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保障安全隐私很难做到,但对小米来说相对容易

摘要

以 AI 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与用户隐私保护,都是小米的「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

前不久,小米推出了照明弹和隐匿面具的功能,「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最近才开始重视安全和隐私,小米很早就开始重视安全和隐私了。」小米集团副总裁、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说道。

近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对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开始高度重视。「互联网公司如果没有安全团队,就像裸奔一样。」

用户隐私这件事情,在过去几年的时候重视的人极少,「很多业界的人都讲,咱们出海以后,这些产品才去做隐私保护。我当时不同意,我说中国老百姓同样有隐私的需求」崔宝秋坚持道。

过去,小米在安全隐私方面做了很多幕后工作。从 2012 年开始,便成立了安全隐私团队,2014 年正式成立安全委员会,「随着国际化,我们发现隐私上我们做的是不够的,所以开始大力加强。」崔宝秋说,从 2012 年开始他便直接负责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业务。

他坦言,「这是特别花功夫的一件事。但我们真的要比同行领先很多,做得更加极致吧。」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主动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小米来说,坚持这件事情同样是有各种内部压力的,坚持这么多年很难得。但对小米来说,这又相对容易。」

「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和公司的长期利益挂钩,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他解释道,很多人不认可这件事,觉得很难推动,是因为他不觉得这件事情重要,甚至有的 APP 拿用户隐私去赚钱,「对这样的公司来说,劝他们保护用户隐私,是对牛弹琴。」

而对于小米,崔宝秋认为小米的价值观是与用户交朋友。「某种意义上我也是用户,如果小米不尊重我的隐私的话,我对得起我自己吗?我对得起我的家人朋友吗?首先我是用户,第二,我是小米的员工,我要与用户交朋友,我能做对不起我家人、朋友和同学的事情吗?」

另外,从小米追求的长期利益出发,他觉得如果想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隐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长期利益就是想赢得用户的信任,我们想让用户闭着眼睛买小米的产品,就是因为小米尊重隐私,尊重安全。而买小米的产品,闭着眼睛不加思索的买。不仅买手机,其他东西出一款买一款,只要我用得着,因为它的价格最低,可能品质最高,隐私也不用担心。这是我们小米的长期利益。」

「我们做了很多隐私安全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 MIUI 上,MIUI 每一代都有隐私功能。当然我们的隐私委员会在推动,我们有一个非常优秀的隐私委员会的委员在那个团队,帮助整体推动,我们要往外打,我们要为用户负责,要赢得用户的信任。借着 MIUI 12 发布,我们要进一步地打造小米的隐私品牌,我们要赢得用户的信任,我要让用户认为小米高度尊重他们的隐私,非常注重,竭尽全力,用我们的力量来保证他们的信息安全,保证他们的大数据安全,让他们对我们小米有信任感,让他们可以闭着眼睛买小米的手机,买小米所有的智能设备。因为小米是一家个人设备公司,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如果我们不尊重用户的隐私,滥用用户的数据,用户会离我们而去。」

小米的 AI 进程

与注重用户的安全隐私保护一样,小米从 2012 年就开始在推动机器学习。「当时我们推动的更多的是数据智能、数据科学。到了 2016 年,小米开始高举高打,大力投入 AI。」

从 2012 年到 2016 年,小米的 AI 进程受制于数据量的缺少,更多的是处于数据智能阶段,还不是真正的深度学习。数据智能在广告、推荐系统、个性化服务中有很多应用。从 2016 年开始,AI 的浪潮让崔宝秋的云平台团队从三百多人迅速增长到 2018 年的一千五六百人,同时名字也变更为「小米人工智能与云平台」。

接着,从 2016 到 2019 年这段时间内,AI 几乎无处不在,小米的各种产品几乎都需要 AI 赋能。因此,崔宝秋给团队设置了两条业务主线。「第一个就是小爱同学。我们选的第一款战略级的 AI 产品就是小爱音箱,小爱同学串起了小米所有 AI 的积累,自然语言、大数据、搜索、推荐、平台技术、运维技术。小爱同学是我们当时选的很准的一个,把小米已有的 AI 积累都串起来了。

另外一条线就是结合雷总讲的手机上的相机,手机之争就是相机之争,相机之争就是 AI 之争。」

从 2019 年开始,「小米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团队拆分为了三个部门:人工智能部、大数据部和云平台部。「实际上从最开始的小米云平台到人工智能云平台,派生出三个部门,事业部、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更多的 AI 生态,大方向还是没变的。」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小米自研技术也越来越多。「小米是技术立业。我们坚持的一个理念就是围绕小米的核心业务,打造小米的核心技术,一个围绕、两个核心。」

他解释道,核心业务又包括产品;打造核心技术,很多核心技术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开源技术也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包括开源技术。开源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并为巨人指方向,我们要掌控在自己的手上。

比如说以音箱为例,刚开始小米很多技术还缺的,包括语音识别,「到今天为止已经可以全线自研了,很多视觉算法都是自研的。」   

在 AI 领域,则是围绕着小爱同学。「小爱同学我们把它定位成小米在手机+AIOT 的一个中心,叫控制中心。我一直强调小爱代表了不仅仅是一个语音助理,它不是今天的小爱同学,而是小米的 AI。未来,小爱同学是小米的 AI 能力。」

如何通过小米的 AI 优势、IOT 的优势、大数据的优势、生态链所有端的优势、各种各样端的优势,打造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这么一个 AI 能力系统,是小米当下正在关注的。

更具体一点,崔宝秋举了个例子,「未来,AI 技术会让人与设备的交互变得非常自然,这个交互有语音交互、有视觉交互,还有各种多模态的交互。围绕这些,语音交互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交互方式,小爱同学是广义的小爱,小爱的设备能不能敏锐的、正确的感知用户的需求是关键的。然后就是它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够认知用户需求,再做一点更加智能的预测用户需求,最后来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围绕语音这条线,我们会布局非常深。更有人情味的,甚至有智商、有情商的小爱同学,这是我们要做的。」

因此,小爱同学一直在 AI 的不同领域尝试探索,比如声纹识别。「通过讲话,可以分辨出是儿童还是成人,以此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跟大人聊什么、跟小孩聊是什么、跟男性聊是什么、跟女性聊是什么、跟长辈年老的人聊是什么,多种语言的支持也是我们在探索的。还有很多垂直领域的渗透,比如,汽车车载场景。」崔宝秋说。


最新文章

极客公园

用极客视角,追踪你不可错过的科技圈.

极客之选

新鲜、有趣的硬件产品,第一时间为你呈现。

张鹏科技商业观察

聊科技,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