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信息焦虑”:错过领导或客户的重要指令,错过家人朋友的重要信息,错过股市的一手消息……信息迭代速度以秒计算,几个小时的信息空白就可能错过“一个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信息焦虑」:错过领导或客户的重要指令,错过家人朋友的重要信息,错过股市的一手消息……信息迭代速度以秒计算,几个小时的信息空白就可能错过「一个亿」。
而开车,是最常见的信息空白场景之一。
比如,《2018 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居民平均通勤用时达 56 分钟,上海、重庆居民平均通勤用时达 54 分钟。另据福特汽车委托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有 59% 驾驶员会在驾车时使用手机微信。
如果人们在车上的这段时间里完全不碰手机与外界「断联」,那么用户的焦虑感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显示出了一种矛盾:沟通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开车时看手机又是极度分心的行为。
那么,在车上,有没有一种尽量不分心的沟通方式?
以安全为界 通讯与社交如何选择?
腾讯微信车载版,来了。
腾讯的思路很清楚——如果人们必须沟通又尽量保证司机眼不离路,那么,就将「沟通的需求」分为两种:通讯与社交。
所以,腾讯近日在实车上公开演示了微信车载版,定位为车上的「通讯」工具。
请注意,对腾讯来说,这种取舍是一种有代价的放弃。要知道,背靠肥沃的社交土壤,坐拥小程序、公众号、朋友圈等产品生态,当前阶段却仅仅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车上「通讯」产品。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安全。
其实,早在去年 10 月,马化腾就曾谈及过腾讯在研发微信车载版的动向,但是之所以迟迟没有推出,就是希望严格把关,保证用户安全第一。
「必须做到克制、简洁,并且是全语音交互,结合方向盘的控制按键,才能顺利上车使用。」
可以看出,腾讯推出微信车载版的初衷很简单:在功能上做减法,满足用户最基本的车上通讯需求,让用户在开车时能够安全地联系最重要的人、处理最重要的信息。
与此同时,「社交」对于开车来说,在腾讯看来,则有些过「重」了。
普通消费者在信息时代很难分清,究竟哪些是通讯,哪些又是社交?对此,腾讯做了仔细的甄别。
今年 5 月份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才正式公布了微信车载版的产品形态。从功能设计来看,微信车载版只是提供了驾驶环境中最常用的功能,包括消息播报与回复,查看未读消息、发送消息以及语音通话等。而对于表情、红包、图片、视频、小程序等非必要功能都做了减法。
更细节地,为了保障行驶安全,微信车载版基于行车的环境与应用场景进行了创新设计。内置微信车载版的车型,方向盘上会有一个「原装」的印有微信 logo 的专属按键,微信车载版可以实现全语音交互,结合方向盘上按键进行操作,让司机眼不离前方道路,手不离方向盘,全程不占用视觉、不需要手触屏幕,最大程度避免司机分心。
安全,还有另一种:即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考虑到车是开放空间,微信车载版设计了车主屏蔽不想播放信息的功能,并且下车后,车机不会保留任何通信记录。
这样一番减法之后,腾讯把本可以功能繁多的微信车载版做成了最基础的实时通讯产品。
从科技博主「钟文泽」对微信车载版的测评视频,以及智博会上腾讯副总裁钟翔平与长安执行副总裁谭本宏的现场演示来看,微信车载版属于车企前装定制化开发,在车辆出厂时就装有专属的微信按键,并且可以全程用语音交互完成收发消息,车主的双眼不用离开前方的路,双手无需离开方向盘。这样的设计和体验,基本可以保证驾驶场景下实现通讯刚需的安全性。
腾讯此番的做法可以说是「去伪存真」去掉车载社交这种伪需求,留下车载通讯这种任何时候都存在的真需求。并且,这个真需求有两个刚性:一是保持开车时与外界互联,二是消除最必要的信息焦虑。
这就是腾讯的谨慎的功能性。
互联网是快速的,工业必须是慢下来的。过去二十年来,腾讯依靠头部互联网公司骨子里的「快思维」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水电煤」,却在如今一脚踏进车联网领域的一瞬间,开始敬畏,减慢了脚步。
这再一次证明几乎任何行业都符合的铁律:做加法易,做减法难。
腾讯在微信车载版上,选择了最难的一种。
通讯的「收」与车联的「放」
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微信选择谨慎与克制的同时,更底层的,基于腾讯联网生态,却是开放的,并且,这种开放有巨大的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腾讯将腾讯系及第三方的内容服务生态有机地接入到汽车中,通过超级账户体系的打通,及在线支付的接入,将实现跨场景、跨终端的无缝服务体验。
这是因为,腾讯生态自身的丰富全面的场景,完全有能力基于对用户兴趣需求、以及车端场景的深度理解,实现智能场景化驱动的「千人千面+服务找人」。
腾讯深知这种开放的想象空间,不伤安全且使车载生活更便捷。
目前,腾讯车联向开发者提供一套全新的车载应用框架,并鼓励开发者进行应用创新,促进应用生态繁荣。另一方面,与汽车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打磨,打造适合汽车场景的服务和应用生态,让更多数字化、人性化的服务注入到汽车中。
事实上,也正是凭借这种开放意识,腾讯虽然入局车联网赛道稍晚,但却迅速获得了汽车圈的「好人缘」。在今年 4 月的上海车展,腾讯提出「生态车联网」的概念,之后短短几个月,腾讯就迅速将东风、长安、广汽、长城、吉利、宝马等 21 家车企拉进了合作阵营里。
微信上车,可能只是第一步。
作为集成在腾讯「生态车联网」中的组成部分,未来作为连接用户的核心,与其他车上的应用进行联动配合,与腾讯系内外生态的开放融合,形成天然的跨端、跨场景的服务闭环,将产生更多的可能。
我们至少可以想象三种模式:
1)结合微信位置与车载导航,打造个性化的「活导航」
微信车载版的一个亮眼功能,即是实现了微信的位置信息与车端导航的打通。如果用户在聊天中收到位置消息,能够迅速在车机上发起导航,实现多端的打通。
未来,基于 LBS、AI 能力,结合对用户的理解,腾讯有能力做到对微信位置信息的个性化的处理。比如在去约会的路上,用户在微信上收到了接人的请求,可以将这个位置信息设置为途径点,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活导航」。
2)超级 ID 上车,实现服务跨端、跨场景的全时在线
目前,车联网应用场景碎片化,用户无法获得车上、车下连贯的使用体验。而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的账户体系,覆盖移动互联网数百个高频应用,能够实现服务的跨场景、跨终端的无缝对接,全时在线。随着微信上车,这种连接力将进一步增强。
3)全新的车载应用框架,移动互联网应用生态有机上车
腾讯打造了一套全新车载应用框架——腾讯小场景,无需下载和安装,便可在云端进行更新上线,实现基于语音和场景的「主动唤醒」。 开发者只要有小程序基础,只需简单改造即可发布成为腾讯小场景,基于这套应用框架,有望让腾讯百万量级的小程序生态,更快速、更好的上车。
以上,无他,只是腾讯向来拿手的「连接」好戏。
可以想象,当腾讯基于生态和用户连接优势,从 C2B 的角度切入,打通车上 ID,实现跨端、跨场景的互联服务之后,形成天然的服务闭环。
而这个大的闭环,是当下移动生活的开放的腾讯,与微信车载版谨慎克制的腾讯是同一个:要安全、要便捷,并且在两端坚决不偏倚的,「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流转。