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许多人都有过兴冲冲买了书结果很久都没看完的经历。还有人烦恼于明明看完了一本书却什么也没记住,感觉“白看了”。其实,读书不光要有热情,还得掌握正确的方法。近日,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上推荐了三本好书,教大家如何读书才能读得又快又好。
常言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许多人都有过兴冲冲买了书结果很久都没看完的经历。还有人烦恼于明明看完了一本书却什么也没记住,感觉“白看了”。其实,读书不光要有热情,还得掌握正确的方法。近日,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上推荐了三本好书,教大家如何读书才能读得又快又好。
一、怎么选到值得读的书?
首先,罗振宇向大家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告大家了一个选书的大方向——读“略高于自己“的书。杂志、报纸或者网络爽文,这类作品虽然读起来没有障碍,但它们只能帮我们了解资讯、打发闲暇,并不能给我们营养。而在罗振宇看来,真正值得我们读的,其实正是我们并不了解的,比如世界名著、各学科通识等等。
第二,从附加信息里找相关的书。罗振宇认为,当你读一些非常好的书时,读完正文别忘了看看索引、鸣谢、附录这些附加信息,里面会有很多类似的好书。比如你想了解经济学,看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文中提到了史蒂芬·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那么这就可以作为你的下一本读物。
第三,接触新领域,从这门学科的历史入手。学科的历史能够给你一个纵观全局的认知,让你脑海中搭建起关于学科的脉络。比如,你想了解心理学,但是各个派别非常多,容易把人绕晕,那么心理学发展史就能帮你理清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理解了每个流派的特点,再挑感兴趣的去深入了解,如果对存在主义感兴趣,就可以再去阅读萨特或海德格尔的著作。
最后,罗振宇建议大家,买书前翻一翻,用“系统略读”判断含金量。你不用逐字逐句地看,重点关注作者简介、序言、目录,然后挑一两个和主题强相关的篇章看看,就可以掌握这本书的大致轮廓,从而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继续读下去。
二、集中不了注意力怎么办?
读书的时候没过一会儿就走神了,你是不是碰到过这种情况?在罗振宇推荐的第二本书《有序》看来,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本身就非常稀缺。而且,即使你有强大的意志力,注意力也不可能随意所欲的增加。想解决走神问题,只能尽量把注意力从外部事物中转移过来。罗振宇为大家推荐了以下三个方法。
第一,注意力外包。你可以利用纸质小本子、手机备忘录,记录下那些繁杂的日常事务,不让这些细节占用注意力。比如今天晚上你读书时脑子里总在想“明天需要干什么”“后天约会穿什么”,你就不妨先把书放下,花10分钟列一张清单记好,再重新拿起书。
第二,策略性走神。阅读专业度很高、难度很大的书时,人会特别容易觉得累。这种时候如果硬读,可能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好效果。研究发现,有计划地休息反而能让人做得更好,而且休息得越彻底越好。比如你可以离开书桌,去外面晒晒太阳,让大脑彻底放松。
第三,一次只做一件事。研究表明,一心多用时,不同任务间的切换会尤其消耗大脑的精力和注意力。所以,读书尽量还是一心一意。如果你已经习惯了做两件事,比如喜欢看书时候听音乐,那尽量不要让两件事互相影响,选择没有人声的轻音乐或者古典乐。
三、读完了记不住怎么办?
很多非常实用的书,读的时候大呼过瘾,但读完了过几天就想不起来了,怎么破?罗振宇推荐的第三本书《如何学习》中认为,这其实和大脑记忆的机制有关。过去,我们认为刚记住的知识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但这并不准确——人的记忆主要由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这两个维度构成,一旦存储成功,知识就会一直在脑中,想不起来不是遗忘,而是提取出了问题。想提升记忆力,罗振宇推荐了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切换学习场景。大脑记东西时,并不是只记文字信息,而是会把当时的环境信息也存储,像房间的布置、室内的光线、当时的天气……后面一旦遇到相似的环境线索,就能够把文字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所以,不如多切换几个学习地点,多给自己一些环境线索,能成功提取的机率就更高。
第二,尽量每天读一点,而不是一天读很多。因为一次读完相当于把知识大量、一次性塞进了大脑,大脑分类、整合的难度很大,但如果每天读,那大脑面对的知识都不是全新的,而是接触过的内容,存储更方便。而且大脑还会回想前文,等于帮助你对之前的记忆进行了提取,能记得更牢。
第三,保证优质的睡眠。罗振宇认为,睡觉的时候,其实正是大脑默默整理记忆的时刻,是我们读书不可或缺的一环。所有你白天接触过的人、听到的话、看过的信息,都在此时被分类、整理、存储。如果睡得好,你读过的书就能成功地储存为可以随时提取的记忆。
总而言之,罗振宇强调,阅读在生活中必不可少,不仅能让我们对生活保持热情,还能满足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只要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终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