第四的谷歌云,2020 年全年亏损 56.07 亿美元,亏损幅度较 2018、2019 年逐年扩大。
余承东曾在清华演讲时说过,「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华为云有定位、有眼界,却暂时没有获得一定市场地位。未来,华为云如能突围将对手机、汽车业务产生 1+1 大于 2 的功效,如果做得不好恐怕又将成为华为一块不赚钱的心病。
责任编辑:靖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由极客公园 GeekPark 原创发布,转载请添加极客君微信 geekp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