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从哪回来的?”,“来,给我打一枪。”在苏州一老小区的门口,黄娟(化名)左手握着红外线测温仪,右手抱着信息登记表,兜里的手机还时不时地发出的震动。她知道,又有邻居找她买东西了。
“从哪回来的?”,“来,给我打一枪。”在苏州一老小区的门口,黄娟(化名)左手握着红外线测温仪,右手抱着信息登记表,兜里的手机还时不时地发出的震动。她知道,又有邻居找她买东西了。
装束从口罩、防护服过渡到做饭的围裙,黄娟在换班后着手购买食材,手指灵活地在手机屏幕上运转。
年轻一点的邻里街坊亲切地称她为黄阿姨。年纪摆在这,她也认了。除了以上身份,黄娟还是一名苏宁小店团长,每个月兼职收入数千元。
(图:黄娟建立了若干个用户社群)
每天清早,黄阿姨会趁着空闲给群里“发发广告”。
“给和尚推荐梳子”始终是偏门路。黄阿姨认为,符合自己日常习惯的产品才能唤醒大家内心的购买欲望,也更加亲民。
“初五那会,我还遇到从智利来的。咱小区都多少年了,还有外国人住进来啊。”惊叹之余,黄阿姨也把他们拉进了自己的微信群里。
前段时间,有的商品因为物流原因送不到小区,黄阿姨还会充当“客服调解”的角色,帮助联系商家退换货。
如今,供货、运输都逐渐恢复了,黄阿姨每天的订单量也是水涨船高。
楼下独自挑着大米的年轻女孩,也开始买上了鲜花。
借着全民营销的热潮,黄阿姨可以给大家推荐的商品更多了,佣金比率也在提高。但她觉得,佣金什么的都是其次,买的合理、买的放心才是重点。“现在大家手头的钱都不少,容易瞎买东西。跟着我买,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